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開麟 黃震良
藝術是色彩斑斕的,根植于人民大眾之中的曲藝藝術以其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更顯得多姿多彩。曲藝藝術跟其他藝術一起,經過千百年的洗禮而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了中華民族最穩定的精神基因,積淀了我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
創建“中國曲藝名城”的任務就是要通過曲藝藝術的普及與發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演更多的優秀曲藝作品,在滿足基層群眾精神追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精神基因融入到人們價值觀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之中,這種貫穿于寓教于樂整個過程的核心就是由紅色基因催生的紅色文化,沒有紅色文化作為曲藝名城的基石,曲藝名城的根基將會動搖;不把紅色文化作為曲藝創作的底色,曲藝名城所誕生的作品將會削弱它的宣傳教育功能,甚至會背離新時代的文化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要繼續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永遠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這正是我們曲藝人的使命擔當,用我們的作品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
上海嘉定區創建“中國曲藝名城”以來,始終遵循40年前陳云同志提出的“出人、出書、走正路”的教誨,堅持把紅色基因融入曲藝名城的基石,把紅色文化作為曲藝創作的底色,涌現了許多熱衷于曲藝創作和演出的隊伍,創作了數以百計的曲藝作品,培育了數以萬計的曲藝觀眾,形成了“周周有戲看,月月有新作,年年有變化”的可喜局面。
嘉定,風物清嘉,人杰地靈,被譽為“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經過800年的教化,儒雅民風代代相傳,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存,曲藝便是其中之一。這里自古以來就有“說唱演繹、曲藝雜談”的民俗文化傳統,擁有黃渡滬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里的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是具有一定品位的,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嘉定人很快接受了因時代變化而產生的文化變化,在喜歡原有錫劇、滬劇等傳統戲曲表演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然而,嘉定曲藝人認為,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演員必須提高自我,改變自我,加強曲藝創作,提高作品質量。
嘉定不僅是座歷史古城,還是一座紅色之城,紅色資源相當豐富。幾年來,嘉定曲藝人緊緊抓住“紀念改革開放40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建黨100周年”等重大契機,積極組織專業作家和業余創作人員深入學習和采擷紅色資源中的紅色元素,創作了上海說唱《初心曲》《抗日英雄出外岡》《英雄塔》《關》;滬書故事《火燒敵機》《豐碑》;快板書《活捉震三江》《光輝的歷程》等大量的曲藝作品。由上海市曲藝家協會主席、評話表演藝術家吳新伯和市曲協副主席黃震良領銜的策劃和創作團隊,多次走訪嘉定第一位共產黨員陳君起紀念館,四處查閱文影檔案,進行深度曲藝創作,三易其稿。終于,這部將上海說唱、滬書、彈詞和快板等曲藝形式融為一體的原創曲藝組合劇《陳君起》在曲藝之鄉嘉定區南翔鎮上演,贏得了極大的反響。
紅色題材的曲藝創作不僅為上海曲協在嘉定組織的建黨、建國慶典活動和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帶來不少收獲,紅色基因的強大生命力還助推了其他主旋律曲藝作品的創作,實現了嘉定曲藝事業的優質發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發,在上海曲協創作委員會主任徐開麟的策劃下,嘉定工業區企民星曲藝創作基地立即組織了創作,幾乎在上海馳援武漢的第一批救援醫療隊到達江漢的同時,從上海曲協主席到說唱表演藝術家、從曲藝作家到專業演員、從曲藝音樂人到業余曲藝愛好者,僅僅用了24小時就制作完成了第一部抗“疫”題材的廣播說唱《逆行天使》,發出了曲藝人對白衣天使的第一聲致敬。繼而,南翔、安亭等曲藝之鄉創作了上海說唱《最美守門人》、少兒說唱《我們也是戰斗員》、小品《門里門外》《我們一起喵喵喵》等曲藝作品,廣泛宣傳,鼓舞了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斗志。當國家發出垃圾分類號召的時候,企民星曲藝創作基地又推出了第一部曲藝劇《垃圾千金》,為幫助廣大市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起到了積極作用,得到了國務院網站、新華社等13家主流媒體的關注報道;為了弘揚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共產黨員的先進事跡,南翔曲藝之鄉顧竹君說唱藝術中心創作了第一部說唱劇《當家女人》;為了配合我國第一部《民法典》的宣傳,企民星曲藝基地創作了曲藝劇《老子兒子和孫子》;為了宣傳和繼承英雄先烈的革命精神,嘉定新城(馬陸鎮)“馬上樂”相聲工作室創作了曲藝情景劇《穿越時空的青春對話》;與上海曲協共同打造的根據嘉定著名外交官顧維鈞事跡編創的中篇評彈《一代外交家——顧維鈞》受到了廣大觀眾好評。
這些由紅色文化催生的主旋律作品創作,培育了嘉定曲藝創演人員的創作自信,拓寬了其創作眼界,從而催生了主旋律作品的不斷涌現,為嘉定觀眾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食糧,也成為嘉定成功創建“中國曲藝名城”后在繁榮曲藝原創領域的一大突破性探索。
觀眾是需要培育的,任何藝術都有她的專屬鑒賞群體,曲藝也是如此。長期以來,曲藝的觀眾似乎都是“平均年齡65歲以上”的中老年觀眾。中老年觀眾作為曲藝觀眾的主體無可非議,但是面對曲藝的發展和未來,觀眾的結構就成了必須面對和研究的課題。
多年來,嘉定在創建和運作“中國曲藝名城”的過程中,發現以紅色文化題材為主的曲藝作品在相關活動和巡演的宣傳帶動下,受到了包括學校學生、機關青年、公司白領在內的基層觀眾的關注。一些平時在機關里忙碌的年輕人在參與了慶祝建黨百年的快板、小品演出后,很興奮,一致表示“參與曲藝活動不但能活潑自己,還能沉浸在紅色文化的體驗之中,以后再有這樣的機會,一定不放過……”。以陳云同志的故事為主要創作題材的曲藝黨課在交大附中、馬陸鎮樊家村、石岡社區、戩浜學校開展了“微黨課進社區”巡演活動,觀眾反響熱烈,大家對這一種紅色文化寓于教育之中的形式交口稱贊。馬陸鎮樊家村的一位阿婆在聽了故事《一份求助信》后含著眼淚說:“像陳云這樣的好干部真的應該越多越好啊。”很多第一次接觸曲藝的年輕白領也感到耳目一新,他們表示:“原來黨課這么有意思。看了豐富多彩的曲藝演出,讓我們在觀賞的同時,形象地了解了黨的歷史和故事,只是以前這樣的機會比較少,讓我覺得只有搞笑的抖音和段子才是曲藝……”古鎮婁塘村幾位年輕的社區女干部第一次拿起竹板表演了自創的群口快板《今朝與老早》,一口氣用了幾十個“想不到”,抒發了在黨的領導下家鄉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真切感受,用“想不到,想不到,其實統統想得到;時代好,祖國好,全靠黨的好領導”表達了老百姓的心聲。又比如安亭鎮的幾位上了年紀的居民,她們表演了群口說唱《老太婆走進新時代》,用忘我的表演,唱出了生活的獲得感和夕陽晚年的幸福感。馬陸鎮李家村的幾位老媽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自編自演了快板《十謝共產黨》,獲得了觀眾的熱烈共鳴。嘉定工業區的阿婆們不甘示弱,把一段體現“農民過上跟城里人一樣生活”主題的群口說唱《貴客臨門》唱出了上海,唱到了中國曲協舉辦的馬街書會……
除了曲藝人的主旋律作品創演,曲藝觀眾的培育也在主旋律作品的觀賞過程中,得到了滾雪球般地壯大。每年數十場的“說說唱唱百姓樂”嘉定區曲藝基地巡演、馬陸鎮一年一系列的《老樂匯》18場村居巡演、嘉定工業區每周一次的“笑樂惠”陣地演出;全區經常性的曲藝主題活動……無不為觀眾送去了主題鮮明,藝術與政治相結合的精神食糧。《老子兒子和孫子》是一出反映老年人自我維權的曲藝劇,每每演出結束,觀眾久久不愿離去,一些觀眾拉著演員的手動情地說:“這臺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演出,讓我們感觸很深,有笑點,更有淚點,使我們了解了《民法典》的相關內容,真好!”
老年曲藝愛好者群體如此,莘莘學子也在參與曲藝名城的曲藝活動中得到了鍛煉,曲藝名城還聯合上海曲協、嘉定區文化館和市、區的教委部門,甚至連同長三角地區的曲協一起開展了許多青少年曲藝的賽事和交流,特別是“嘉定法寶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全國曲藝展演、連續舉辦的六屆的“唯實杯”青少年曲藝大賽,參演人數和節目數量連年上升,質量也不斷提高,既吸引了全國曲藝人的關注,也涌現了許多很好的曲藝新苗,10歲小演員帶著故事《豐碑》登上了慶祝建黨百年的首都大舞臺;從安亭小劇場講演故事起步的少年女學生考入了專業院團;葉城路小學的孩子們跟著老師打起快板表演了傳統段子《看升旗》;安徽小姑娘在名師的指點下,不僅能說上一口流利的上海話,還拿下了原創說唱《兩元錢》,引得評委老師和觀眾的一致好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放下了網游、桌游,愛上了曲藝,讓我們欣喜地看到了曲藝的未來。
這就是紅色文化的作用,培育了曲藝觀眾的審美素養,讓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群體都能在歡樂的曲藝舞臺上汲取正能量,幸福而健康地學習、生活和成長。
有人認為曲藝是短小精悍藝術的象征,就規模而言藝術也許有大小之分,但就作用而言,是沒有高低之別的。我們認為,作為站在地域性曲藝建設C位的“中國曲藝名城”來說,應該具備于其位置相適配的格局與境界。
曲藝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用獨特的藝術語言形象地展現典型的意識形態。雖然,嘉定的曲藝事業無憂于票房的煩惱,但是她也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與發展。如何開拓陣地,完善曲藝普及網絡,提升嘉定曲藝的境界?如何打造品牌,整合大眾曲藝資源,擴大嘉定曲藝的格局?嘉定曲藝人給出的答案是:把紅色基因融入曲藝名城的基石,實現嘉定曲藝的新發展。
經過持之以恒的紅色文化繼承與傳播,以及無數場紅色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近年來,嘉定相繼誕生了嘉定區文化館曲藝基地、嘉定區總工會職工曲藝基地、安亭鎮“中國曲藝之鄉”基地、南翔鎮“中國曲藝之鄉”基地、嘉定新城(馬陸鎮)老樂匯曲藝基地、上海顧竹君說唱藝術中心南翔基地、上海評彈團“鄉音書苑”江橋鎮基地、菊園老茶坊曲藝基地、嘉定工業區企民星曲藝創作基地、外岡鎮文體中心曲藝基地等曲藝陣地,而這些曲藝文化陣地的健全,加上充足的曲藝人才儲備、豐富的曲藝文化資源、多元的曲藝共建模式,進一步助推了嘉定“中國曲藝名城”格局不斷擴大,境界逐漸提高。
然而,這種境界格局的形成和提升,與紅色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密不可分。滬書表演名家黃震良,說唱名家顧竹君、陳健,優秀曲藝演員周紅、陶鶯蕓、朱琳、張文澤、張曉冬、陳思清、邵印冬、王靜瑛、李國靖、李文博等專業曲藝工作者下基層,為傳播紅色文化,普及曲藝知識開班培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中國曲藝之鄉”稱號的南翔鎮堅持舉辦“南翔戲曲·曲藝廟會”,槎溪書場、“戲曲·曲藝大家唱”等基層曲藝活動平臺,讓基層群眾充分感受地方曲藝的獨特魅力;邀請曲藝名家落戶鎮內藝術中心、培訓基地,創演具有南翔鎮地域特色的曲藝節目;依托優質曲藝和教育資源,堅持開展曲藝進校園系列活動,為南翔曲藝事業的傳承發展培養新鮮血液。
嘉定曲藝人始終把握“修煉內功、發揮特色”“包容互鑒、著眼長遠”兩大著力點,以“中國曲藝名城”建設為契機,以長三角文旅資源融合為背景,不斷挖掘曲藝資源,把握嘉定特色,找準曲藝資源和文化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約數、最佳連接點,形成共賞交流、參與創作的長三角曲藝聯合發展態勢,實現曲藝文化大聯動,既為長三角曲藝文化建設與發展提供新引擎、新動力,也提升了嘉定曲藝文化品質的新形象,使嘉定曲藝在大格局中永葆活力。
一個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民族,必然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辨識符號。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中國曲藝名城”嘉定誕生于一個偉大的時代,時代給予的使命與責任就是用優秀的曲藝作品謳歌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謳歌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謳歌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筆者認為,只有把紅色基因融入曲藝名城的基石,曲藝的大廈才愈加堅固;把紅色作為曲藝創作的底色,我們的作品才不會偏離“為人民創作,為時代歌唱”的正確方向,曲藝人才能更有底氣地吹響砥礪前行的號角,把更多的優秀曲藝作品化作人民的笑聲,化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力量!
(作者:徐開麟,上海市曲協創作委員會主任;黃震良,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曲協副主席)(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