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毅新
【關鍵詞】金融;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1)09-0024-03
0 引言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體系加快朝多元化方向發展,我國金融將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和輻射服務。從國內環境看,我國將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降低民營資本、國際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門檻,以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財富管理、創業投資等為代表的金融業態創新活躍、蓬勃發展,已成為推動我國金融改革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本研究以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的金融和產業為調研對象,通過對該區產業現狀和分析,提出推進地區金融和產業相融合的對策建議,為促進同類地區金融和產業相融合提供經驗借鑒。
1 金融與產業概述
1.1 金融發展類型
金融機構的類型豐富多元,涵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基金、信托等,在整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對于社會生活的諸多層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如果將國家比喻成“人體”,那么金融就是人體中的“血液”,如果“血液”不流動,金融的價值就無法完成順利轉換,就會影響整個經濟的正常運轉,也就無法產生新的價值,不利于產業的發展。
1.2 產業發展定義
產業是由多個行業組成,各個行業之間的利益密切相連,其分工不同,在經營形態、經營模式、流通環節、企業模式上也各有差異。但是,不管是從經營產品,還是從經營范圍來看,都是以共同產品作為出發點,在各個行業中完成內部循環。
1.3 金融與產業融合
1.3.1 金融與產業相作用
從金融與產業的本質而言,金融是為了對各類資本進行優化配置,將資金注入適合的項目中,從而優化資本邊際生產率,致力于提高技術進步率,進而促進產業增長。因此,一個有效的金融體系能更好地分配資金,進而促進產業發展。金融與產業不是“兩張皮”,要發揮出金融的作用,必須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來服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金融也是產業閉環的組成內容。產業如果沒有金融支持,很難發展與壯大。同時,產業做大,跟金融滲透,亦有其必然邏輯。這個邏輯就是金融誕生的原因,即解決產業痛點。
因此,金融對產業發展有兩個方面的推進作用:一方面能夠增加產業重量,讓產業之間能夠更好地聚集起來;另一方面能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可以從投融資、資本等各個方面推動產業發展。
1.3.2 金融與產業相融合
金融與產業之間的融合,能夠讓產業朝著新的方向發展,具有更好的聚合力度,促進了資金的聯結,是我國企業擺脫困境并進一步壯大的根本出路。
(1)從企業方面來看。在商品的生產流通過程中,必然會涉及資金的運動,資金運動的本質就是生產要素之間的轉移,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發揮資金運動的作用。要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積累更多的生產要素,避免由于生產要素的供給不足導致企業的發展陷入困境中。同時,要為企業投入更多的外部資金支持,幫助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幫助企業實現自我積累,擺脫以往的條塊化發展格局。但是對于企業而言,要獲取更多的生產經營資金,還是主要依靠國家金融組織,企業的生產規模越大,對于資金的需求就更加強烈,但是企業的資金需求會受到企業積累、國家財政、國情等因素的限制,在這一背景下,金融參與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必然趨勢。
(2)從金融自身的發展來看。銀行從誕生伊始,與商品經濟之間就有著密切聯系,銀行的發展有客觀的經濟規律遵循,要讓金融產生源源不斷的活力,發揮出金融的功能,需要嚴格按照經濟規律開展各類金融活動,讓金融企業能夠產生新的活力。在經濟體制的改革之下,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要滿足經濟發展需求,需要推進金融系統的改革,提高金融機構的發展能力,借助各類形式找到新的發展契機。從這一層面來看,金融、產業的融合也是推動金融行業自身發展的一項要求。
(3)從國際慣例來看。從國外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發展進程中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企業之間通過控股、持股,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強的動力,促進金融、企業之間的深度結合,讓金融機構可以參與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可以有效提升企業信用,幫助企業積累更多的資金,讓企業具備更強的融資能力,實現生產技術的創新;還可以幫助企業根據市場發展兼并其他經營困難的中小企業,讓自身的產業結構更加科學、合理[1]。
1.3.3 金融與產業如何融合
(1)在金融與產業的融合進程中,選擇的重點在于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大的企業與行業,這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基于國家宏觀政策的要求對成員企業的發展做出決策,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行為,為重點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2)采用金融參與企業的發展模式,能夠讓金融進入企業的管理層中,采用按股分紅的方式,進一步明確國家對企業中大部分鋪底資金歸屬國有資產的所有權,督促企業認真履行對國家資產增值回流的責任和義務,也使實際上為企業長期周轉營運的國家資金得到應有的價值補償,為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和增值。
(3)強化國家對國民經濟宏觀控制手段,增強金融對產業投資方向的指導。由于形成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一體化經營體系,一方面可以促使金融機構關心企業的經營活動,對“產供銷”環節進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通過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金融方針,履行國家賦予的間接調控國民經濟的職能,增添有效的經濟手段。
(4)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合理化。可以利用金融機構信息網絡優勢,準確靈敏地反映國內外信息,靈活運用經濟杠桿,引導資金流向,對短線產品給予支持,對長線產品加以控制,從而促進企業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最佳配置[2]。
2 白云區金融與產業相融合
2.1 廣州白云區產業基礎
廣州白云區作為廣州傳統的制造強區,五大支柱制造產業根植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先進制造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產業鏈與供應鏈完備,2020年全區工業總產值為1 523.62億元,較2019年增長8.4%,增速居全市第一。以白云新城為抓手打造高端總部經濟集聚區,全區市區兩級總部企業上百家,擁有“白云機場”“白云電器”“歐派家居”“通達電器”等A股上市公司10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0余家;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家具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五大支柱制造產業根植發展,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比重一半左右;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健康醫療、能源及環保裝備、新材料與精細化工、都市消費工業等先進制造行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時尚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取得較大突破;日用化妝、皮具服裝、汽車配件等傳統優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2020年全區化妝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30家,產值達百億級,相關專業批發市場加速轉型,與之配套的設計、展貿、電商、直播等新興業態也蓬勃興起。
同時,白云區大力發展產業載體平臺建設,廣州民營科技園、白云湖數字科技城、黃金圍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產業園、和龍科技創新谷、大健康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等一批定位清晰、配套完善的重大產業園區加速建成或正在建設中,形成若干以數字、科技為代表的高端產業集聚載體,為白云區科技創新提供重要支持。至2020年末,區內45%以上規模工業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87家,省市研發機構增至238家,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華為廣州研發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相繼落戶。良好的產業基礎,完備的制造業鏈條,以及一定數量的核心企業群體和龐大的上、下游中小企業,使得白云區具備產業與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條件。
當前,白云區正處在調結構、促轉型、提質量的攻堅期,產業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結構多元化任重道遠。一是傳統產業升級壓力大,先進制造業“領頭羊”地位和龍頭企業集聚帶動作用還未充分顯現;二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形成有效支撐,一批“硬科技”“卡脖子”技術急需突破,企業科創能力和積極性需進一步提升;三是重大平臺產融結合作用尚未全面顯現;四是服務業大而不強,現代服務發展水平有待提高[3]。
2.2 白云區金融和產業相融合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白云區金融業綜合實力逐步增強,金融業態不斷豐富,為白云區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但是,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不斷加劇的區域組團競爭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雙區”建設、“雙城”聯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等重大戰略機遇的加速實施,對白云區金融與產業相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
2.2.1 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
供應鏈金融是產業模式升級的自然演化,被譽為是支持產業最佳的金融模式。通過跨界融合與協同發展,打通從采購到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將支付結算、融資等金融服務嵌入企業經營管理的各類場景,讓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活動更加貼近、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和吻合度更高,能夠有效解決企業融資難題、融資貴問題,進而提高供應鏈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5]。從全國范圍看,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據國內主要商業銀行場景下沉情況估算,全國供應鏈金融市場體量超過15萬億元。
對白云區而言,作為廣州傳統的制造強區,五大支柱制造產業根植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先進制造業基礎進一步夯實。良好的產業基礎,完備的制造業鏈條,以及一定數量的核心企業群體和龐大的上、下游中小企業,使得白云區具備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基礎條件。同時,白云區經濟正處在調結構、促轉型、提質量的攻堅期,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服務化轉型壓力大,先進制造業“領頭羊”地位和龍頭企業集聚帶動作用尚未凸顯,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時尚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盡快形成有效支撐。產業升級與產業結構多元化任務艱巨,使得白云區具備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現實需要。
綜上,白云區應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推動供應鏈金融集聚發展,打造供應鏈金融創新服務示范區,重點支持白云區、廣州市產業鏈上、中、下游及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并輻射整個大灣區。
2.2.2 探索發展科創金融
資本與科創的深度融合是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動能保障。當前,我國許多城市地區都在積極布局科創金融,形成東部城市領先、中西部城市強勢崛起的發展態勢。白云區作為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的重要承載區,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之一,發展科創金融需求十分強勁。
近年來,白云區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支撐,充分發揮土地空間儲備優勢,加速推動科創產業平臺載體建設,集聚了豐富的科創項目資源,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一定突破。在“十四五”期間,白云區繼續將創新型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對象,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加快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完善高質量孵化育成載體,著力打造大灣區最大的科技企業加速器集群之一。為更好地滿足科技創新發展需要,白云區應積極研究科創金融的“白云模式”,探索構建以創業投資為主導,科技信貸、多層次資本市場協同發力的多元化、跨區域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從擴大金融供給、創新融資渠道、加強金企研聯動等方面入手,集聚金融合力推進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加快科創要素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
2.2.3 多措并舉推進融合發展
加大金融招商力度,出臺金融招商專項政策,在符合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優先安排金融服務用地供應,成立以商協會、核心企業、產業園區為主要成員的“金融招商聯盟”,積極開展宣傳推廣、項目招商等活動,組建“保姆式”金融招商專業團隊。健全金融人才保障體系,設立白云區金融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金融人才培養開發等工作。搭建金融交流服務平臺,設立廣州白云區金融服務活動中心,用于舉辦供應鏈金融、科創金融等主題論壇、沙龍、路演、宣講、輔導等活動,加強金融行業內及金融與實體產業間的交流合作。通過研究設計以上相關配套措施,加快推進產業和金融的融合發展,最終形成白云區核心競爭力。
參 考 文 獻
[1]涂文華.對金融與產業融合的思考[J].海南金融,1994(1):41-42.
[2]覃孟征.企業發展的金融思考[J].南方金融,1988(10):28-29,36.
[3]廣州市白云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廣州市白云區科技工業商務和信息化局2020年工作總結[Z].2021.
[4]王衛紅,王顏悅.廣東推進科技、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舉措、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29-32,47.
[5]胡躍飛,黃少卿.供應鏈金融:背景、創新與概念界定[J].財經問題研究,2009(8):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