姚惠聰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客觀要求,要緊緊圍繞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考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應該貫穿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當中,推動各行業各領域實現以人為本,積極回應和解決群眾關心的問題,切實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在具體實踐中。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理論來源;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論斷體現了鮮明的人民立場,蘊含深厚的民本情懷,彰顯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貫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與靈魂。
一、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理論來源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的目標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立場和靈魂。這一傳統思想來自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中國共產黨人寶貴的執政經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最鮮明的價值取向。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理論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宗旨和一脈相承的人民觀。歷代共產黨人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根本,在面對和解決不同的時代課題的實踐中,逐步開創、發展、擴充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民觀理論體系,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正是直接從中繼承發展而來。毛澤東強調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立場,確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鄧小平表示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標準。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我們黨沒有特殊利益,始終代表和捍衛人民利益。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黨和國家建設符合人民利益、滿足人民呼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實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緊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堅持人民主體觀,又創造性地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我們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彰顯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
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實踐路徑
(一)經濟建設方面
通過不斷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大力實施人才發展戰略,這是我們目前的突破口和創新點,因為人才來源于人民群眾,掌握了人才資源,經濟創新發展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要以發展14+N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基礎,圍繞提升人民生活的滿意度和質量為主線,讓人民群眾的利益緊緊依靠國家發展戰略,使人民群眾享受到發展帶來的紅利。
(二)政治建設方面
在發展進程中確保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要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時時刻刻關注“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圍繞“民心”開展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實現這個目標,就要繼續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黨的決策和意志必須充分體現人民的需求。要健全法律法規,明確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健全民主協商議事機制,擴大公民參與政治力度,增強人民的主人翁意識。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要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豐富參政形式,堅持科學規范的流程標準,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政績的評價標準,使人人都享有發展權。
(三)文化建設方面
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要極大地豐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提升文化建設,要構建新時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將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將互聯網資源與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打造普惠性文化工程。在具體實施中,要大力實施全民閱讀工程,建設書香圖書館,并且規范市場,保證優秀文化作品的質量,激發人民群眾的閱讀興趣。要注重青少年的閱讀市場,大力營造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氛圍,社區、家庭、學校要共同發力,打造精品的數字閱讀書屋,著力打造數字閱讀的同時,也要注重紙質版書籍的傳播和閱讀,不斷提升全民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在創作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思想,堅持藝術從生活中汲取養分,把反映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作為創作的源泉,這同時也是作品和群眾的互動和紐帶,彰顯了我們國家的精神面貌。
(四)社會建設方面
社會建設是同人民群眾聯系最為密切的領域,社會生活的保障直接關系到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要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嚴守政策底線,保障“兜底”工程,2020年我國實現了全面脫貧,但是還存在“返貧”問題,應該對這些地區進行鑒別和考察,因地制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從“輸血”向“造血”改變工作方式。在幫助困難群體脫貧致富道路上,不僅要扶貧,還要扶智,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衛生領域的扶持。
(五)生態建設方面
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生態文明不僅關乎人民的幸福健康,更關乎國家的未來,我們要從思想上開始轉變,從以前無節制的開采濫采向有序利用自然轉變,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在經濟發展中充分考慮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要建立長遠機制來保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把人民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作為政府考核指標,出臺一系列懲治破壞環境、擾亂生態文明行為的法律政策。
三、結語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不斷了解人民群眾所想所感,解決好人民群眾面臨的現實問題,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我黨一直在為這一目標不斷努力奮斗,在新時期,要不斷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緊圍繞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在實踐中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孟憲平,韓斌.以人為本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
[6]王增杰.深刻理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人民論壇,2016(4).
(作者單位: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