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娜 張晗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信息時效性的追求使得新聞反轉現象頻發,伴隨而來的是網絡輿情以及網絡輿論反轉現象也隨之不斷涌現。作為新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新的現象,該文認為亟需對目前已有的相關文獻進行研究綜述,分析研究重點、研究方法、研究現狀,以期對輿論反轉有更深入的了解。基于以上,對目前已有研究進行總結,并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重點和研究方向,以期對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輿論反轉;輿情反轉;文獻綜述
一、引言
2011年,人民網輿情監測室首次提出“輿論反轉”這一詞語。此后,新聞界每年都會發生多起被媒體總結為年度“輿論反轉”的新聞事件。2013年,“輿論反轉”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網絡輿論”作為學術概念第一次和世人見面;“反轉”一詞的由來是借鑒韓國的一檔綜藝節目《x-man》,該節目中有一出短劇,因其劇情緊湊、結局與觀眾設想反差較大而取名“反轉劇”。
二、輿論反轉、輿情反轉相關概念界定
與“輿論反轉”相關,最先提出的相關概念是“新聞反轉”,或“反轉新聞”,是指一些社會熱點新聞在后期跟蹤報道中出現與之前相反的“劇情”,甚至被披露為假新聞,出現反轉。而伴隨著新聞反轉現象,有學者認為新聞反轉既包括新聞事實的反轉,也包括事實反轉后輿論的反轉。“輿論反轉”是在“新聞反轉”之后出現的一種輿論現象,是一種新型的網絡現象,是指公眾態度的反轉。
三、研究內容分析
目前學界對于輿論反轉的研究,主要表現在針對輿論反轉現象總結其內涵、特點、成因、應對策略的相關研究。具體體現在:
1.成因
對于輿論反轉的成因主要分為媒體公信力、公眾媒介素養和政府監管三方面展開。郭潔認為輿論反轉是追求新聞真相的另類呈現,大數據時代下的“再部落化”是輿情反轉的主要原因,信息推送形成的信息繭房加劇了對刻板印象的負面認識,在輿論場中感情的表達超越理性,在事件真相爆發后,群眾會有更強力的反應。
2.類型與特征
黃遠,劉怡君在《網絡輿論反轉效應研究》一文中,通過對41起網絡輿論反轉事件進行分析,綜合多學科視角歸納出網絡輿論反轉的三種形態,從輿論引爆點、初始輿論、輿論反轉點、最終輿論等方面進行分析,綜合原因、時間、效果三個維度歸納出網絡輿論反轉的四種類型,提出了運用結構平衡理論來研究反轉前后輿論狀態的變化。
3.影響
啟默在學術論文《新媒體時代下的輿論反轉現象分析》中,以新媒體為語境,對羅一笑事件的輿情進行階段性分析,進一步提出網絡輿論反轉現象帶來的積極影響(還原真相、揭示社會問題、推進媒介素養的提升)和消極影響(影響當事人正常生活、違背社會公序良俗、媒體公信力降低、慈善事業受到打擊),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姜東生的《社會熱點事件輿論反轉的傳播學思考——以慶安槍擊事件、深圳羅一笑詐捐事件為例》提到了輿論反轉現象帶給社會,尤其是公眾和媒體的不良影響,并據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四、研究方法分析
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整理發現,初期主要是以案例為切入點進行內容分析;后期則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借助案例,進行量化分析。
在“輿論反轉”的研究初期主要以內容分析為主,如:陳聰通過案例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對20例涉及公共權力的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將事件歸為正面案例和負面案例,在對整體和個案分析的基礎上發現技術的發展導致把關人的弱化,部分公眾無法理性參與導致公眾在網絡公共領域的交往變成了對弱者的同情而非對公共權力的維護。
在研究后期的研究中,出現了相關的量化研究。如:汪明艷,余麗彬和胡華在《基于行為意愿與反轉信息可靠性的輿論反轉演變研究》一文中,根據網絡輿論反轉演變特點,引入群體極化的網民行為意愿因素和反轉信息可靠程度兩個變量,構建輿論反轉模型,對模型中的關鍵變量對輿論反轉演變過程影響進行分析,認為網民反轉行為意愿的大小會對網絡輿論反轉觀點聚合闡釋影響,反轉信息的可靠程度對輿論反轉的觀點演化趨勢極為顯著。
五、結語
通過對網絡輿論反轉的文獻進行研究和梳理,可以看出目前針對輿論反轉的研究不斷豐富,但仍不夠完善,相關研究還需進一步開展:
(1)理論整合不夠。目前研究輿論反轉的相關理論中,媒體的議程設置理論以及新聞框架理論使用較為頻繁,且多是從傳播學領域出發進行研究,未來仍需采用跨學科視角對輿論反轉進行分析。
(2)對引發輿論反轉的網民主體的劃分和研究較少,亟待進一步完善。目前對輿論反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輿論反轉現象上,總結其內涵、特點、成因、應對策略、反轉機制和演化路徑,但是對輿論反轉中的關鍵因素——輿論主體的研究相對較少。只有把握影響輿論主體的心理和社會因素,才能更好的對輿論反轉現象進行掌握。
(3)尋找輿論反轉事件的共同點,發現規律,研究如何提前預防輿論反轉事件的發生。目前有38篇文獻的標題是直接以某個輿論反轉事件為例展開分析,在余下的沒有將反轉案例放在標題中的文獻中,也有大量的以案例為邏輯起點進行分析。因此,在對大量案例進行個案分析的基礎上,未來研究應在個案分析的基礎上尋找案例的共性,發現輿論反轉事件的共同點和規律,研究如何提前預防輿論反轉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國華,閔晨,鐘聲揚,王雅蕾,王戈.議程設置理論視域下熱點事件網民輿論“反轉”現象研究——基于“成都女司機變道遭毆打”事件的內容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09):111-117.
[2]安琪,吳嘉洞.從“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看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效果[J].新媒體研究,2018,4(06):15-19+22.
個人簡介: 李娜娜,1998年5月出生,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張晗,1995年10月出生,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碩士生在讀,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