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龍
摘 要: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這就需要培育大量優質苗木來滿足國土綠化和生態建設的需要。但是,近幾年出現苗木結構性過剩,粗放經營,盲目發展,沿用大田祼根種植等傳統育苗方式培育的苗木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需要及時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不斷創新和應用先進的育苗技術培育適銷對路的苗木。
關鍵詞:林業苗木;培育與管理;探析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這給林業種苗產業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有許多挑戰。需要我們認真分析目前林木種苗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從而培育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苗木。
1.1 苗木需求下降,出現結構性過剩
從近幾年全國苗木產銷情況來看,全國可供造林用苗量:2017年419億株、2018年434億株、2019年377億株;全國實際用苗量:2017年188億株、2018年165億株、2019年151億株。全國苗木產銷總體供需基本穩定,但略有下降。就樹種而言,油松、側柏、云杉等苗木及大田祼根苗木嚴重過剩,同時精品苗木、珍貴鄉土樹種及良種、經濟林樹種苗木、容器苗、營養袋苗供給不足。
1.2 技術應用不到位
近年來先進的育苗技術層出不窮,但對先進育苗技術的推廣應用遲緩、動力不足,科學技術成果很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新技術的應用需要高投入,一些中小苗木生產單位資金缺乏,難以融資,增加資金投入;另一方面,技術力量不足,苗木生產單位大多在艱苦邊遠地區,山大溝深,工作生活條件艱苦,難以吸引專業技術人才投身育苗生產行業。這就導致很多先進的育苗技術很難在一些苗木生產單位得到推廣應用,也難以培育出高造林成活率及高附加值的市場稀缺地珍貴樹種苗木。
1.3 產、銷銜接不到位
林業苗木生產單位要緊盯市場需求,不能為了生產而生產。目前一些苗木培育單位普遍存在市場供求信息不靈、不暢的現象,導致部分苗木生產單位盲目生產,沒有對接國家及省市縣造林部門近、中、長期造林任務及樹種來培育苗木,先生產再找銷路、找市場。
2.1 調整苗木種植結構
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苗木種植結構。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實際,按照“以市場為導向、科學施策、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的原則調整苗木種植結構。減少或壓縮油松、側柏、云杉等嚴重過剩苗木及大田裸根苗木比例。與此同時,一要大力發展精品苗木、珍貴鄉土樹種及良種、經濟林樹種苗木、城市綠化、經濟樹種和園林樹種苗木;二要加大容器苗、營養袋苗比例,提高苗木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使苗木種植結構更趨合理,更符合市場需求。
2.2 做好產銷對接
各育苗生產單位要及時掌握省、市、縣造林部門發布的苗木需求信息,積極與造林部門銜接,根據本地區近、中、長期造林任務和樹種要求組織生產培育相應數量、樹種的苗木,實行訂單式生產,努力做到造林部門需要什么樹種苗木,就生產什么樹種苗木,需要多少就生產多少。防止盲目生產,從而避免出現苗木結構性過剩和滯銷,減少苗木生產企業的損失。
2.3 應用先進育苗技術
育苗生產單位可以引進和應用一些先進成熟的育苗技術,國家應加大對育苗生產企業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引進和應用先進育苗技術,將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多培育高附加值苗木,提高經濟效益;大力培育容器育苗、營養袋苗木,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時提高苗木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2.4 加強育苗生產管理
加強育苗生產全過程的管理。一要把好種子關,種子質量是育苗成功的關鍵,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要盡量選購林木良種育苗,做好種子的篩選工作,確保種子質量;二要做好土壤處理,在種植之前,要進行土壤消毒,殺死土壤中的害蟲、病菌,確保苗木生長期間不被病蟲害侵害;三要適時澆水,保持適宜的土壤濕度,利于苗木生長;四要施足底肥、苗期追肥,滿足苗木生長所需要的營養;五要按照“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及時松土除草。
隨著國家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給種苗產業帶來發展機遇,育苗生產單位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苗木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做好產銷對接,努力實現訂單式生產,應用先進育苗技術培育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優質苗木,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