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熾岷
(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云南 曲靖 655000)
目前在口腔植骨中,理想化的植骨方式是制備具有一定強度、生物降解性和誘導性骨再生的生物復合材料,與種植體結合形成人工牙根,直接種植于牙槽窩內[1]。理想情況下,隨著材料降解和成骨轉化,材料逐漸被新的骨組織替代,最終實現種植體與骨結合[2]。鑒于富血小板纖維蛋白(PRF)來源于自體,制備方便,成本低,其在種植區具有促進成骨、幫助黏膜修復、緩解疼痛和抗感染等作用,目前,PRF逐漸被用于口腔植骨[3]。PRF 是新一代血小板濃縮產品,具有三維纖維蛋白網絡,通過提供大量生長因子、白細胞和血小板,可減少術后反應,降低術后感染風險,促進組織愈合[4]。同時,這些生長因子相互作用在成骨細胞分化、增殖、粘附和礦化各個階段均發揮重要作用。PRF 可改善和促進骨整合的進程,有研究顯示[5-6],采用PRF作為植骨材料,可引導骨組織再生,改善軟硬組織修復再生效果,提高手術成功率。本研究旨在探究PRF膜在口腔根尖骨質缺損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口腔科收拾的根尖骨質缺損手術患者78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9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3 例;年齡28~49 歲,平均(38.21±2.56)歲;根尖周圍組織暗影平均直徑(5.34±1.23)mm。觀察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28~50歲,平均(38.67±2.89)歲;根尖周圍組織暗影平均直徑(5.41±1.66)mm。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根尖膿腫或囊腫造成骨質缺損的診斷標準;依從性高;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全身感染者;合并肝腎功能衰竭者;合并神經性障礙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術前均給予0.25 g 頭孢呋辛及0.25 g 芬必得口服,采取西吡氯胺含漱液含漱1 min 后開始進行手術。常規消毒口周以及口腔內,并鋪巾,切開術區黏骨膜,促使術區牙槽嵴暴露,徹底清理纖維組織和骨面殘余肉芽,對照組采用天博骨粉修復,將根尖磨除部分采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然后在骨缺損部位加壓填充制備好的天博骨粉,并復位縫合黏骨膜瓣,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
觀察組采用PRF 膜修復,將PRF 膜碎片加入人工骨中,采取患者10 mL動脈血離心10 min,分離出中間的淡黃色凝膠PRF層,將初級PRF凝膠置于干燥容器,釋放血清后用無菌金屬勺進行按壓,促使其成為膜狀,將根尖磨除部分用0.9%氯化鈉溶液進行沖洗,之后在骨缺損部位加壓填充制備好的PRF膜碎片,并復位縫合黏骨膜瓣,術后常規給予抗感染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7-8],顯效:術后術區牙周組織愈合良好,植骨區密度接近正常,有新骨產生,根尖周陰影消失;有效:植骨區密度增加,根尖周陰影縮小;無效:植骨區骨密度低,根尖周陰影無縮小甚至擴大。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術后6 個月和12 個月X線片優良率,優:根尖周陰影<0.5 mm,根尖末端延長,根尖周牙周膜厚度>0.1 mm;良:根尖周陰影0.5~1 mm,根尖末端平齊,根尖周牙周膜厚度0.05~0.1mm;差:根尖周陰影>1 mm,根尖末端喇叭口狀,物根尖周牙周膜。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比較兩組術后24 h 視覺模擬評分,0~10分,分值越低表明疼痛越輕。比較兩組術后1周手術部位腫脹、黏膜顏色狀況。比較兩組術后6 周探診深度、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水平、成骨厚度、植骨高度。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術后感染、面部腫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術后6個月和12個月X線片優良率比較 觀察組術后6 個月和12 個月X 線片優良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6個月和12個月X線片優良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excellent and good X-ray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 months and 12 months after surgery[n(%)]
2.3 兩組術后24 h疼痛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24 h視覺模擬評分為(2.21±0.21)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67±1.0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23,P=0.001)。
2.4 兩組術后1周手術部位腫脹、黏膜顏色狀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1周手術部位腫脹、黏膜顏色狀況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1周手術部位腫脹、黏膜顏色狀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surgical site swelling and mucosal colorbetween the two groups 1 week after surgery[n(%)]
2.5 兩組術后6周探診深度、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水平、成骨厚度、植骨高度比較 術后6 周,觀察組探診深度、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成骨厚度、植骨高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6周探診深度、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水平、成骨厚度、植骨高度比較(x±s)Table 4 Comparison of probing depth,bleeding index,attachment loss level,osteogenic thickness and bone graft heigh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 weeks after surgery(x±s)
2.6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出現術后感染1例和面部腫脹2例,總發生率為7.69%(3/39);對照組出現術后感染2例和面部腫脹2例,總發生率為10.26%(4/3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524,P=0.252)。
對于牙槽骨缺損或骨量不足的患者,在臨床口腔種植中通常需植入骨材料才能達到理想種植體修復效果。骨移植材料可分為自體骨和同種異體骨。在骨移植過程中,自體骨移植為骨移植提供了必要條件,是骨移植材料中最理想的方法[9]。PRF 是富血小板血漿后的第二代濃縮血小板,其完全取于自體血,制備簡單,富含血小板和各種細胞因子,具有良好促進軟硬組織再生能力。同時,PRF中含有的免疫細胞具有良好調節炎癥和抗感染能力。
PRF作用機制為引導損傷組織血管生成、免疫細胞調節炎癥、促進上皮細胞增殖,封閉損傷部位,還可指導干細胞在循環血中遷移、增殖和分化[10]。PRF特殊的纖維蛋白網狀結構使其具有多種功能,首先其可機械地將血小板、細胞因子、免疫細胞和干細胞等固定在循環血液中,使這些物質在三維網狀結構空間中發揮協同作用。其次細胞因子通過化學鍵與PRF中的纖維蛋白結合,在PRF凝膠中保持相對穩定,且循環血中粘多糖含量較多,與細胞因子親和力強。PRF中的纖維蛋白通過捕獲粘多糖進一步增強了細胞因子的滯留能力。有研究顯示[11],PRF單獨治療種植體周圍骨缺損可獲得良好的新骨形成和種植體骨整合,恢復骨質缺損,骨小梁重建迅速,吸收慢。同時,PRF因其制備工藝簡單、無需添加其他制劑、成本低、制備方便等優點,在口腔種植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觀察組在新骨形成量上有明顯優勢,充盈良好,種植修復成功,PRF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良好的促進組織愈合能力。觀察組術后6 個月和12 個月X 線片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PRF的修復效果仍在持續發揮作用,可穩定的維持治療作用。觀察組術后24 h視覺模擬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手術部位腫脹、黏膜顏色狀況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探診深度、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PRF作為新一代濃縮血小板,由纖維蛋白網絡、血小板和粒細胞組成,其可利用骨組織再生的原理,實現頜骨再生,加速牙周軟組織的再生和附著。觀察組成骨厚度、植骨高度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為PRF 纖維蛋白構建的三維網絡空間促進血小板、細胞因子和循環分子不斷向骨缺損中心遷移,并相互協同調節骨缺損部位的成骨機制,從而有效提高成骨厚度、植骨高度。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PRF 膜安全性高,對機體無排斥作用,與董瑤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PRF膜在口腔根尖骨質缺損手術中應用效果確切,可提高修復效果,減輕疼痛,改善牙周癥狀,提高植骨效果,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