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睿 馬珮玲 姜茜
摘要: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度發展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確保高質量防止返貧、創新適合脫貧縣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的長效型產業扶貧模式,增強相對貧困群體的“造血功能”,不僅可以使脫貧群眾長期穩定增收,而且還能使脫貧縣縣域經濟逐步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文章著重分析了陸河縣當地貧困狀況,從發展特色農業和互聯網技術扶貧的角度出發,完善當地品牌旅游產業鏈,創新實現陸河縣長效型產業扶貧模式。
關鍵詞:產業現狀; 產業鏈完善可行性; 品牌旅游產業鏈措施
一、陸河縣當地產業現狀
陸河縣本身生態資源稟賦優良,旅游資源豐富。陸河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氣候環境非常適宜青梅生長。陸河青梅種植面積10多萬畝,年產量2萬多噸。2006年,“陸河青梅”以優良的品質特征和人文地理優勢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青梅觀賞使用價值極佳,可完善產業鏈上的上下游,形成長效機制扶貧。但在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的同時,也面臨著政治、經濟、科技諸多方面的轉型和變革,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網絡蓬勃發展,產業鏈不完善,造成了陸河縣特色農業發展困難,因此急需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從而促進陸河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同步邁進小康社會。
二、可行性
(一)特色農業扶貧的可行性
青梅的品種多產量大,其中主要有:青竹梅、白粉梅、黃梅等。2020 年 8 月25 日,陸河縣成立全省首家縣級農合聯,緊緊圍繞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建設要求,全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大膽探索農合聯聯農帶農服務路徑。該縣農業局負責人表示,今后將繼續按照“政府引導+協會牽頭+廠家扶持+收購保障+農戶簽約+規范管理”的模式,以點帶面,全面推行有機青梅種植,推動青梅產業發展,促進陸河青梅種植戶增產增收。
(二)互聯網技術扶貧推動陸河品牌旅游產業鏈完善的可行性
在“互聯網+”的機遇下,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加速應用,提供了新的消費渠道、催生了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如網絡直播帶貨、網購等新興需求快速擴張。旅游產業已經是國民經濟的綜合產業,旅游與互聯網的融合呈現出勢不可擋的趨勢,“互聯網+旅游”的“線上旅游”新型業態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互聯網+”為傳統旅游產業提供了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的新機遇。
“互聯網+旅游”可以充分運用網絡、數據庫等信息技術,科學加工信息傳遞模式,將陸河縣特色農業的信息通過互聯網渠道銷售,將旅游相關的信息、生產要素等資源進一步的傳播和利用,幫助陸河縣加快傳統旅游業向現代旅游業的轉化,以提升其發展速度和生產效率。運用“互聯網+旅游”的模式,有利于陸河縣實現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交叉重組和相互融合,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鄉村產業經濟結構,促進陸河縣旅游業得以豐富,延伸周邊餐飲、娛樂、住宅等經濟輻射帶;進一步推動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陸河品牌旅游的振興需要我們把握住突破點,通過陸河縣特色農業產業鏈的發展,實現商品和消費者直接對接,從而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特色農產品價值鏈,實現高附加值的產出效益。
三、陸河縣特色品牌旅游產業鏈完善的有效措施
(一)打造本土特色農業品牌和生態旅游的地方名片, 讓陸河本土品牌保持持久性。陸河縣政府可以大力利用陸河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初步發展形成青梅為主題的生態旅游景區,成為陸河縣一張新的生態品牌。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在發展以青梅為主的果品生產產業化方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托,將特色資源打造成特色產業,推動形成特色品牌,建立健全的品牌機制,將“特色”轉變為市場優勢、經濟優勢。同時不斷合理利用陸河縣的地域特色,把梅花的觀賞期與實施果品產業有機結合,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滿足社會日益提升的消費 需求和消費質量,從而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鏈,實現高附加價值的產出效益。
(二)“互聯網+”技術推動本地特色品牌和旅游業發展。抓住此次“互聯網+”機遇,陸河政府作為供應商,可以與直播平臺和商家、物流企業建立長期性的合作,為陸河縣的產業提供更好的平臺,實現對資源的同步化調整,推動產業一體化。將互聯網應用于陸河旅游業的宣傳和農產品的銷售,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減少了中介,降低成本,還有提高產品買價透明度,打破農產品生產、銷售時空的局限性,更有利于陸河青梅優質品牌的推廣和產業鏈的延長。通過電商直播、網紅宣傳的方式,將其多樣化、多角度呈現在大眾面前,更易于增強農副產品文化內涵,形成品牌文化,打造屬于當地的特色產品、售后服務等現代服務更易于讓人了解、接受該產品。“理塘丁真”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四、結論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將發展種植業作為基礎,為特色農業產品延長產業鏈,實現三產融合,促進陸河縣經濟穩步發展。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作為扶貧新趨勢,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抓住時機,充分發揮陸河縣農業產品特色和“互聯網+”優勢,加快新模式在脫貧攻堅中的實踐,打開農業農村發展新通道,促進農產品實體交易和電子商務有機融合,不斷提高陸河縣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構筑陸河縣智慧旅游平臺、立足特色旅游資源,塑造陸河縣旅游品牌,實現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完善陸河縣品牌旅游產業鏈,進一步釋放陸河縣農村發展活力,促進產業扶貧提質增效,為全面實現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和同步邁進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琳,劉懿鋒.旅游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研究[J].理論探討,2019(06):114-117.
[2]袁淑玉,陳楊.“互聯網+”下新型旅游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J].商業經濟研究,2017(10):186-188.
作者簡介:葉子睿(1999.07 ),女,漢族,本科,廣州工商學院,廣東省廣州市,研究方向:產業鏈扶貧.
項目來源:2021年廣州工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從產業價值鏈視角探討長效機制的產業扶貧—以陸河縣梅花鄉為例》項目編號:xj202113714001.
通訊作者:馬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