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業輝
【關鍵詞】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688(2021)09-0195-03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諸多在線支付已經成為人們進行電子商務交易的重要支付方式。在這種環境下,無論是用戶使用還是交易規模,第三方支付都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其中,大眾所熟知的支付寶和財付通都是中國著名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這些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大型電子商務網站緊密聯系,使它們發展得更快、更強。然而,第三方支付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諸多風險,包括市場風險、金融風險、政策監管風險、信用風險、技術和操作風險。本文闡述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存在的風險,并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存在的相關風險提出政策建議。
1 第三方支付行業在中國的發展現狀
截至2020年,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擁有超過300家機構,其中知名機構不到20家。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額在2016年達到107.3萬億元,突破百萬億元大關,相比2015年實現105%的增長。2020年,中國的第三方支付交易總額達到388.6萬億元(如圖1所示)。
第三方支付市場在中國是一個高度壟斷的市場,行業排名前兩位的運營商支付寶和財付通占了超過九成的市場份額。根據數據顯示,支付寶和財付通在2019年分別占市場份額的53.8%和39.9%。在中國的第三方支付領域,營業額主導著運營商,第三方支付企業在客戶端和服務都存在著競爭。因此,為了適應市場,無論是規模較大的運營商還是規模較小的運營商,都會采取差異化的經營模式,比如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為客戶提供電子商務平臺方便客戶進行商品的交易[1]。
2 第三方支付的特點
在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和人口造就了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迅猛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行業的興起和金融網絡科技的高速發展。第三方支付主要有3個特點:安全、方便和開放。其中,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各大業務銀行的支付網站進行連接,在交易時,買方的資金必須通過銀行才能轉移到賣方,保證了交易的安全性。同時,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第三方支付與各大電子商務網站合作,使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給用戶帶來方便,為用戶提供統一的支付界面,節省了支付時間,而且用戶不需要到線下銀行來回奔波操作。為了提高其開放性,第三方支付平臺開放了一系列權限服務用戶。例如,第三方支付公司支持用戶在全國各地銀行進行線上支付。今天的網上支付已經不局限于以前的銀行卡和PC終端支付。現在,用戶只要有一部手機或者一個平板電腦就可以進行網上交易。因此,第三方支付的多種便捷功能極大地促進了第三方支付的開放性,同時消除了人們對網上商品質量的顧慮,使在線交易的雙方都能夠享受到更加便捷和安全的服務。
3 第三方支付平臺存在的風險
中國的第三方支付行業在過去20年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未來幾年也將繼續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然而,第三方支付行業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風險。我國在2017年成立了網盟結算有限公司(簡稱網盟),其業務范圍主要是建設和運營全國統一的第三方交易清算系統。網盟成立后,清理系統將在網盟的網絡平臺上進行處理,使得財務數據更加透明,使國家監管部門能夠實現有效監管。
3.1 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主要指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行業替代風險、客戶流失風險和行業競爭者風險。電子商務用戶和普通商戶是第三方支付企業的客戶。以支付寶為例,其客戶的數量大,忠誠度低。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平臺的多樣化導致第三方支付行業競爭更加殘酷,容易造成客戶的流失。此外,截至2019年底,中國有237家非銀行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使得行業競爭加劇。行業內企業質量參差不齊給第三方支付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市場風險。
3.2 金融風險
第三方支付行業中的金融風險主要包括現金風險、流動性風險及資本沉淀風險。現金風險是指一些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并非基于真實交易,而是為信用卡現金交易提供了非法交易渠道。第三方支付行業中的交易雙方所承受的流動性風險是指如果賣方在預期的時間內沒有收到第三方保管的存款,而此時資金流入不足,賣方就會受到流動性風險的影響。我國的第三方支付一般采用的是延遲付款形式,買方的資金一般會先轉移電子商務平臺或其他第三方賬戶代為保管。當買方收到賣方郵寄的貨物并確認付款時,資金會從第三方賬戶轉移至賣方賬戶。隨著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的持續增長,大量資金被轉移至第三方賬戶。這些資金不受法律規定的資本金要求限制,使得資本金的沉淀風險增大。
3.3 政策監管風險
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政策監管風險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第三方支付服務的業務性質不明確,主要體現在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的經營范圍比較模糊。二是法律責任模糊。我國對網上支付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一旦網上交易的雙方發生糾紛,此類糾紛很難受到法律的保護。
3.4 信用風險
第三方支付行業的信用風險主要包括買方違約風險、賣方違約風險、銀行違約風險和電子商務平臺違約風險。買方違約風險是指買家無法全額支付貨款導致服務提供商的信用成本增加。賣方違約風險是指賣方不能或無法及時提供買方所要求的產品或服務,導致交易被撤銷,賣方的信用價值被降低,造成行業的不良影響。銀行違約風險是指銀行結算延遲導致資金無法及時貸記,影響用戶體驗和平臺信譽。電子商務平臺違約風險是指第三方支付平臺管理不善、缺乏風險控制等原因造成其未能履行承諾或導致資金挪用等情況,造成用戶流失。
3.5 技術和操作風險
技術風險主要包括系統安全、技術和操作等方面存在的風險。一方面,第三方支付依賴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其發展的任何階段,安全體系的正常運行都非常重要。一旦某個技術漏洞被黑客或其他犯罪分子利用,就會引發信息安全的連鎖反應,危及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用戶和工作人員在支付過程中由于技術操作失誤而導致操作風險[2]。
4 對策建議
針對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存在的風險,包括監管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銀行系統和用戶都應采取相關措施控制風險,保證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低風險環境下平穩發展。
4.1 監管機構風險防范策略
中國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應立足于本國國情,同時兼顧可行性和效率。根據行業和市場需求,督促第三方支付企業開展業務創新的同時,降低其在創新過程中發生風險事故的可能性。第三方支付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其業務風險普遍存在于業務過程中。第三方支付企業的資金流動又涉及嚴重的負面外部效應。因此,必須對第三方支付企業進行管理和法律監督。
首先,要在完善法律政策方面明確監管機構,人民銀行、工商行政管理機構和稅務機關都要明確各自的監管職能。目前,消費者和第三方支付平臺適用合同法和侵權法的現行法律規定。在合同中,只有第三方支付企業有權制定合同條款,這是不合理的。這就需要出臺相應的制度和法律法規,維護電子商務交易的公平。例如,監管機構可制定第三方支付消費者保障險制度保障消費者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時的權益。
其次,我國的第三方支付監管機構應盡快制定并完善備付金管理制度,這樣有利于沉淀資金管理。如何管理和使用沉淀資金一直是全球關于在線支付行業的焦點。在中國,相關法律規定在線交易的賣方在買方確定收貨前無權使用沉淀資金。因此,沉淀資金屬于客戶,第三方交易平臺必須建立專門賬戶,將沉淀資金與賣方的自有資金區分開,防止沉淀資金被挪用。但是,截至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監管體系化解此類風險。因此,監管機構必須制定完善的準備金管理制度規范在線交易中沉淀資金的管理。具體建議如下:一是建立專門負責第三方支付機構內部準備金管理的部門,建立分級審批制度,合理分工,相互制衡,提高準備金運營管理崗位的地位;二是將備用金與組織自有資金分開管理,專用于專項賬戶,相關人員應及時向管理部門報告有關開立備用金賬戶的情況;三是加強對公積金的內部審計,在嚴格限制公積金使用金額和投資領域的前提下,允許第三方支付公積金的使用和運作[3]。例如,允許一些信譽好、規模大且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企業科學地管理部分沉淀資金,有效實現沉淀資金的增值。
4.2 第三方平臺風險防范策略
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在電子商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第三方支付平臺在運營過程中發生金融風險將會直接影響網上支付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必須提高市場接受度及自身競爭力。
第三方支付技術涉及數據的傳輸、存儲、交易等諸多安全問題。為了實現服務目標,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在提供多元化服務的同時,應加強企業的產業鏈合作。相關企業應積極開發先進的安全技術用于降低安全風險。此外,第三方在線支付企業在對其用戶進行安全認證時,應提供更加方便、更加安全的認證模式,從技術層面上防范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4]。
4.3 銀行風險防范策略
無論是作為第三方支付的參與者,還是在線支付的第三方,銀行都需要加強風險防范。作為參與者,銀行應重點審查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的企業規模和信用水平,選擇最佳合作伙伴[5]。銀行作為委托人在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下,應提高其在第三方支付方面防范風險的水平。例如,銀行可通過強化軟件平臺和硬件環境,加強賬戶安全認證的方式控制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風險。
4.4 用戶風險防范策略
第一,用戶應理性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雖然監管部門已經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避免第三方在線支付的交易風險,但用戶在網上支付過程中應盡量選擇一個安全性較高和規模較大的平臺。第二,用戶應加強其自身在網上交易過程中的風險防范意識[6]。例如,用戶可通過安全的互聯網渠道,減少賬戶信息被竊取的可能性。
5 總結
隨著電子商務行業在全球現代化國家的普及,第三方支付行業作為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配套產品已經被大眾所接受。隨著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的不斷增加,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雖然第三方支付有很多優勢,但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風險。本文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存在的風險進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市場風險、金融風險、政策監管風險、信用風險、技術和操作風險。在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監管和風險控制中,市場參與者(包括監管機構、第三方平臺、銀行和用戶)都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避免風險的發生。在控制風險的過程中,監管機構必須鼓勵市場發展,同時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第三方支付企業應不斷開發新技術,從而防范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銀行和客戶應在規范的法律法規指導下參與相關第三方支付活動。總之,市場參與者的合作是第三方支付市場安全運行的有力保障。只有這樣,中國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才能在健康的環境下平穩快速發展,為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日常生活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 考 文 獻
[1]Che? S? Z.Using wechat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mobile payment finance (in Chinese)[J].The Fortune Times,2015(5):82.
[2]巴曙松,楊彪.第三方支付國際監管研究及借鑒[J].財政研究,2012(4):72-75.
[3]封思賢,包麗紅.監管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博弈分析[J].中國經濟問題,2016(4):49-60.
[4]Shuai Q,Xie L,Tang Y,et al.Research on the Third-party Payment Risk in the Background of? Nets Union Clearing Platform:The Case of Alipay[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8(5):58-62.
[5]夏緒梅,龐雪蕾.基于多方視角的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及控制研究[J].商業會計,2019(4):92-94.
[6]Zuo Wenm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et Word-of-mouth and Purchase Intention based on Social Capital in Socialized E-commerce Environme-nt[J].Nankai Business Review,2014(4):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