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瑜 何俊辰 張 宇 馬秀亮 張理濤
1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301617;2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天津,300120
臨床資料患者,女,67歲。主因全身紅斑丘疹伴瘙癢1個月余于2019年9月就診于我院皮膚科。患者入院前1個月余軀干、四肢出現較多紅色丘疹,自覺瘙癢,后皮疹進行性增多,融合成片,瘙癢劇烈,后自行口服抗組胺藥及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治療,效果不佳。既往膽囊切除術后13年,無其他慢性疾病。家族中無類似疾病患者。
體格檢查:頸部、腋窩可觸及淋巴結腫大,左側頸部可觸及大小約為1.0 cm×0.5 cm腫物,雙側腋窩可觸及大小約為1.0 cm×1.0 cm腫物,其余各系統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皮膚科檢查:胸腹部、背部、四肢可見彌漫多發暗紅色扁平丘疹,成鋪路石樣,沿Langer線分布,局部融合,成片狀分布,雙側乳房下、腋窩、腘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未見皮損,呈“帆布椅”征(“desk-chair”sign)陽性(圖1)。

圖1 患者周身數片暗紅色大小不等扁平丘疹,局部融合成片,肘窩(1a)、腘窩(1b)未見累積 圖2 表皮變薄,基底層細胞灶性空泡變性,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較多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HE,×100)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血小板計數及紅細胞總數正常,中性粒細胞比率76.8%↑(參考值40%~75%),淋巴細胞比率13.9%↓(參考值20%~50%);肝功能示:谷草轉氨酶54.5 U/L↑(參考值13~35 U/L),谷丙轉氨酶130.5U/L↑(參考值13~35 U/L),γ-谷氨酰肽轉移酶75.4U/L↑(參考值7~45 U/L),葡萄糖7.10 mmol/L↑(3.90~6.10 mmol/L);腎功能正常;免疫全項正常;血凝試驗示:纖維蛋白原濃度4.75g/L↑(參考值2~4 g/L);血沉46 mm/h↑(參考值0~20 mm/h);腫瘤標記物五項陰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表面抗原、e抗原、e抗體、核心抗體均陰性;丙肝抗體篩查試驗陰性;梅毒快速反應素試驗、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艾滋病毒(HIV)Ⅰ+Ⅱ型抗體陰性;血清過敏原總IgE、TOUCH定性(IgM)五項陰性;腹部B超提示:膽囊切除術后;心電圖,胸部X線檢查均正常。腹部皮損組織病理示:表皮變薄,基底層細胞灶性空泡變性,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較多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圖2)。
診斷:太藤丘疹性紅皮病。
治療:予阿維A口服,每日20 mg,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每日556 mg,窄譜長波紫外線PUVA隔日照射一次,鹽酸左西替利嗪每晚口服5 mg,外用糖皮質激素軟膏與硅乳膏,每日兩次。治療10 d后患者瘙癢癥狀基本消失,周身皮損扁平,顏色較淺明顯變暗,無新發皮疹(圖3)。

圖3 治療10 d后患者全身皮疹變平,顏色較前變暗,無新發皮疹
討論太藤丘疹紅皮病(papuloerythroderma of Ofuji, PEO)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皮膚疾病,1984年,Ofuji和Furukawa等[1,2]在日本首次報道本病,其特征性的表現為,初期皮損為散在、孤立的扁平丘疹,后逐漸融合成棕色、暗紅色、紅褐色多角形的紅斑丘疹,并逐漸融合成片狀,該病典型表現是皮膚皺褶處,如腘窩、腋窩、腹股溝等處極少受累,稱“帆布椅”征陽性,該病皮損在軀干部可沿Langer線分布[1],20%左右的患者伴有掌跖角化,黏膜、毛發、甲通常不受累。實驗室檢查通常可見嗜酸粒細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的升高[3]。本病診斷要點為紅褐色扁平丘疹、“帆布椅”征和劇烈瘙癢,可區別于典型紅皮病,扁平苔蘚和異位性皮炎近年來據文獻報道[4],其年發病率大約0.15/105,患者年齡多分布在55~80歲,男女發病率大約為3∶1,以黃種人和白種人多見,棕色及黑色人種罕有報道,推測可能為臨床皮膚科檢查時,由于患者膚色較深,臨床醫生對“帆布椅”征的特征性皮損容易忽視。幾乎所有患者都伴有劇烈的瘙癢,1/5左右的患者伴有掌跖角化。本病的潛在病因尚未清楚,有文獻指出,輔助性T細胞Th2在PEO發生的免疫機制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其次多與消化系統腫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等疾病相關[5-7]。治療方面,多數報道文獻報道了光療法PUVA、口服類固醇和環孢素治療[8]。本病應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遇到可疑病例應及時通過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及相關腫瘤標記物檢查明確診斷,治療過程中嚴密隨訪病情,避免嚴重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