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麗 李芳瑢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農業美學的基本概念,并結合農業美學的發展,對農業美學的特征與意義進行針對性的研究。
關鍵詞:創意農業;農業美學;特征
鄉土美學概念的提出,伴隨著現代創意農業發展,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業新形勢。美學融入農業,使現代農業迸發出新的契機,本文對創意農業的美學進行說明。
1.何為農業美學
1.1概念
農業美學,是指研究審美關系里人對農業的影響,以及將適合動植物生命延伸的土壤、田園、水域和生態,乃至整個農村場所為載體,進行的新型現代化的農業觀念革命。建設出特色美學農業,達到既能產出農業物質產品,又能實現農也現代審美情趣的產品,特別是將田園景觀化、村莊民俗化、自然生態化三位一體實現,科學地達到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以及實現農村經濟同步發展。
1.2發展歷程
從古至今,可以說沒有農業的支撐,就沒有我們人類的現在。我們的衣食住行,從頭到尾瀏覽一遍皆離不開農業。數年之前,由于我國國情的需要,我們對農業的理解僅可能就是為了解決自身的溫飽問題,而到如今,美學逐漸走入大家生活,農業開始與“美”掛鉤,在農業里汲取精神美,開始成為一種更高的追求。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于2013年12月召開,會議強調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部隨即開展的一系列建設“美麗鄉村”和“美麗田園”評選活動,也將印證美學在現代化農業中的必要性。
2.農業美學特征體現
“美學”這一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開始萌芽,但是“美學”這一詞出現太過于寬泛,缺乏應用的主體,所以一直是眾人重點研討的對象。其實就可以說,美學發源于農業,并且服務于各行各業,更別說在現代農業的應用。
2.1農業美學的自然美
我們認知里的自然美,是在一定程度保護下,通過大自然這個載體,將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使自然達到健康平衡的一種狀態。田園風光的生態和諧,使自然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避免破壞生態平衡;東晉時期陶淵明認為,歸隱田園并不是官場失志之人無可選擇的事情,而恰恰是一種豁達精神的象征。同時,安逸豁達的鄰里關系,將農村自然風光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2.2農業美學的形式美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業逐漸擺脫了只解決溫飽問題的境遇,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開始將藝術感融入現代農業當中。一望無際大片的原野中,擁有富有比例均衡、對稱整齊等審美特點的農作物產品,通過人工的打造,將原有的作物變出能讓人產生愉悅視覺感受的自然植物。簡單來講,就是讓藝術借助農產品等有機體的載體表現出來。
3.研究農業美學意義
第一,藝術深深扎根于現實。“美學”與農業的有機結合,在促進新的農業設計發展的同時,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提高了農業藝術審美,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藝術與美學的結合, 在美的熏陶下,提升了人追求美的精神, 科學與審美的結合同樣將農業美學向前推動。
4.結語
農業美學從提出發展到現在,具有鮮明的特色, 推動健康產業、區域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農業發展里融入農業美學,增添創意農業形式,為我國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陳望衡.一種嶄新的農業理念——農業美學[J].湖南社會科學,2004(03):7-9.
[2]鄧錫榮. 農業景觀的美學釋義[D].西南交通大學,2008.
[3]張瀟. 基于農業美學視域下的山東高密市東雙廟村景觀規劃[D].福建農林大學,2016.
作者簡介:劉文麗,女,1997年10月,環境藝術設計設計方向;李芳瑢,男,1996年5月,環境藝術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