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將勞動者職業技能和素質的提高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有效途徑,走出一條“反彈琵琶”提技能的積極就業之路。為此,人社部門聚焦農民培訓需求,引入“鄉村夜校”培訓新模式,率先在膠北街道后寨村開辦“鄉村振興農村技能提升夜校”,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做出膠州貢獻。
一、優化培訓方式,激發參訓熱情
后寨村隸屬膠州市膠北街道,位于辦事處駐地西南2公里處,臨近膠北第二工業園,2019年全村共有178戶,人口695人,其中勞動年齡范圍內356人,企業打工230人,有初級工3人。經過調研,決定利用晚上或休息日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會,并于6月份率先在青島地區創建了“鄉村振興技能提升夜校”,讓“坐在家門口、免費學技能”成為現實。僅用1個半月的時間,就為后寨村培養了中級育嬰師15名,中級電焊工2名,實踐證明,由于辦學方式靈活,“夜校”一經推出并受到農民的歡迎。
二、錨定就業增收,設置培訓專業
根據農村務農務工婦女多的現實,結合養老服務,育嬰師需求大的情況,在專業設置上我們積極開辦“短平快”培訓項目,力爭讓農民早日上手。同時通過對接民政部門、養老機構在青島地區率先成立了“后寨村居家養老服務驛站”,養老機構在我村招聘了12名具有中級養護資格的婦女,為周邊7個村的失智失能老人進行居家養老服務,一方面讓農民切實感受到,技能的提升能夠為家庭帶來收益,另一方面也為全村其他觀望的農民做了榜樣,帶動更多的村民學技能、促增收。
三、依托夜校陣地,傳播鄉村新風
以前村民飯后跳廣場舞,現在村民有空就去村委學習技術,村委還專門在教室建立了“圖書角”,老舊的村委大院煥發出新的生機,引領“人人學技能,天天有提升”的良好社會風氣,實現了從“坐著等”“站著看”到“跟著來”“一起干”的轉變。技能夜校已經成為人社服務零距離的陣地。創辦鄉村振興技能提升夜校,是人社部門“零距離”服務老百姓的一小步,卻是創新農村人才培養途徑,實現鄉村人才振興工作中的一大步。鄉村振興農村技能提升夜校”是鄉村振興和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有益探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農民增收,引領農村社會風氣等方面都具有積極作用。能夠涵養農民“人人學技能,天天有提升”的良好社會風氣,根本上轉變農村的人力資源結構,助力鄉村振興,建設一支“有正氣,有技能,有干勁,有傳承”的“四有”新型農民技能人才隊伍。
四、綜合精準施策,保障農民就業
一是實施企業護航行動,促進農民工就業。組織建立了重點企業和重大項目用工專員服務制度,對缺工企業及時跟進服務,開發就業服務云平臺,提供就業崗位18000余個,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二是堅持在政策落實上提速提效,全年累計發放穩崗補貼2031萬元,惠及企業3643家;發放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248.5萬元,惠及企業637家;政策惠企穩定崗位15萬余個,讓農民工端牢端穩就業“飯碗”。三是持續優化就業創業環境,扶持自主創業2778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36萬元。堅持市場化思維,建設膠州市家政服務就業創業廣場,打造市場化配置新載體。2020年實現新增就業35900人,其中農民工就業28227人,占78.6%,就業形勢穩定向好。
五、堅持黨建引領,助推技能培訓走深走實
在夜校創建過程中,市人社局黨組給予精準指導。2020年6月,人社局黨組與膠北街道后寨村開展黨建聯建,在青島市率先開辦了“鄉村振興農村技能提升夜校”,并將此模式延伸到3個鎮、街道辦事處的17個村莊。技能夜校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手段,在局黨組的指導下,順勢推出了開展叉車、電焊、育嬰、中西式面點等職業資格工種的培訓。改變了農民以往白天打工,種地,晚上娛樂休息的生活習慣,在李哥莊鎮矯戈莊村,開展叉車、電焊、育嬰員的培訓,參加培訓的農民有133人。“技能夜校”已在全市組織5個鎮街道辦事處的500多名村民參加培訓,相關做法被山東省人社廳刊發推廣,《青島日報》《中國勞動保障報》、青島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也紛紛予以宣傳報道。
技能夜校的功能逐漸擴展,讓村民在夜校不僅學到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人人學技能,天天有提升”的良好社會風氣。通過“鄉村夜校”的“星星之火”,點亮了廣大城鄉勞動者的就業之路,進一步提高了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簡介:周輝(出生年—1969.12.15),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東青島膠州市) 學歷,本科,職稱,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就業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