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習羽
摘要:由于農村區域的經濟落后,使得農戶在相應大型機械設備購買方面產生困難,為將該難題改變,便需要政府進行政策扶持,以此來大面積實行秸稈還田的工作模式。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機械化秸稈還田產生的效益,同時細致闡述了政策補貼對農戶機械化秸稈還田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供參考。
關鍵詞:農機補貼;機械化;秸稈還田
稈還田時,將該物質與土壤充分攪拌,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目前的肥力狀態、改善生長質量,還能將土地中水分的保存時間延長。根據相關數據調查分析,該技術在使用的過程中,能夠將總體產量提升12%左右,為此國家制定了相應扶持政策內容,改善農業現狀。
一、機械化秸稈還田
1、經濟效益
秸稈還田通過物質的再次利用,對目前農用土地的質量進行改善。依據國家頒布的《眾多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結果》中表示出,我國當前農用土地的等級被評為9.80,中等與低等的數量比例占據67.5%。通過使用秸稈還田的技術,將作物的莖干用機器粉碎,再使用到土地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中提升土壤有機物質的占比,優化耕地當前的品質,提高相應的肥力情況,從而促進農產品的增產。從較為長久的角度來分析,秸稈還田的方式,能夠帶動整體經濟的改善。
2、生態效益
使用秸稈還田的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的生態環境問題。依據相關調查研究數據表明,該方式能夠減少碳的排放數量,與正常的農業形式比較來說,能夠有效降低24%左右的碳排數量,緩解溫室效應的加劇,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內容。
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與使用,能夠大幅提升土壤內部有機物質的含量,強化其蓄水保墑的能力,提高有機碳的占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農業目前的發展現狀,促進低碳行業的形成。
二、農機補貼與農戶機械化秸稈還田之間的變量選擇與實證分析
1、變量選擇
①被解釋變量
被解釋變量之中主要包括了服務效率、作業質量方面的內容。一,服務效率:主要是對農機秸稈還田時,作業的整體效率方面進行考量,主要涉及到的因素有作業總面積、使用時間長度、收入情況等一系列內容。二,作業質量:當前進行秸稈還田主要包括兩種方式,分別為切碎、整桿還田兩種形式,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切碎法,通過將秸稈還田做為主要線索,來從切碎長度、翻地深度等方面衡量對作業產生的影響。
②關鍵解釋變量
在關鍵解釋變量之中,對于秸稈還田作業實行的政策補貼主要包含了是否存在機械化作業的扶持,以及使用的相應方法,或是否對農機戶進行了幫助等方面的考慮。在第三方核查工作中,主要實行的方法是,第三方是否真實存在、相應部門人員對秸稈還田核實查看的總次數,以此來對以上兩方面進行細致考慮。
2、實證分析
通過對以上變量的分析與了解,并從農機戶的角度來講,是否存在農機購入補貼政策,對農戶進行機械化秸稈還田工作產生著一定影響,在二者對比的情況下,存在補貼支持會讓作業的范圍、總體使用時間、經濟收入方面都會呈現出增長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農機補貼是屬于對農戶進行的鼓勵手段,能夠起到降低使用成本、提升競爭力、激發服務市場積極性的效果,促使農戶的效益收入有所提升,改善當前秸稈還田的質量。
三、農機補貼對農戶機械化秸稈還田所產生的具體影響
1、促進推廣
①價格優勢
農民在處理秸稈時,使用機械還田的方式比例,與費用支出是呈現負相關狀態。想在實際農作中擴大機械化還田的使用規模與人數,必須要讓其費用支出降低到合適狀態下,而農機補貼便是其中的關鍵因素。政府在推廣該手段時,可適當為購買秸稈還田農機的人員,提供一定程度的補貼,降低農民在該方面的支出情況,以此來讓購買的概率大幅提升。通過增加秸稈還田機械的數量,相應農機市場便會因該競爭因素的加入,將整體的價格減少。一旦實現農機還田比人工方式費用少時,便會逐漸開始接受該手段。
②影響持久
機械化的秸稈還田方式在推廣過程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初期的難度會相對更大一些,但是隨著機械化水平的逐提升,相應的設備數量增多,產生的效果逐漸被證實,農民便會開始認同機械秸稈還田的手段,并對其抱以支持的態度。
③緩解不足
當前,國內的年輕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嚴重,留在農村的大多數為老人,或是較小的兒童,都不具備一定的農業勞作能力,使得農耕地出現了擱置與荒廢的情況。政府為購買農機的人員進行一定程度補貼時,不僅能夠滿足農耕時機械設備的使用數量,還能夠將勞動力不足的情況解決。機械化的秸稈還田技術,將傳統的人力勞動方式取代,使得工作效率與還田的效果大幅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將土地使用的效率提升。
④優化質量
在農耕活動中,機械設備功率與人力相比差距較為巨大,其能夠確保日常耕作的勞動需求。通過機械方式來對還田的秸稈進行處理,會使其粉碎的程度與人力相比顆粒更小一些,不僅如此,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可利用設備將其與土壤充分攪拌,提升養分含量。
2、發展狀態
隨著社會經濟實力的增長與發展,機械化的秸稈還田技術隨之進步,農民不再將對其的使用范圍固定在焚燒或飼料內,而是將其打碎之后,將其作為新型的復合肥料重新使用到田地之中,提升土壤的養分含量與有機質成分,從而促進作物總體產量的提升。以往農民不選擇該方式的主要因素,是需要投入過多的資金成本去購買機械設備,在政府對該方面進行政策性的農業補貼后,農戶使用的意愿便逐漸增加。同時該項技術在逐漸向成熟階段發展,農戶對其的信心不斷增加,促使當地區域的農機使用數量直線上升。
3、分析建議
從農民的角度分析,秸稈還田所使用的機器每降低一次價格,購買與使用的可能性便增加15%。在農民的購買決策中,最為關鍵的是設備價格,如果能夠通過政府對農機的補貼政策,來減少使用的資金,并以此鼓勵、促使其提升購買的積極性。依據農機購入數量的增多,讓秸稈還田的技術逐漸向機械化發展。為達到這樣的目標,相應部門應加強當前的補貼政策內容,保證實際中農耕機械化的水平。
在這樣的基礎上,使用過相關農機的人員,會因自身的良好感受,而讓機械的購買傾向大幅提升。秸稈還田手段符合了農業生產預期的標準,同時,其與傳統方式相比更加具備經濟性。
秸稈還田技術對農業生產的標準提升有很大幫助,同時,推進該機械化手段是對國家與人民都非常有利的事情。即使目前該推廣工作并未得到大范圍實施與利用,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因素。但是農民與政府需要認識到機械秸稈還田的重要意義,通過不斷的宣傳與實行,為該項工作的推進,貢獻出現自身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文信,徐云,王正大.農機購置補貼對農戶購機行為的影響[J].農業機械學報,2020,051(005):151-155.
[2]王金淦,楊學麗.寶應縣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江蘇農機化,2020,No.197(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