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榮
摘要:學生能夠自我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這既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落腳點。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能力素養的重要標志,解決的問題能力在教師教學活動中,處于核心地位,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換言之,一名教師是否具有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思想,決定著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和發展的成果。針對這一問題,我談談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學生;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一個真正的教師指點給他們的學生們的,不是現成的高樓大廈,而是教他建筑。”【1】教是為了不教,是為了能運用所學知識去靈活解決學習中和生活中的問題,并能創造性地把所學知識發揚光大。因此我們教師要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加強解決問題策略的指導。
解決問題是在有特定目的而沒有達到目標的手段的情境中,運用特定領域的知識和認知策略實現目標的一種思維活動。學生能夠自我解決問題,只是達成了教學最初的目標。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學生能夠把解決問題不僅視為自己學習中的一種習慣,更能夠作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種習慣。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深入思考:
一、教師打破定勢,與其教給學生結果,不如傳授學習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著名的羊群實驗,說的是在羊群前面放一根欄桿,所以羊過來的時候必須跳過來。后來把欄桿拿掉后,發現后面的羊已然是跳著過來那個位置。
細細的反思,很多時候正是在我們教師一次又一次定勢思維之下,把學生也變成了這樣的一群群羊。這就相當于學生上課,就只是在等著老師前半部分的精彩分析和自我表演之后,而最終只取得一個結果而已。老師的滔滔不絕和口若懸河成了主導,學生只是一群坐享其成的小綿羊。他們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沒有自己的施展機會,更沒有自己的發揮平臺。長此以往,學生也自然而然就沒有了思考的習慣。
一次次的課堂實踐,深深的告誡著我們:教師的教授實質上是思考問題的方法的轉移,要讓學生在多次自我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到屬于自己的真切的體會,用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去獨立的解決下一個問題。要想學生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就得打破定勢,敢于放手。
二、恰當的激趣,帶動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情緒投入
教師要為課堂想辦法,要為學生能夠動起來出點子。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用啟發、誘導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由被動地接受問題解決,變成主動地解決問題。從科學角度看,這是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如在教學物理的第一章時,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問題導入:宇宙是由什么組成的?汽車為什么會跑?雷電是怎么回事?雖然只有幾句話,卻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進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電是怎樣產生的?水為什么向低處流? 【2】
這就是教學的智慧,把本屬于課本上的枯燥知識,用一種趣味化的方式“勾引”學生,讓學生有意愿主動的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并投入到整個課堂的問題構設與解決之中。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采取各種方式設計富于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教會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去走進問題
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也就是多從生活中發現某類事物的解決方法,進而遷移到學習之中。魯班是從那種鋸齒的草割破自己的手,發明了鋸;瓦特從茶壺蓋被蒸汽頂起來,發明了蒸汽機;人類從天空中飛翔的鳥,開啟對飛機的探索。
這種聯系的觀點是開啟學生敢于思考的鑰匙。課堂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它既具有局限性,也具有文本性,學生容易走入一種定式感和枯燥感。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用聯系的方法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學生就會愿意更多的去接觸問題,乃至觸及到問題的本質,最終得出問題的結果。
比如在問到《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對荷塘景色的內心情感流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某一次游湖的經歷,先讓學生充分的挖掘自己有哪些情感體會,以自我的體會走近朱自清的體會,從而慢慢的走進朱自清,認識朱自清,從而從情感上去體會朱自清。
四、肯定學生的回答,保留學生解決問題的最初動力
有多少學生,就有多少跳躍的、鮮活的思維因子。為什么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他們回答的意愿卻逐漸的降低?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他們回答問題后,從老師身上得到的肯定越來越少。老師似乎越來越理智,學生卻越來越沒有生氣。
在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之后,老師應該積極肯定學生的正確面,讓學生從每一次問題的解決過程當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獲得,既能保留學生下一次愿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是在讓學生積累解決問題過程當中的所收獲的方法和智慧。
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學生既保留了對于這個學科一直以來的興趣,同時也有了屬于自己對這個學科學習的心得體會,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最初動力,這種動力一旦保留,就會促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過程當中,源源不斷的散發出自己的能量,從而保持自己對學習一以貫之的濃厚興趣。
教師的責任不在于教書,而在于育人,而育人最直接的效果顯現,就是學生真正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每一位老師能夠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自己的課堂更加有效,讓學生的學習更加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聯論文網》[J].2016.11.23.
[2]曹飛.《甘肅教育》[J].甘肅教育社.2011.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