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凱 徐芬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及食品安全的需求不斷增加。小麥是農業三大主糧之一,而古藺縣屬四川生態盆周山區縣,土壤、氣候等條件適宜小麥糧食作物的生長發育,可以充分利用土地空閑季節種植小麥,因此提升種植小麥的管理技術水平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本文對種植有機小麥管理技術的分析,根據有機小麥種植技術規程,探索出適合山區種植有機小麥管理的技術措施,為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企業產品質量提升,達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成效顯著的目的。
關鍵詞:山區;有機小麥;種植技術研究
隨著市場經濟風向標的市場導向,小麥“預留行、小窩疏株密植、種滿種盡”的種植場景一去不復返了。雖然種植小麥的經濟效益低,小麥種植不受生產者歡迎。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有機小麥種植已經成小春種植的發展趨勢。為此,加強對有機小麥的生產發展種植技術研究,對山區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小麥的生物學特性
根據小麥的生長發育可以將小麥的生長周期劃分為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從生長發育時期的特性可以劃分為播種、出苗、分蘗、越冬、返青、起身、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十二個時期。
二、種植有機小麥的發展趨勢
國內通常把有機農業定義為:遵照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
種植有機小麥是農產品質量提升的發展方向,是提高生活水平身體健康的需要。國內外有機農業實踐證明:有機農業耕作系統比其他農業系統更具競爭力,有機生產體系在在保護生態環境,將各種不利的因素降到最小的同時,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的農產品,這對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向優質、高效、安全和可持續方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機產品在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禁止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
小麥是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是小春主要糧食,曾有“小春半年糧”之稱。“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現在,人們對身體健康高品質的生活已經非常重視,對食用五谷雜糧很有講究,對放心有機食品也很重視。釀酒企業對有機小麥原料需求量很大,四川金藺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古藺縣永樂街道種植有機小麥已經八年了,深感有機小麥種植前景廣闊。
三、種植有機小麥的技術
(一)種植有機小麥的環境條件要求
種植有機小麥基地環境條件應該符合GB5084。要求土壤無污染、水質純凈、空氣清新等符合有機小麥生產要求。要求土壤肥沃,ph值6.5-7.5。避開城市、工業園區、交通主干線無污染源。基地區域周圍有山、植被或河流10米以上的緩沖(隔離)帶。
(二)種植有機小麥的選種及播種技術
1.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當地生態條件,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非轉基因常規優良品種川麥104、內麥系列等品種。種子質量符合純度≥99%、種子凈度≥98、發芽率≥90%、水分<13的標準。
2.種子處理
種子在播種前要通過風選、篩選、水選等方式進行選種,禁止使用農藥進行拌種等方法。可以選擇晴天太陽曬2-3個半天,注意勤翻種子。也可以用90度熱水邊倒入熱水邊攪拌種子,5-6秒后加冷水使水溫降到50度左右不燙手為止,再侵種4-6小時。
3.播種要求
3.1精細整地。播種前要搞好微耕機犁土精細整地,提高播種質量,保證苗齊、苗壯。
3.2適期播種。根據海拔高低確定播種期,海拔在900米以上地區在十月中旬(霜降)前后播種,700米以下地區在11月上旬(立冬)前后播種。
3.3播種方式。多采用預留行1.8米開廂種留各半播種,有前茬作物秸稈可以堆放在預留行空帶廂面上。也可采10cmx20cm凈種,可以窩播或條播,每窩播精選種子10粒左右,畝用種量8-10公斤。播種后可以用清糞水灌窩或用細泥土蓋完種子,保持種子不裸露在外面為宜。
(三)種植有機小麥需科學施肥。
有機小麥生產用肥,應以本地有機生產系統內資源循環利用為主。如使用經5~6個月腐熟的有機堆肥,人糞尿和畜禽糞便必須經過高溫發酵無害化處理,要求在4月前將農家肥堆漚腐熟在小麥種植地塊附近,每畝用1200-1500公斤腐熟半年以上的農家肥,結合翻地一次性施入,達到土與肥混合均勻后播種。麥苗生長到三葉期可以用腐熟農家肥追一次肥。若用商品有機肥種植有機小麥,所用有機肥、葉面肥、微生物肥料在使用前必須明確已經得到有機食品認證部門認可和頒發證書。并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操作。需要有國家認可的部門認證方可使用。
(四)種植有機小麥的田間管理
1.松土除草。寬行距播種地塊,在分蘗期人工除草一次,活土通氣,促進小麥根系發育。
2.防病治蟲。病蟲害防治從整體生態系統考慮,需要搞好挖溝排水降濕等農業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草孳生和有利于各種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系統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做好病蟲害預測預報,有針對性采取各種預防措施。以物理和人工防治為主,可用粘蟲黃板、石硫合劑、苦參堿對癥施策。
(五)有機小麥的適時收獲及其他注意事項
1.適時收獲。收獲時期以蠟熟末期進行收割為宜,確保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收獲時要求單品種收割后,及時拉運,選擇無污染的曬場脫粒、風選、曬干揚凈、儲藏。機械收獲不應造成二次污染。
2.其他注意事項。按照有機產品的相關要求搞好包裝、交售、運輸。對有機食品小麥生產過程,要建立田間生產記錄檔案,做好生產過程的記載,并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參考文獻
[1](CIP)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孟愛民,劉翠玲。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8 LSBN978-7-5116-1041--6
[2](CIP)有機農業110/中國農學會。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89LSBN978-7-109-12893--4
作者簡介
黎凱,男,55歲(生于1966年02月),漢族,四川省古藺縣人,大專文化(西南科技大學),古藺縣永樂街道農業服務站工作員,高級農藝師,從事糧油作物生產管理技術推廣工作。
成果:2013年獲瀘州市政府高粱漂浮育苗移栽技術研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徐芬,女,44歲(生于1977年08月),漢族,四川省古藺縣人,本科文化(西昌學院),古藺縣永樂街道農業服務站工作員,農藝師,從事糧油作物生產管理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