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明
曲藝是充滿活力的藝術,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對媒體的適應性。21世紀是世界飛速發展的時代,文明在不斷進步,受眾文化消費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強。特別是在以網絡為主要傳播媒介的當下,受眾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傳播速度和體驗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當代曲藝工作者應該著力跟上受眾的文化需求,不斷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要注重紅色題材作品的數量和質量,讓受眾能在欣享文藝盛宴的同時,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教育。
根據21世紀初上海青浦青龍鎮港口遺址的考古發掘,實證了早在北宋時期,位于吳淞江畔的青龍鎮,已是古代上海最早的對外貿易的港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其經濟文化繁榮,素有“小杭州”之稱。勾欄瓦舍林立,曲藝藝人足跡遍及青龍鎮的茶樓酒肆,類似于評書、評話形式的“講史”等曲藝說唱,風靡整個吳越地區,為青龍鎮的繁榮繁華,注入了強大的文化元素,吸引了一批像楊維楨這樣的文人雅士,并參與曲藝創作,涌現了一批優秀的曲藝作品,如《四游記彈詞》等說唱藝術,流行于青龍鎮地區,讓當地的曲藝發生發展,日趨繁盛,為人們所喜聞樂聽,也為以后曲藝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清末民初,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者瞿秋白,對江南的戲曲、曲藝也相當喜愛。他在領導上海的“五卅”運動時,經常創作曲藝作品來鼓動民眾,他在自己主持創辦的《熱血日報》上,發表了自己編創的《救國十二月花名》,抒寫了“五卅”前后的時事形勢,呼吁上海工人群眾團結起來奮勇抗爭。“五卅”運動以后,瞿秋白在《熱血日報》上,又創作發表了《國民團結歌》,揭露了帝國主義的不平等條約,激發民眾的反帝斗爭熱情。這些曲藝作品,運用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曲藝樣式,用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反映了現實斗爭的火熱生活,發揮了曲藝作品鼓舞民眾斗志的積極作用。
新中國建立后,上海的曲藝也與時俱進,追隨時代,涌現了像《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驕楊頌》《蝶戀花》《青春之歌》《真假胡彪》《王孝和·不死的人》《鐵道游擊隊》《肖飛買藥》等一大批融匯了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基因的現代曲藝節目。
出生于上海青浦練塘的老一輩領導人陳云同志,始終關心著江南曲藝事業的發展,對評彈的改革、創作和繁榮提出“出人、出書、走正路”的七字要求,為曲藝的創作、演出、發展、繁榮指明了道路。
曲藝藝術是一種授受雙方同時“在場”、同時創作的藝術,對作者、演員和觀眾、聽眾的情感互動和交流有一以貫之的追求。曲藝不但要有娛樂性,更要調動觀眾和聽眾想象和思索的情緒。好的曲藝作品,應該讓觀眾和聽眾一起參與創造藝術形象,一同評價生活。因此,曲藝作家和表演藝術家必須要深入生活,接納地氣,熟悉和了解觀眾和聽眾的審美需求,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審美閱歷,讓富有煙火氣的生活,不但充實提高自己,而且感染聽眾和觀眾的情緒,讓他們在入情、入理的曲藝作品中,感到走心和暖心。
因此,我認為,當代曲藝工作者在創演紅色題材時,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足功夫。
(一)挖掘具有時代特色的故事元素,增強吸引力
曲藝藝術貴在獨創。一個獨特的故事,必須塑造獨特的人物性格,開掘獨特的演繹主題,刻畫獨特的生活細節。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觀眾和聽眾的喜愛和關注,調動好他們的視覺和聽覺神經,提高他們的審美興趣,讓曲藝作品在人們的體驗觀賞中,互相補充和作用,并產生強烈的藝術審美效果,增強曲藝藝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精益求精,提升作品品質
要堅持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相一致,傳奇性和合理性相統一。曲藝雖是通俗文藝,但人物性格的刻畫,語言的生動形象,唱詞的上口易懂,更要追求雅致的表達,追求通俗性和文學性的統一。讓曲藝作品的結構鋪陳、起承轉合、人物塑造,都呈現出不一般的藝術品質,讓觀眾和聽眾百看不倦、百聽不厭。
(三)堅持唯物史觀,緊跟時代步伐,提升作品豐度
講好紅色故事,要把握好唯物史觀,展現好歷史的真實力量,揭示出紅色故事背后的客觀規律。堅持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相統一的方法,以點帶面,窺斑知豹,通過鮮活的故事情節、感人細節,反映歷史面貌,再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新中國的歷史進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讓作品既有歷史視角,又有國際視野,提煉和挖掘出紅色故事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品位。
(四)畫出受眾的“分層設色地形圖”
講好紅色故事,要注重分眾化和差異化,關照當代各類人群的審美情趣。充分把握好曲藝藝術創作和演出規律,用心打造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段充分展現曲藝精細靈巧、智慧靈動的審美趣味和幽默詼諧的喜劇色彩。
堅持內容為王,凸現紅色故事寓教于樂、寓莊于諧的曲藝功能,充分展示好曲藝作品中蘊含的革命精神、思想境界、浩然正氣和人格魅力,營造好展示紅色題材的曲藝作品的新空間、新價值和新思考。
我認為,要提升當代文藝作品的影響力,就要在“全面理解”“形象重塑”“傳播快捷”的三個方面下功夫。
過去,我們對一些題材的認識和解讀,存在著一定的局限,要么流于膚淺,要么不完全,對其文化的共性和延展性認識不足。就像我們過去對中華文化中神話傳說的解讀,如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中,僅歸納出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從《后羿射日》中,僅讀出了后羿拯救蒼生的奮斗精神;在《愚公移山》的挖山不止中,只領悟到鍥而不舍的執著精神。但是,我們忽略了這些神話共同表達的中華民族精神,即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先民們面對洪水,不是尋找“諾亞方舟”逃避,而是勇敢機智地自強不息,最終治理洪水,造福人民。天上出現10個太陽,生靈涂炭,英雄挺身而出,射落9日,為民除害。大山擋路,愚公不是搬家逃離,而是挖山不止,改變生存環境。紅色文化中,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故事情節,展現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奮勇抗爭、堅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值得我們用曲藝的形式,藝術地再現出來。
而面對當前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在紅色文化的挖掘中,我們要對中國故事進行再闡述,對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進行再抒發。
中國人有喜歡講故事和聽故事的文化傳統,曲藝便是表達新穎獨特、情節跌宕、富有想象、充滿幽默的文藝樣式。像今年為了慶祝建黨100周年,上海評彈團創作的中篇評彈《戰·無硝煙》,曲折地展現了上海解放一年間,上海經濟界沒有硝煙的戰爭,為了穩定大上海的經濟局面,通過表現驚心動魄的“銀元之戰”“米棉之戰”,再現了一場誰主沉浮的新上海“淮海戰役”。黃浦江畔風起云涌,金融暗戰,展現了陳云等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始終為民的偉大使命。這一曲藝作品,充分發揮了評彈“說、噱、彈、唱、演”的藝術特色,從刻畫小人物入手,展現了普通人的悲歡命運,折射了大時代上海灘的風云變遷,富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面對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在紅色文化的轉化中,曲藝工作者要對英雄人物進行新塑造,對“不忘初心”的先進群像進行新剪影。
曲藝作品創作和表演,要與時俱進。每個時期,都應該有新的闡述和新的表達。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記憶的新基石。革命者的人物形象,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
毛澤東、陳獨秀、周恩來、劉少奇、陳云、鄧小平等,這一個個偉大而又閃光的名字,都與中華文明、傳統文化密不可分,然而人們一般都難以深切地了解。如果通過曲藝創作的藝術表達,把他們塑造成生動鮮活的典型形象,而不是扁平化的標簽符號,將會有利于我們紅色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如反映陳云革命者風范的曲藝作品《兩輛紅旗車》,讓人們在欣賞之余,得以教育。
面對新的文化消費群體,在紅色文化的傳播中,曲藝工作者要對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新運用。
讓傳統的曲藝藝術和現代科技嫁接,除了與廣播、電視等聯姻,還要營造融媒體的傳播平臺,線上線下聯動,創新協同疊加,打造紅色曲藝的IP。利用如微電影、抖音、B站等現代傳播途徑,讓當代的青年人,充分接納,樂于欣賞,讓紅色文化“活”起來,生動起來,形成充滿現代風的中國元素,和向世界表達的曲藝傳播新渠道新載體。誠如陳云同志所期望的那樣,讓曲藝藝術就青年,適應新形勢,追求新表達,吸引新人群。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紅色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鮮亮的底色。”紅色故事蘊含著真善美,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運用曲藝藝術,傳播好紅色故事,不僅是為了銘記歷史,更是為了開創未來。曲藝創作者和演出者,要讓紅色資源“活起來”“潮起來”,運用全景式的新視角,成為“在場者”,讓曲藝作品書寫出富有大開大合大氣魄,有血有肉有內核,見人見事見思想的經典作品,讓人們在高尚的美學境界和美感享受中,感受到曲藝作品的藝術力量和審美力量。讓紅色基因別樣紅,曲藝藝術更多彩,創作出具有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無愧于新時代的紅色曲藝新品、優品和精品。
(作者:中國曲協曲藝創作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青浦區文聯主席)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