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芹 姚繪華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對固定品種和參數開展抽樣檢測的活動,是實施農產品質量監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談到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發展歷程。在二三十年前,我們初步解決了溫飽問題,質量安全問題開始凸顯。具體發展歷程如下: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是確保數量安全的階段。那個時候的人吃不飽、穿不暖,因為新中國剛剛建立,百業待興,吃飽肚子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第二個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國力逐漸增強,人民的肚子開始逐步填飽。1978~1992年,人們逐漸開始關注質量安全問題。第三個階段,1992~2001年,進入數量與質量并重的階段。2001年,發生了一件對我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事件,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經濟全面騰飛,各行各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也就是從2001年開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受到全面的關注。2006年,我國頒布了歷史上第一部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專門的法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標志著中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進入依法監管的階段。這是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發展歷程。
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的起源是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2001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原農業部在全國啟動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為什么要實施這個行動計劃?當時的糧食產量問題基本解決,也就是說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是場地污染加重,還時常發生急性中毒事件,質量和安全問題引起更多的關注。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因質量安全問題,頻頻導致出口受阻。比如中國產的對蝦出口,經常被歐盟檢測出氯霉素超標而被退貨,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當時就以菜籃子產品為突破口,著力解決高毒農藥、獸藥違規使用和殘留超標問題,以開展例行監測為抓手,推動各地增強質量安全意識,落實屬地管理責任。
伴隨著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的實施,例行監測工作經歷從無到有、補充完善、做大做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試點階段。2001~2003年,原農業部選擇了京、津、滬、深和山東壽光市五個城市,開展蔬菜和水果農藥殘留檢測。在京、津、滬、深四個試點城市開展豬肝和豬尿的鹽酸克倫特羅殘留的監測。第二個階段是補充完善階段。2004~2008年,我們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蔬菜和水果擴大到37個城市,13種農藥殘留;畜產品檢測鹽酸克倫特羅和五種磺胺類;水產品從2004年開始納入監測范圍,也是五個試點城市,主要監測氯霉素這項參數。第三個階段是做大做強階段。2006年《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頒布實施以后,監測工作有了法律依據。2009年,我們進一步擴大監測范圍,蔬菜、水果、茶葉監測89個大中城市,58項農藥殘留;畜產品擴大到88個城市18項獸藥殘留;水產品擴大到84個城市18項獸藥殘留。到2017年。承擔政府委托檢測樣品是3220萬個快速檢測,樣品是3132.2萬個,定量檢測樣品是87.6萬個。
例行監測的監測參數的調整情況如下:2001年是13項,2004年增至20項,2009年增加至86項,2014年增加至89項,2018年增加到122項,2019年監測參數增加到130項,基本上覆蓋了主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因子,包括老百姓日常消費的大宗農產品,監測工作已經做到了全覆蓋、無死角。監測范圍和品種的調整情況,從2004年37城市蔬菜36城市畜產品,26個城市的水產品監測,擴大到全國150多個大中城市。目前我們的監測范圍是31個省區市,150多個大中城市,約110種農產品,130種農獸藥殘留和非法添加物參數。非法添加物主要指孔雀石綠等化工用品。2021年初檢樣本量是4萬多個,獲取的有效數據達到170多萬條。
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兩部法律,一是《食品安全法》第14條,規定國家建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制度,對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部門制定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二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34條,規定國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制定并組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生產中或者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監督抽查。2012年8月14日,原農業部頒布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管理辦法》,并于當年的10月1號實施,這個管理辦法對監測進行了詳細的定義和分類。
安全監測主要分兩類,第一類是風險監測。主要是對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害因素進行監測與分析,評價目的在于動態掌握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適時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有針對性的監管。有計劃、有重點、持續性、系統性是風險監測的主要特點,風險監測不是以執法為目的,它是以發現風險隱患為目的,根據風險隱患發現的情況,再有針對性地開展監督抽查,查處問題。第二類是監督抽查。監督抽查是以執法為目的的抽樣檢測活動,通常是針對產品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和問題相對集中的主要地區進行不定期的、隨機的抽樣。它與風險監測最大的區別在于它是不定期的、隨機的,而且按照嚴格執法要求的程序。
食品和農產品監管的責任分工。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要求,現在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分為兩段,一段通俗稱為“三前”,也就是進入批發、零售市場或者生產加工企業前的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我們叫農產品質量監管,是由農業農村部門負責。二段是指進入市場、企業和餐飲環節以后,農產品按照食品來管理,由市場監管部門負責,進出口食品是由海關總署以及海關行政主管部門來負責。監測工作上的責任分工,食品安全的風險監測根據《食品安全法》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來負責組織實施,會同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監督抽檢工作由市場監管總局來負責。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方面,由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實施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工作。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正在修訂,最新的修訂版本中,對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做了明確的區分,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都要組織實施。
一是監測地點和時間。根據最新的國家例行監測方案,對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約300個左右,占全國所有地級城市的91.8%。每季度開展一次,每次省會城市、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是必檢的城市。除個別省份特殊產品外,在各省、自治區再監測兩個地級市,這兩個地級市的名單是由系統隨機產生的。
二是監測品種。我們抽檢的農產品主要是菜、果、茶。蔬菜、食用菌將近60種,都是當地主要生產和消費的種類,包括甘藍類、根菜類、白菜類、瓜類、薯類、蔥、蒜類和豆類蔬菜。水果監測主要是應季水果,包括草莓、蘋果、香蕉、西瓜、葡萄、桃、西瓜、蘋果、梨、柑橘等。茶葉主要是綠茶和烏龍茶兩種。畜禽產品主要是豬肉、牛肉、羊肉、豬肝、禽肉、禽蛋。水產品主要是14種大眾養殖水產品,還有大菱鲆、牙鲆。我們規定,蔬菜和水果生產基地,運輸車和批發市場的比例是2:4,運輸車和批發市場的抽樣比例作為補充的意思是,如果在前面三個環節,抽取不到樣品,可以在農貿市場抽取樣品作為補充。每個生產基地同一種蔬菜水果抽樣量不超過三個,同種蔬菜一輛運輸車只抽一個樣品。茶葉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茶葉市場專賣店)抽樣比例為4:6,畜禽產品禽蛋養殖場和批發市場比例為4:6,禽肉、豬肉、牛肉、羊肉在屠宰場和批發市場抽樣比例不低于5:5,水產品運輸車(或暫養池)與批發市場取樣比例為6:4,運輸車(或暫養池)取樣數量不得少于50%。抽樣方式主要是各省、市、區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協助開展生產基地養殖場和屠宰場抽樣。每季度確定抽檢的監測城市,需要提供抽樣基數,原則上多一倍的生產基地名單,由抽樣人員隨機確定。批發市場應優先選擇農業農村部的定點批發市場,運輸車應優先選擇進入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的運輸車,其它監測點從各地生產基地和市場名錄中隨機抽取,主要能反映當地農產品生產銷售和管理水平。被抽取的樣品應能明確產地或進貨渠道,盡量抽取本地生產的樣品,對于來源不詳的樣品,原則上不抽,盡量做到樣品可追溯。在運輸車市場環節取樣,不再需要市場和攤位人員的簽字、蓋章確認,由抽樣人員自行購買樣品并登記完整的采樣信息。經過將近20年的努力,2001~2020年,我們的農產品質量的形勢是總體向好的,這個拐點出現在2004年左右,說明2004年以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比較突出,形勢是比較嚴峻的。隨著國家的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加上農業農村部的持續有力地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農產品指標水平是逐年上升的,穩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也成為目前唯一的權威評價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一個客觀指標,監測結果每個季度都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這個結果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批示肯定,為國家做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一要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發展定位。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關系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關系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黨和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家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是及時發現問題隱患,發揮好監測的雷達作用。三是防范問題就在身邊但自己全然不知的問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該文件對農產品安全監測工作做出了明確的部署,是指引我們做好今后監測工作的方向。
第二要加強頂層設計。國家、省、市、縣抽檢事權四級統籌,應該明確各級風險監測重點,各有側重、互為補充,提高抽檢結果的利用效率。
第三要完善抽檢監測信息通報機制。依法、及時、公開抽檢信息風險,從以下四方面來加強。一是擴大檢查范圍。爭取抽檢樣品覆蓋所有農產品品種以及抽樣數量要力爭達到兩批次每千人,現在我們測算全國上下農業農村系統,基本上是達到了千人一批次的水平。隨著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全面完成,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農產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應該進一步加強。二是擴大監測參數。我國批準登記使用的農藥有600多種,已制定殘留限量標準的只有433種,我們要科學調整監測參數,重點要推廣篩查技術,擴大監測參數的覆蓋范圍,爭取與國際接軌。三是擴大監測環節,將小農散戶等納入到監測范圍當中,加強收、儲、運環節的抽樣。四是要智慧監測。建立基于智能手機的自動化采樣和數據分析平臺,目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已經在應用,實現采樣點位信息的自動上傳,智能分析,提升監測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做到快抽、快檢、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