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電商近幾年獲得較快發展,已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2021年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快速發展中出現問題在所難免,但面對問題,該如何解決,特別是突出的問題,不加以整治和規范,將會阻礙農村電商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電商;規范;有序
一、農村電商發展的現狀
農村電商,是商戶借助網絡平臺為農村的各種資源開展的銷售服務。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據,2019年,農村電商商戶數已突破1300萬家,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萬億元,其中農產品銷售額達3975億元。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下,創業成本低,農民創業群體增長的勢頭迅速,也吸引了部分高素質人才走向農村,從事農業。根據商務部委托第三方大數據統計顯示,2020年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網絡零售總額3014.5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第四季度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945.7億元,同比增長30.4%,主要指標持續向好,發展動能不斷增長。農村電商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2020年,農村電商增長勢頭明顯,分季度看,一至四季度分別增長5.0%、32.0%、34.5%、30.4%。分類別看,實物類網絡零售額1769.7億元,同比增長48.0%,增速較2019年高出16.6個百分點;服務類網絡零售額為1244.8億元,同比增長4.1%。服務類電商在四季度實現年類首次由負轉正。
附表:
2019年,我國55.6萬個建制村直接通郵,鄉村快遞網點覆蓋率達96.6%。2020年啟動的農產品存儲存保鮮冷鏈的建設和發展,有效延長了農產品的保存時間。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農村網購市場規模為3120億元,三年時間,增長4倍,可見增長速度之快。大型電商平臺進駐農村,助銷農產品,帶動了農民的積極參與。2020年使更多的農村居名接觸到了各類電商平臺和無接觸的購物渠道,有些人還捕捉到了商機。農村電商成為農民銷售農副產品、購買生活必需品的好幫手。加之各地政府對農村電商給與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勵農村電商的發展。農村電商的發展,提升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村富余勞力提供了工作崗位,助力農村振興。截至2020年底,國家級貧困縣網商總數達306.5萬家,較2019年增加36.6萬家,增長13.7%。另一個可喜的現象是,農產品跨境電商日益興起,加速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及時互通互惠互利,讓沿線各國人民受益的同時,也有力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
二、農村電商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是市場競爭無序,盲目投資、重復建設嚴重,市場化培育不成熟,還沒形成較好的市場生態環境。目前,還沒有一個較完整的農村電商規劃,無論是主體資格,還是基礎建設,各搞各的,良好的市場生態無法形成。
二是信息化建設落后。信息化跟不上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步伐,網絡覆蓋面不全、網絡信號不穩定,網速慢等問題尤為突出;據統計,農村互聯網普及率30%,比城市低34個百分點。
三是物流成本較高。中國廣大農村大多還是“小而散”的生產方式,農產品的保質期較短,勞動力成本、包裝成本、快遞成本,農產品進城,整個物流成本偏高。當面臨長距離運輸農產品,保鮮及時效性兩大問題很難解決好,消費者滿意度下降。消費品下鄉方面,因農村人口分散,量少,單件的成本就會變高。據測算,30公里以內,鄉村配送成本是城區的3倍,超過60公里,則變成5倍,西部地區因地廣人稀,則顯得格外明顯。
四是專業的電商人才缺乏。農村青年外出務工占的比例大,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文化程度偏低,對電腦及電商知識缺乏,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電商經營需要懂網絡技術、物流管理、線上營銷,又要熟悉農業經濟運行規律,沒有點文化底子的人還很難勝任。
五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目前,電子商務領域立法還跟不上實踐發展,沒有出臺專門的電子商務法,對整個電子商務領域進行法律規范,市場出現盲目投資、無序競爭的現象,有的還非常嚴重,對社會來說也構成巨大的浪費。其次,涉農產品的相關標準體系還未建立健全,“無公害產品”、“綠色有機產品”等名目繁多,有的有行業標準,有的有地方標準,能整體對應的完整的體系標準仍很難看到。產品最終要達到消費者手中,產品質量和安全是消費者高度關注的問題,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質量體系尚不完善。
六是農村金融服務業還比較薄弱。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和核心,經濟發達地區,金融肯定發達。廣大農村,最常見的金融網點是郵儲銀行,其他的大型金融機構網點還不普遍,村鎮銀行的服務及管理與大銀行比還有不少差距。中國農村的特點,金融服務業在農村的發展還需大力培育。
三、農村電商規范有序發展的措施
一是農村電商主體資格的嚴格把關,提高門檻。互聯網監管機構和市場監督部門對電商平臺進行嚴格審查,建立和完善注冊制和注冊備案制,確保主體資格合法性。在一個具有良性生態的環境中,各合法主體合法競爭,也是市場經濟所要求和提倡的;無序的競爭,到后來的結局是大家傷痕累累,退出市場,行業萎縮。
二是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構建數字信息化綜合平臺。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搭建具有權威性、先進性的農村區域數字信息化綜合平臺。在互聯網提速降費等惠民政策的實施中,大力發展農村寬帶網絡,光纖進村,提高網絡覆蓋率,提高網絡傳輸速率,逐步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構建數字信息化綜合平臺的目的就是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供應鏈體系建設。農產品具有鮮活易腐性,對外在的條件具有依賴性。農產品供應鏈是一個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餐桌的過程。這個過程,從數字信息化角度來說,有必要加強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統籌資源,加強協作,以信息化帶動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標準化、規模化和現代化。
三是政府參與配套物流體系的建立,努力減少物流成本。由政府引導,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投資,整合當地的物流企業,構建有效的物流中心和轉運點,加快鄉村道路提質改造建設,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送運疼點,保證物流流通順暢。近年來,由商務部確立的“電商進農村”綜合示范省份大力建設三級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網絡,即“縣級電商服務中心”、“鄉鎮電商服務站”、“村級電商服務點”,具有很好的市場引領作用。
電商公共服務網絡的建立離不開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做好區域規劃的前提下,加大大型倉儲和冷鏈保存方面的投資,使物流中心能真正高效運轉,支撐電子商務發展的產品分等分級、包裝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配套。減少物流環節,實際上是在減少物流成本。
四是加強電商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培訓。逐步建立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管理運作規范、保障措施健全的培訓體系。鼓勵在城市務工人員和大學生回鄉創業,提供資金、培訓、場地、技術和政策扶持;組織專業的培訓工作團隊和講師團隊進鄉村。比如組織當地院校、社會組織或引進培訓機構,對合作社農民、創業就業人員、電商轉型的企業和政府人員開展電商理論培訓、技能方法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等多層次培訓。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對于每月培訓場次、人數、培訓學員等都做好規劃,并嚴格執行。對培訓進行及時跟蹤,實現互動效應,確保培訓的成效。當地政府對于培訓相關工作在政策級經費上給與一定的支持與保障。積極引導和推進農產品加工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并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
五是健全電子商務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在條件成熟時,出臺電子商務、商品流通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提供法律保障,解決流通領域涉及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
梳理現有與電子商務不相適應的制度內容,及時修定和完善相關制度,推動線上線下規則的統一;完善適應電商發展要求的農產品在生產、檢驗檢疫、分揀、分級、包裝、配送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完善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規范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制度法規為準繩,推進電商營商環境生態建設。對不遵守規則的,依法施行清退機制,以保證市場的純凈性。比如在條件具備地區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健全“三品一標”、“一村一品”等基礎數據庫,記錄農產品種植、加工、包裝、檢測、運輸、銷售等關鍵環節的信息,設置系統預警,并通過互聯網、手機APP、或傳統媒體途徑發布信息,增強公眾對產品的認可,實現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查。
六是探索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為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保障。各級各大金融機構,可推行針對農村地區的特色產品,逐步推廣。實行因城施策,因產品施策等靈活的手段,有針對性地解決好問題。
四、結束語
近年來,農村電商的發展速度快,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因噎廢食,要想行穩致遠,需要正面應對問題,只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方案,進一步扎扎落實,才能保證農村電商規范有序、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革夢宇.電商助農的困境與出路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0,(24),30-32.
[2]陶鈺.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生態體系構建研究[J].電子商務2020,(11),21-22.
[3]嚴佩宋樂鋒.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營銷界2020,(38).
[4]謝昀軒.湖北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1,(05),90-91.
[5]張忠華劉飛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N].湖北日報2017-3-19.
作者簡介:張利平,男,1969年生,寧夏鹽池人,經濟師,職務為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主要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飼料添加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