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淼
世界衛生組織于2020年1月12日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nCoV。伴隨著湖北省各地區逐漸封路、封城,鐘南山等專業權威的研究人員的科學觀點在各大媒體平臺上傳播,引起了人們對新冠病毒的重視。大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共克時艱、嚴防死守,在較短的時間內高效地控制了病毒的傳播。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由應急狀態管理轉為常態化管理[1]。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看不見的戰爭,給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帶來了負面影響。就業創業教育一方面能緩解就業壓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就業創業質量,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家庭盡早脫貧,振興鄉村經濟,帶動經濟困難地區發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疫情期間的就業創業教育應該更加系統性和全面化。
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庭收入單一,因疫情帶來的遲緩復工,使他們的收入來源徹底喪失。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疫情的影響下變得更加敏感,使其在面臨就業創業時缺乏自信,但又矛盾地對就業創業有著過高的期待。高職院校傳統的就業創業教育過于循規蹈矩。在疫情期間新媒體和信息化在學生就業創業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招聘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學校雙選會、招聘會無法正常開展,線上招聘模式反饋慢,不僅降低了就業率,而且降低了就業質量。由于家庭經濟和家庭所在地域原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更是無法接收最新的就業創業信息和接受網絡信息化的指導。受到疫情影響,各單位能提供的崗位大量減少,再加上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基數在不斷增加。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選擇自主創業,但是由于資金有限,社會閱歷淺,希望在短時間內有高回報,一般都會選擇服務業項目,但這往往比預期的投入更大、周期更長、見效更慢。
貧困生一直是高校學生群體中值得關注的一部分學生,尤其是隨著疫情的蔓延,這部分同學的家庭經濟更是雪上加霜,這些同學更需要不斷提供就業創業能力。對于高校而言,只有不斷完善就業創業教育的管理方案,才能使這些同學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升就業創業效果,最終擺脫現實經濟困難的窘境。高校要積極為疫情下的貧困大學生提高項目咨詢、政策解讀甚至是資金幫助。通過強化隊伍,聘請專業的就業創業指導老師,切實提升服務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教育和就業創業,不僅僅是解決他們的個人問題,也關系到他們的家庭幸福,甚至是社會的穩定。高校要積極推動就業創業一體化培養,以創業帶動就業,把創業作為最佳的就業途徑,為貧困生樹立正確的新時代創業觀,讓他們敢創業、優就業,鼓勵和扶持貧困大學生進行創業,在實踐中提升能力,互相帶動,不斷提升競爭實力,幫助家庭走出貧困。
鄉村振興發展戰略不僅在新時期助力“三農”發展,更為在疫情下的貧困大學生帶來了創就業機遇。他們有知識、理想、魄力。通過貧困大學生返鄉、返農創就業加速了生產力的轉型,將人才培養和鄉村經濟發展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實施不斷推進。使鄉村農業逐漸達到從增產量到提質量的轉變,達到綠色、有機、生態的標準。與此同時,通過大學生,還可以將網絡平臺融入農產品銷售中,打開互聯網渠道。通過培訓帶領青年農民學技術、提素養等方式,大學生融入鄉村發展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民的整體綜合素質[2]。
通過構建“互聯網+”模式來指導貧困大學生創就業,充分發揮技術優勢,滿足實踐需要。通過學校組織部門、就業創業部門、課程設置部門這三大主體來激發學生就業、創業、創新熱情,通過遠程技術、多媒體技術、直播技術等達成高質量的簽約就業和升學創業,最終實現創業就業“雙高”。其中,“互聯網+”模式是個可供選擇的模式(見圖1)。
圖1 “互聯網+”指導模式
1.創建虛擬就業創業應用平臺
努力提升線上就業創業教育水平,積極推進線上就業創業活動。在擴展全校互聯網覆蓋范圍的同時,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根據學生的需求,開設線上就業創業教育課程,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利用課上、課后時間積極在應用平臺上進行長期的虛擬就業創業行動。教師也能對學生的就業創業設計進行實時點評和建議。同時,學校也要積極幫助學生適應“云招聘”“云就業”“云創業”等模式。虛擬平臺讓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了鍛煉的平臺,增強他們的創就業信心,相對規避了經濟風險[3]。
2.開設就業創業ERP課程
ERP是起源于美國的一門在線課程,它以信息系統數據為基礎,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從而進行決策的在線課程,在教學中運用較為廣泛。但在就業創業課程中涉及的還是不多。高校可以創新就業創業課程模式,積極引入ERP課程,搭建教學資源數據庫,錄制和上傳教學視頻,集中課堂操作,當然也應鼓勵同學們在課后繼續在線進行分析和決策。此外,還可以在課程中增加心理檢測系統,特別是在學生就業創業過程中,對學生在就業創業過程中的虛擬行為進行分析,以監測在疫情下家庭經濟困難同學的心理狀態[4]。
受到疫情影響,經濟下行,貧困生需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以及創業觀。要鼓勵他們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在這特殊時期下,通過構建創就業一體化模式,提高貧困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就業素養和創業意識。
1.樹立貧困生正確就業創業理念
在疫情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要因時而動,應該先就業再擇業,將創業作為職業選擇的一種,樹立正確的“三觀”。大多數家庭經濟困難的同學創就業意識薄弱,學校要積極幫助學生進行就業創業引導,幫助學生端正心態,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加強社交能力,主動進行創就業鍛煉,增強創新思維和能力。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到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兼職或者實習中,關注就業創業項目,了解自己未來就業的市場環境和發展動態,縮短未來從學校到社會的磨合期。
2.建立校內外一體化培訓基地
校企聯合發展將傳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企業先進的生產理念和規范的生產操作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通過企業員工和高校老師的合作,可以在校內開展模擬面試,增加咨詢窗口,定期開展就業創業講座,同時也能開展崗前培訓工作,感受企業文化,參加相關項目的設計。表現優異的同學可以在該企業實習并轉正,校內外一體化培訓基地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而且還能盡早培養出專業性強的專項人才[5]。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將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傾斜幫扶和就業服務力度。通過各項財政補貼支持創業,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業創業教育仍然需要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和個性化。當前,疫情防控常態化,就業創業形勢嚴峻,我們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更應該成為陪伴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擇業、就業、創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發展方向,進行可行性強的職業生涯規劃。鼓勵貧困生抓住經濟轉型的契機,回到家鄉,將互聯網與農戶相融合,開展創業項目,實現一站式服務。利用“云”平臺,以創新創業大賽為統領,結合鄉村振興計劃,達到以學促賽、賽教融合。通過創新驅動,提高貧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