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明代書法史上,有兩件大事令后人矚目,一是文人書法流派的崛起,二是晚明個性解放思潮的興起。其中,明代文人書法流派的主流為明代中期興起于蘇州地區的吳門書派,而祝允明正是吳門書派的代表人物,其書風影響后世數百年。本文試以祝允明小楷名作《和陶飲酒詩廿首》為例,分析其詩作內容、書法技法與藝術價值,感受并學習祝氏小楷臨古而出新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祝允明;《和陶飲酒詩廿首》;詩作內容;藝術價值
一、《和陶飲酒詩廿首》的詩作內容
祝允明(1461—1527年),字希哲,因長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稱“祝京兆”,為明代書法家,詩文俱佳。祝允明在詩文創作中,對陶淵明的詩作表現出極大喜愛。《和陶飲酒詩廿首》寫于弘治十二年,正值祝允明年滿四十但仕途不順之時,此詩前有小序(圖1):“仆本拙訥,繆干時名。兩年之間,三謁京國。游趣既倦,風埃黯然。舟中有二蘇《和陶詩》,夜燈獨酌,讀其《飲酒》二十篇,不勝悵慨,聊復倚和。”①祝允明少年壯志,年少時便參加科舉,期盼入仕為官,可天不遂人愿,執著于科舉的他卻屢考屢敗,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中逐漸心灰意冷、身心俱疲,他的心態完全發生了變化,雖心有不甘,卻也向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歸隱生活。祝允明在詩中多處流露了自己對歸鄉的期盼和超然豁達的心境。他在詩中寫道:“回首望鄉井,窅在東南隅。倦鳥不出林,胡為涉川涂。冬半多北風,瘦馬不耐驅。昔行氣長健,茲來感有余。園田茍可治,豈不懷安居。”(其十)“知我不暫舍,舉眼天日白。默然便歸化,亦復何足惜。”(其十五)“提壺掛舟傍,還戴漉酒巾。何必訪巢許?今古皆斯人。”(其二十)②。這些詩句反映出了祝允明對極其不順的仕途的怨懟,也映射出了他對家鄉深深的思念。
求官之路屢遭挫折的祝允明此時在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與蘇東坡惺惺相惜的情感,一邊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一邊又隱隱冒出了陶淵明式的歸隱心緒,他試圖以陶淵明淡然物外的心態來面對自認苦痛的一生。祝允明并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他在詩中寫道:“遐覽天地間,何物如我貴。”這為他晚年不再執著于官場,而是歸隱故鄉埋下了伏筆,并且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情懷。同時,祝允明曾一度表明自己支持解放思想,批評當時文人“詭談性理、絕意古學”的行為,他說:“今為士,高則詭談性理,妄標道學以為拔類;卑則絕意古學,執夸舉業謂之本等。就使自成語錄,富及百卷,精能程文,試奪千魁,竟亦何用?嗚呼!以是謂學,誠所不解,吾犯眾而非之,然而非有知己有所為焉。”②這些言論恰恰證明了祝允明不論在詩文還是書法方面都敬古又不泥古,追求抒發個人的情感和情趣。
二、《和陶飲酒詩廿首》的技法淺析
(一)筆法
此篇詩卷是祝允明小楷與章草巧妙結合的代表作品,開篇部分展現出了濃郁高古的魏晉風味(圖2)。以“陶”字(圖4)為例,起筆與收筆部分藏鋒與露鋒并存且相互結合,筆畫短促,以圓筆為主,尤其在右邊的橫折鉤轉折處多見圓而少見方,整個筆畫粗細對比明顯,體現為較典型的“橫細豎粗”,橫折鉤最末端出鉤處短促圓潤,不現過度鋒芒,也恰恰體現出了魏晉小楷的特點,如在此篇中可見鐘繇小楷代表作《薦季侄表》的古樸筆意。再以“本”“趣”二字(圖4)為例,字中撇畫與捺畫相對舒展,撇畫多以短促的態勢出現,不同于傳統唐楷中撇畫的纖長且飄逸,而捺畫則直接入筆,行筆加粗,平穩且舒展,收筆干凈利落、不拖沓,整個筆畫顯得肥厚可愛,有一種笨拙的意趣體態,又不失迸發式的彈性與韌勁。
在詩卷中后部分,祝允明又將章草筆法摻雜其中,充分體現了用筆風格的多樣性。早期祝允明的起筆尖細而缺乏變化,晚期或尖起,或逆入,或重起而輕收,或輕起而逐漸加重等,呈現出多元的變化。祝允明在學習章草方面曾這樣說過:“章草須有古意乃佳,下筆要重,亦如真書,點畫明凈,有墻壁,有間架。學者當以索靖、張芝、皇象、韋誕《月儀》《八月帖》《急就章》為模范也。”③可見他的崇古意識強烈,其在詩篇后半部分摻雜的幾行章草也體現了濃厚的漢魏之風。祝允明起筆干脆爽利,筆畫在鐘繇的基礎上更加圓潤、厚重而簡潔、清爽,用筆流暢,一氣呵成。
(二)結體
《和陶飲酒詩廿首》因是小楷和章草相摻雜的作品,所以其結體相對變化多端、姿態豐富(圖3)。首先在開篇的小楷部分中,其結體整體呈寬扁姿態,隸態猶存,但后期在這種圓轉的筆法與肥厚的點畫之余,祝書還融入了自己的風格—隨著書寫漸入佳境,視覺上瘦長筆畫相對增多,與開篇相比,減少了提按的粗細對比,同時結體也變得愈加纖長,使得小楷的書寫在復古的審美意趣上又增添了一份靈動,也增加了小楷在空間意義上的可能性。在章草部分中,其結字又在平正中寓于欹側的勢態,結體隨行氣的趨勢而富于變化。
(三)章法
如果說結體是筆畫之間的聯系,那么章法則是字與字之間的聯系。《和陶飲酒詩廿首》通篇章法繼承鐘體特點(圖5),但又摻己意,開篇雖然用筆豐富,但整體結構趨于平和舒緩,通篇行距大于字距,利用平衡配置使得字形雖寬扁但又在穿插避讓中求得均衡,使通篇精彩紛呈,毫無乏味之感。相對于傳統的魏晉小楷作品,此篇小楷后期章法相對疏朗,在鐘體的基礎上多了一絲隨意,不再追求刻意的安排,用筆又融合了些許行楷、章草的筆意,使得整體在視覺上更顯靈動與活潑,加之布白生動,行氣錯落,字里行間散發出宋人尚意的情趣。
三、《和陶飲酒詩廿首》的藝術價值
自明代設立科舉制度起,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需求,小楷審美趨于標準化、程式化,一種官方字體—臺閣體應運而生,這種字體大小一致,結體方正,小楷漸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意味。至明中期,江南一帶經濟繁盛,這為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此時文人書法流派崛起。作為代表書家的祝允明家學淵源深厚,從小受其祖父祝灝、外祖父徐有貞的影響,對吳中文人的雅集耳濡目染,長大后又受其岳父李應禎自我創新意識的熏陶,逐漸形成了“擬古出新”的書學思想。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祝允明不甘被臺閣書風籠罩,走上了一條沖破禁錮、復古與創新并存的學書道路,也使明代小楷書風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在此大背景下,祝允明創作了詩篇《和陶飲酒詩廿首》,詩文作于四十歲,后多次抄錄,現流傳的經典詩冊成于其六十六歲時。在詩篇的內容和技法上,可以看到祝允明對沖破時風籠罩所做的努力。他在書寫中自然地加入了自身的感情:開篇敘事,心態平和,用筆相對豐富但整體平衡;后期用情至深,書寫速度加快,縱向長出筆愈發明顯,結體由寬扁趨于瘦長,一系列的用筆變化都體現了祝允明情緒的跌宕起伏。這是典型的書寫內容與情感的完美融合,與機械化的臺閣體恰恰相反。在他的作品中,人們常會看到偏側鋒的使用,這不僅體現出祝允明用筆的嫻熟,體現出他對臺閣體拘謹體勢作出的抗議,更顯示出情感與筆尖的巧妙碰撞,是他“意足我自足”的情感表達。此外,祝允明不只一味地崇尚復古,除了很好地繼承晉唐小楷的優良傳統,他還將宋人追尋的超逸脫俗的生命情調融入創作中,這種先進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晚明個性解放思潮的興起。文嘉曾題跋于其父文徵明刻于停云館所臨摹之《黃庭經》,認為與祝相比,其父用筆以骨為勝,是“似而似”;祝之臨本則以肉為勝,是“不似而似”。④這說明祝書以肉取勝,與文徵明的作品在形貌上雖不是處處相似,但更注重捕捉內在審美意趣,且還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表達,所以是“不似而似”。祝允明最大的成就在于博學多家而自立一格,展現了豐富的才華與創意,其小楷亦然,他的小楷以鐘體為主,并摻入唐、宋風格而產生多元的面貌,受到后人的高度評價。他用自己的學識與體會巧妙化解了晉唐小楷古樸與宋人小楷飄逸的“矛盾”,將兩種風格有效結合,形成了氣象高古、風格多變的祝氏小楷。
作者簡介
王小雨,1992年7月生,女,漢族,山西太原人,本科,太原師范學院2019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書法與繪畫(書法)。
注釋
①葛鴻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版。
②(明)祝允明:《懷星堂集》,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
③葛鴻楨:《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版。
④尤光先:《書道藝術第八卷—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藝術圖書公司1976年版。
參考文獻
[1]葛鴻禎.中國書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
[2]崔爾平.明清書論集[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3]葛鴻禎.中國古代書法家叢書—祝允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明)祝允明.懷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