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社會秩序產生了擾亂,對大學生的日常活動帶來了限制。面對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中存在著法治意識淡薄,法治素養不夠,法治信仰不強的問題。結合公共衛生事件,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維度應該是擴展大學生法律知識、培養大學生法治素養、增進大學生法治信仰,從而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貫徹落實,在社會上形成法治的文化氛圍。對此,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踐向度要做到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認同、推進法治教育網絡的形成、推進大學生的法治實踐。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法治教育;價值維度;實踐向度
一、前言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對社會秩序產生了嚴重的擾亂,在公共衛生事件突發的特殊時期,黨中央從大局出發,發出了要加大對傳染病防治法的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依法行動、依法行事的號召。但是在現實中,仍然存在違反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而受到處罰的現象發生。這些現象恰恰說明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殊條件下,要積極探索加快加強法治教育的踐行路徑。
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將來會有部分大學生走進法治工作隊伍,參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出版的報告指出特別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這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創新做好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在大學生中開展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目標和價值,本文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詳細論述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維度、價值維度和實踐向度。
二、公共衛生事件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維度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都產生了沖擊,網絡上關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謠言迷惑了社會公眾以及大學生群體。大學生群體思想單純,面對謠言,往往缺少辨別能力,容易沖動,如果大學生識別謠言的法律知識不足、法治思維缺乏,就會給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管理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利于大學生的人生觀的塑造。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目標維度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擴展大學生法律知識、培養大學生法治素養、增進大學生的法治信仰。
1.擴展大學生法律知識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對增強全民法律知識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是一個知識水平較高的群體,也應該是一個較好的遵紀守法的群體。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部分大學生存在不服從學校統一安排和部署,不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嚴重危害,擅自離開校園、謊報和瞞報個人信息等,出現了違規違紀的行為。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高校要教育大學生明白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擴展大學生的法律法規知識,對違法與犯罪的界限需要有清晰的認識,做一個知法懂法的當代大學生。
2.培養大學生法治素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法治”提升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肩負時代使命,在促進社會進步、文明法治的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增強法治素養,樹立法治觀念,不僅有利于傳承和弘揚法律的精神,而且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高校要把握好時機,利用各種形式的教育手段,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大學生的法治思維,加強大學生的法治習慣的培養,教育大學生養成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來處理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各種問題。
3.增進大學生法治信仰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法治能夠被全社會信仰,“法治信仰的培育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更是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的重要途徑。”[2]然而,“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代表者與引領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與主要依靠,青年大學生對法治的真誠信仰、對法治事業的熱心擁護,將帶動全社會形成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最終將大力推進依法治國全面有序展開。”[3]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開展大學生法治信仰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情感,促進“法治”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
三、公共衛生事件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價值維度
1.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社會的需要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基本目標,目前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積極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通過多種類、多維度的培養方式,有利于大學生在面對法律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全面的人格,從而在培養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質,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最終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貫徹落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是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是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重要實踐,是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入腦入心、取得實際效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在大學生中傳播。
3.有利于社會上形成法治的文化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具體體現在公民的日常行為規范中,也是一個長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積累,需要注重對公民的法治習慣的培養。因此,結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教育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法治習慣,推動法治文化發展,在社會上形成法治的文化氛圍。
四、公共衛生事件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踐向度
高校作為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前沿地,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背景下,及時做好法治教育實踐,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法治素養和法治意識,這既是做好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效果的有利契機。具體來說,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實踐向度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認同
大學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中堅力量。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應急管理措施,面對這些管理措施,大學生如何關注和思考這些涉及到法律的問題是關鍵。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實踐向度的首要任務是要教育大學生主動將這些涉法的問題融入到自身的實踐,從情感上接納和遵從這些涉法問題,自覺強化大學生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意識,遵從政府應急管理的措施要求和學校相關要求,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強化大學生的法治認同,樹立守法的觀念。
2.推進法治教育網絡的形成
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開展少不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功能,三者要協同開展大學生法治教育,積極教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推進大學生法治教育網絡的形成。首先,高校要合理設置課程,增強法治教育內容,高校在法治教育課程設置上可以與法院、檢察院、律師等開展合作,進行普法宣傳教育。同時,高校教師也要提高法律素養。其次,家庭要重視法治教育的開展,及時補位,積極帶領大學生參與社區法治教育講座,將大學生的法治教育與日常習慣養成教育結合一起,提高大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最后,社會要大力傳播法治理念,營造積極的法治教育環境,讓法治教育成為更具有參與性、互動性、實踐性的教育活動。
3.推進大學生的法治實踐
法治實踐與法治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通過開展法治實踐能夠促進大學生接受法治教育。因此,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視域下,要鼓勵大學生參與政府應急管理相關的各種法律活動,在大學生心中構建起法治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等非常時期,大學生可以參與其所在社區、學校等地方組織的法治宣傳,大學生也可以利用互聯網等手段成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網絡辟謠的生力軍。
參考文獻
[1] 中國網.習近平談法治建設[EB/OL].http://news.china.com.cn/2021-01/14/content_77114346.htm
[2] 宋隨軍.培育大學生法治信仰具有多重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9(01):59
[3] 李慧.樹立青年大學生的法治信仰[J].思想工作研究,2015(10):43
[4] 劉金祥.著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J].奮斗,2018(06):10
作者簡介:劉和健,男,1989年7月 安徽六安人 漢族 碩士研究生 廣州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畢業 廣州大學學生處 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從事教育領導與管理、廉政治理與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