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生
摘要:本文對我國裝配式建筑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與探索,指出工業化程度低、規范不健全、公眾基礎薄、前期費用高是其目前發展道路上的阻礙。本文分析了裝配式建筑的固有優勢,并提出使其更好地可持續發展的三條建議,包括國家出臺相關政策、發展大型裝配式建筑企業、提升信息化技術與產業間的融合等。
關鍵詞:裝配式;建筑;發展;建議
裝配式建筑一般是指,在全部或部分預制建筑構件后,于施工現場采用可靠吊裝及有效拼接形成的建筑。裝配式建筑在新時期我國經濟轉型環境下,其發展可謂正當其時。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到要鼓勵裝配式施工,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30%。
但是,許多因素,正成為裝配式建筑發展道路上的阻礙。這些阻礙包括:構配件生產的工業化程度低、相關規范不健全、公眾認可程度不高、前期費用偏高等。
1.構配件生產的工業化程度低
我國的裝配式建筑起步晚,且至今未能形成具備區域性影響的產業鏈式大廠。許多地區的裝配式建筑,依靠小廠生產構配件。構配件生產過程中,工業化程度較低,制約著裝配式建筑的進一步發展。
1.1相關規范不健全
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相關規范還處于砥礪階段,沒有形成西方式的全套集管理、技術、生產、物流于一體的規范族。相關規范中一些用語也仍需斟酌推敲。
1.2公眾認可程度不高
一些尚處于推廣階段的地區,民間普遍認為,現澆結構的抗震性能及正常工作性能,要普遍優于裝配式建筑。而實際上,許多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本就不高,采用部分裝配式建筑,特別是令裝配式建筑的節點依然采用剛節點,并不會使其安全性能降低。
另一方面,雖然自2019年起,建筑業的稅負大大降低,但因為生產經驗的缺失、轉型所需一次性投入較大等問題,尚處于推廣階段的企業(主要處于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區域)對裝配式建筑的認可與推廣也缺乏相關動力。
1.3建造階段二次設計拆分費、構件生產費、安裝費較高,是造成部分裝配式建筑造價高于(或在前期高于)現澆結構的原因所在。
在這種情況下,推廣裝配式建筑,應該立足于裝配式建筑固有的優勢,步步為營,逐步推廣。裝配式建筑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優于現澆結構的優勢主要有:
1.4環境親和力強
眾所周知,裝配式建筑由于采取工廠集中式生產建筑體的構配件,使得施工現場的環境污染大大小于現澆式建筑。轉配式建筑中的鋼結構建筑,甚至能實現完全無水作業。全裝配式建筑因為避免了現場大體量澆筑混凝土,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污染、粉塵污染和噪音污染。而采取部分裝配、部分現澆的裝配式建筑,因為大量采用可拼接構件,使得現場作業量大大降低,也使得污染程度較之全現澆結構大大降低。
工廠集中生產建筑構件,使得后期工作大大減輕,節約人工的同時,因工作的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碳排放量的降低也就成為水到渠成的事情。
2.現場人員管理壓力降低
由于裝配式建筑采取的是工廠生產大量構配件,在現場留守的人工必然減少。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安全管理、工種協調等管理壓力大為降低。
2.1建筑施工的中后期成本降低
構配件在施工前期大量交付工廠生產,相應其施工中后期的施工費用大為降低,這一降低,能顯著減輕結算工作的壓力。
2.2運營期具備優勢
在建筑建成后,由于構配件的流水產品特性,在運營階段,建筑構配件易于維修替換。到了運營結束時,其易于拆解的性質也遠超現澆結構。
2.3規模化、產業化裝配式施工具備優勢
裝配式建筑一旦形成規模,企業可同時施工數棟建筑,大量構配件在工廠生產,通過物流帶到工地。成熟的工廠采用流水制式生產構配件,少量工人在各個工地穿插流水施工,安裝、焊接、灌漿等低勞動強度的作業成為主流。規模化、產業化效應將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根據上述分析,為促進我國裝配式建筑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2.4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扶持裝配式建筑。
這些國家政策可包括但不限于:
(1)各種財政補貼,包括專項配套資金、金融與稅收優惠、貨幣補貼等。
(2)土地出讓優惠。
(3)碳排放降低的配套優惠資金。
(4)用工優惠政策。
(5)增加對裝配式建筑的宣傳力度。
(6)政府直接投資裝配式建筑企業或裝配式建筑的建造。
(7)發展、完善更加健全和系統化的標準化規范體系。
有了這些國家政策的加持,裝配式建筑必將迎來更好的未來。
2.5發展產、學、研一體,設計、生產、施工一體的大型裝配式建筑企業
我國目前的裝配式施工多仍是只能負責施工,且企業內部科研能力不強。如能將企業發展成全項目承包式的,集設計、生產、施工于一體的大型企業,其必將有雄厚實力捭闔裝配式工程,必能在工程建設各方面成為集大成者。這樣的公司不僅能夠形成規模優勢,其對產業的反哺能力也將不可小覷。與此同時,將這類公司打造成產學研一體的綜合性公司,挖掘其自主創新、自主科研能力,其對產業的貢獻必能更上一個臺階。
2.6提升信息化技術與裝配式建筑的融合
將現有的BIM技術、3D打印技術與裝配式建筑融合,能更有效地釋放現有技術內在的潛力。BIM技術可以將裝配式建筑生產環節中的設計、制作、物流、安裝等環節“無縫”連接在一起。而3D技術可以實現“精準”定制,減少損耗。信息化技術能夠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提升裝配式建筑在未來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徐雨濛.我國裝配式建筑的可持續性發展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5.
[2]戴文瑩.基于BIM技術的裝配式建筑研究[D].武漢大學,2017.
[3]郭德坤.裝配式建筑的方案及造價分析[D].鄭州大學,2017.
[4]蘭兆紅.裝配式建筑的工程項目管理及發展問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7.
[5]劉康寧,張守健,蘇義坤.裝配式建筑管理領域研究綜述[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8,3506:163-170+177.
[6]趙麗坤,張綦斌,紀穎波,段朝暉.中國裝配式建筑產業區域發展水平評價[J].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2019,3601:55-61.
[7]劉若南,張健,王羽,黃臣,郭志鵬.中國裝配式建筑發展背景及現狀[J].住宅與房地產,2019,32:32-47.
[8]廖禮平.綠色裝配式建筑發展現狀及策略[J].企業經濟,2019,3812:13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