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思迪 陳明強 鄭浩 王春遠 于薇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物質水平的追求也逐漸提升,這就使得我國對水產品的需求量日漸增大。河豚魚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是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對水域區域的氣象條件要求極為嚴格。本文首先探討了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的氣象條件影響,再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開展河豚養殖工作中的氣象服務建議,希望借此為提高我國河豚養殖工作質量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氣象條件;河豚魚;養殖影響;氣象服務;建議
隨著我國市場對河豚魚的需求量不斷增強,河豚魚在我國的養殖面積也不斷擴大。但是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屬于露天性質,在養殖時極容易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下文主要通過運用農業氣象學中的平行對比觀測法,探討了河豚魚養殖過程中氣象服務及氣象條件對其造成的影響。
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身體體長若小于7厘米,那么河豚魚正處于幼苗期,在此期間河豚魚會快速成長;當河豚魚的體長大于7厘米、小于15厘米時,那么在生產中便會呈現出S形的生長規律,因此河豚魚在生長過程中前期生長快速,后期生長緩慢。但是河豚魚幼苗在冬季生長較為緩慢,養殖人員此時將河豚魚由室外引入室內進行養殖,當室內水溫達到河豚魚生理適應值后,河豚魚便會在此期間快速成長。通常河豚魚從0.4厘米長至27厘米需要長達580天,經過計算,河豚魚的平均生長量為每天0.0577厘米,在冬季,河豚魚的平均生長量為每天0.0259厘米。在長時間的研究中發現,河豚魚生長緩慢階段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冬季11月至次年2月份,在此期間河豚魚的生長速度會下降35%左右;在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下旬高溫期間,河豚魚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在河豚魚養殖中,養殖人員發現河豚魚幼苗在水溫13~14℃且天氣晴好時進行放苗養殖較為適宜,并且在放苗養殖期間天氣最好不要突變,若天氣出現突然變化,會對所放幼苗造成影響。因此,河豚魚養殖機構需要與當地氣象環境中心建立長期的農用天氣預報體系,為河豚魚的養殖工作提供保障服務,確保河豚魚在放苗養殖期間天氣不會出現突然變化,提高其養殖產能。此外在冬季對河豚魚進行養殖的過程中,還需要判斷該年越冬季的時間,若越冬季時間越長,那么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便越低,主要原因是受低溫影響,河豚魚生長速度緩慢。同時養殖人員還需要根據每日的日照時長、氣溫等自然環境因素決定魚池的換水量和換水次數,以及河豚魚的飼料投喂量,保證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魚性腺的健康發育。
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與養殖區域的水溫和氣溫有著直接的聯系,當養殖區域水溫達到16℃時,便達到了河豚魚的最佳養殖溫度。在每年的越冬季節,河豚魚轉移至室內越冬池最佳時間為10月末至11月初,水溫為13~14℃,最低水溫不能低于12℃。越冬期間養殖戶需要將水溫控制在14℃左右,降低成本的同時保障河豚魚正常生長。冬季過后將河豚魚從室內移到室外需要一個適應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最好需要將河豚魚進行訓練,進而提高其適應性,縮短“蹲苗”的時間。在每年春季3~4月份,養殖區水溫達到16℃左右時,河豚魚出池放養。進出池時需要借助氣象服務信息,開展河豚魚養殖過程中的專業化氣象服務保障,使養殖戶在河豚魚養殖中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未來養殖區域環境氣溫的變化和不利天氣形勢,避免影響河豚魚的品質。
隨著我國市場對河豚魚的需求量逐漸增大,目前河豚魚在市場中已經呈現出了多元化、多品種的養殖形勢。但是由于河豚魚在養殖過程中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因此在養殖中需要借助氣象服務信息提高養殖戶運用氣象條件的能力,促進河豚魚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