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在黨的正確帶領下,我國已經成功進入全民小康社會,社會經濟也得以快速發展。但隨著時間推移和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貴州省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也愈發突出。為在建設新農村項目的同時,兼顧并解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現象,必須從問題本身出發,深入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才能實現有效解決。本文主要針對貴州省實行新農村建設項目后出現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貴州省新農村建設中環境保護現存的問題
(一)農村環保設施建設不完善
古往今來,貴州農村一直有著民族之間雜居的特點,且受地理位置的特殊影響,農村村莊普遍分布于高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從而導致農村經濟無法快速發展起來。正因多方面客觀因素的影響,致使大部分農村地區沒有完善的環保設施,這也致使農村村民在處理生活垃圾以及塑料垃圾時,出現亂丟亂放、堵塞河流、污染水源等現象,最終造成生態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
(二)急功近利做表面形象工程
在貴州新農村項目建設過程中,一部分人員由于迫切想在短期內取得政績成果,會在相應政策解讀上出現“一刀切”現象,急功近利的只做表面形象工程,從而忽略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保護問題,輕視新農村健康發展長期目標,只追求于眼前短期利益發展。比如一直被大眾不斷提起的“遮羞墻”就是典型的形象工程,“遮羞墻”表面上遮住的僅僅是臟亂的環境與垃圾,但實際上從另一種角度看,“遮羞墻”遮住的是大眾與政府溝通的窗口。
(三)盲目招商引資
快速提高農村人均經濟收入與加快建設新農村都離不開招商引資。但近年來,隨著招商引資項目的不斷增多,很多農村為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而盲目選擇項目進行快速開發。然而導致出現很多項目開發完成后,農村各項項目過于商業化的問題,過度商業不僅不符合農村本有特色,還可能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而且最終只能獲取項目短期內熱度與收益,反而可能加快結束項目生命周期。
(四)村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到位
近年來,貴州省農村土地石漠化現象逐年嚴重,歸根結底是因為濫砍濫伐和過度開墾山林的行為愈演愈烈。此外,部分農村地區的空氣質量嚴重下降,水質也受到不同程度地污染,整體生態環境逐年惡化,但是截至于目前仍有很多農村村民依舊只關注自身的經濟利益,沒有對生態環境保護有正確的認識。
(五)農村環境保護機制不完善
由于農村與城市的生態環境管理方法與力度有所不同,很多農村依舊沒有健全的環境保護法則,以至于在施行生態環境保護法時,監管人員沒有辦法明確具體破壞生態環境的相關行為該如何進行處理,以至于環境保護監管力度無法提升,同時也為有心破壞環境之人留下可鉆縫隙。
二、貴州省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具體問題應對策略
(一)逐步完善環保設施,增加農村環境治理資金
環境保護設施的健全,可以有效避免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由于農村經濟條件有限,促使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困難,所以應加大對貴州農村的環保資金投入。在逐漸建設并完善環保配套設施的過程中,應結合現代化環保理念,合理規劃貴州農村環保項目中每一項解決措施。例如:不能因貴州農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影響,忽略垃圾分類的重要性,而不建設垃圾分類處理設施。
(二)樹立并維護“青山綠水”政績大局觀,一心一意做惠民工程
近年來,中央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理念。由此可見,保護生態環境也是政績成果的重要體現。在貴州新農村建設中,應及時樹立“青山綠水”政績的大局觀,一心一意做惠民工程,為新農村長期健康發展做出鋪墊。其中,惠民工程要真正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綠化村莊周邊環境,從而提高農民生活舒適度,堅決不能以破壞環境為前提去建設新農村。此外,從貴州省領導提出“環境立省”政策方針開始,并結合過往新農村建設項目成果分析,“青山綠水”的相關項目政績成果不僅為新農村發展提供大量依據,也是最符合貴州新農村發展的途徑。
(三)結合農村環境與文化特色,合理規劃招商引資
新農村建設的最終價值成果體現在能否合理進行商業化發展。在新農村建設向商業化發展的同時,要保護好周邊生態環境,并結合當地人文、建筑和地域等各個方面特色,全面合理規劃長期發展策略。比如貴州省著名景點雙河溶洞,結合綏陽縣溫泉鎮的獨有地域和景觀特色進行商業化開發,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創新大眾探險體驗性項目,建設具有溫泉鎮特色的軟探險旅游項目,新項目的開發不僅帶動整個縣域的經濟發展,還符合貴州省“環境立省”的政策方針,適合溫泉鎮長期健康發展目標。
(四)普及環境保護重要性,灌輸生態環境長期發展意識
貴州省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我國長江與珠江眾多支流的源頭區,擔負著我國保護水源的重大使命。正因如此,更應該多加普及環境保護的常識,加強全省人民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真正做到水源不被污染,森林覆蓋率不再逐年減少,為貴州乃至國家的長期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五)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為環境保護準則拉起警戒線
貴州新農村建設,應該完善環境保護機制,約束并制止破壞生態環境的種種行為。不僅僅要對工業排污有明確的監管法則,還要在各個農村地區施行環境保護法則,對農村中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約束。其中,可以適當實行保護環境獎懲制度,對提供有效治理環境辦法、積極保護環境和主動檢舉破壞環境行為的人員,可以適當給予獎勵。反之,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員,要根據破壞程度進行相應處罰。如此便能在人民心中立起一道環境保護的警戒線,從而減少生態環境的惡化現象。此外,在貴州新農村項目建設中,可以將項目周邊環境保護作為驗收標準選項,有效督促工程建設中破壞環境的現象。
結束語:
貴州省在新農村項目建設過程中,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建設貴州特色的新型農村。與此同時,各地在實行“環境立省”政策方針時,必須重視環境保護,不能只貪圖眼前利益,要著眼于長期發展目標,真正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建設“綠色”新農村,提高貴州人民經濟水平和物質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