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穎
(泰興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蘇泰興 225400)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為婦產科常見疾病,往往會對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使之生活質量明顯降低[1]。在妊娠期,因孕激素作用,孕婦盆底神經肌肉、膠原纖維無法保持正常收縮力,有張力性松弛的情況發生,這樣會方便胎兒的順利娩出。在分娩時,胎兒頭部的娩出往往導致產婦盆底神經肌肉、纖維受到機械性壓迫及擴張,致使神經肌肉受到嚴重牽拉,而且因剪切力作用往往還會使產婦的肛提肌受損,容易導致產后SUI發生[2]。在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進行治療時,手術方法常容易導致其承受嚴重心理壓力,而且效果不佳[3]。非手術治療法較常見,主要包括電刺激療法、藥物治療、微波物理療法等。本研究選取71 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探討強化盆底功能訓練治療的效果,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 選取泰興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2019 年4 月至2020 年9 月收治的71 例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以數字隨機抽取法分為對照組35例和觀察組36例。對照組年齡21~33 歲,平均年齡(25.36±1.02)歲;分娩時孕周37~42 周,平均(39.55+0.63)周。觀察組年齡22~34 歲,平均年齡(25.41±1.01)歲;分娩時孕周37~42 周,平均(39.61+0.64)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確診為產后壓力性尿失禁;②大笑、打噴嚏、提取重物時有不自主漏尿液的情況發生;③足月單胎初產婦。排除標準:①尿肌功能障礙造成尿失禁者;②充盈性尿失禁者;③急迫性尿失禁者;④既往接受過影響膀胱功能的手術治療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泰興市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采用通過生物反饋電刺激儀(河南翔宇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XY-K-SWFK-I)予以電刺激、生物反饋相交替的方法進行治療,20 min/次,1 次/d,1 個療程持續10 d。按照尿失禁病情程度1 度、2 度、3~4 度分別予以2、4、6 個療程治療。1 度:實施壓腹時,偶有尿失禁;2 度:任何屏氣或用力時可出現尿失禁;3 度:行走或運動時出現尿失禁;4 度:站立或斜臥時尿失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入強化盆底功能訓練治療,通過凱格爾(Kegel)方式進行訓練,患者仰臥于巴氏球上,使雙下肢保持屈曲狀,與呼吸相配合,完成肛門緊縮、放松,在吸氣時需盡可能收縮肛門,連續5~10 S,在呼氣時放松肛門;在休息5~10 S 后,重復以上動作,之后再進行10 次肛門的快速收縮。反復這樣的訓練持續15~20 min,3 次/d。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檢測患者盆底肌肌力,指導患者正確應用肌肉收縮法,使之能夠完全掌握方法,并可于家中自行完成。持續3 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按照尿墊檢測結果、產婦自我感覺予以評估,顯效:臨床癥狀均消除,尿墊試驗(–);有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尿墊試驗(–)持續顯示≥3 次;無效:臨床癥狀未緩解,尿墊試驗(+)。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患者電測肌電值,包括總肌電值、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Ⅰ類肌纖維疲勞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Ⅱ類肌纖維疲勞值,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儀進行檢測。③比較兩組患者1 h 漏尿量。患者在檢測前15 min,需喝入500 mL白開水,膀胱保持1 h 充盈狀態,不再排尿,墊上尿墊,然后保持臥床狀態30 min,之后行走、上下1 層樓臺階;再保持1 min 坐立10 次,用力咳嗽10 次,原地跑動1 min,撿地面物體5 個,然后流水洗手1 min。完成后在確保尿墊無出汗、陰道分泌物的情況下,及時測定尿墊質量。
1.4 統計學方法 經SPSS 20.0 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例(%)]表示;計量資料經t 檢驗,以()表示,P <0.05 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7.22%,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電測肌電值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電測肌電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總肌電值、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Ⅰ類肌纖維疲勞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高于治療前,Ⅱ類肌纖維疲勞值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上述電測肌電值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電測肌電值比較()

表2 兩組患者電測肌電值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2.3 兩組患者1 h 漏尿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漏尿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1 h 漏尿量均少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1 h 漏尿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1 h 漏尿量比較(,mL)

表3 兩組患者1 h 漏尿量比較(,mL)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為產后常見疾病,尤其在產婦陰道分娩后具有較高發病率。產后壓力性尿失禁的引發因素較多,例如多次流產、多次分娩、胎兒過大、陰道撕裂等[5]。需對產后壓力性尿失禁患者進行及時有效治療,否則腹壓稍一增加就會導致漏尿,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產婦在分娩后,尤其是產后初期機體較虛弱,無法快速恢復,在此情況下,對其實施盆底功能訓練,可有效緩解產后壓力性尿失禁[6-7]。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肌電值、Ⅰ類肌纖維肌電值、Ⅰ類肌纖維疲勞值、Ⅱ類肌纖維肌電值高于對照組,Ⅱ類肌纖維疲勞值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1 h 漏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由此可知,觀察組加入強化盆底功能訓練治療后,與對照組單純采用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相比,具有更為顯著的效果,可使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得到有效改善,減少漏尿量,對患者康復具有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
對患者實施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時,會將電極放置到患者陰道中,根據患者病情及耐受性實施相應的電流刺激,可使其盆底肌肉恢復有效的收縮,從而明顯改善盆底肌肉的彈性[8]。在治療過程中,可通過向患者介紹生物反饋電刺激方法使其能夠對此治療方法形成正確的認知,而且能夠使患者對盆底肌收縮、舒張狀態進行準確控制。總體來說,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底神經功能,提高肌肉收縮功能與張力,使膀胱尿道得到較有效的支撐,而且能夠明顯提高尿道括約肌的功能,使盆底肌神經保持較高敏感性,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9]。
若生物反射出現異常,往往會導致患者無法保持良好的盆底肌力。在控尿反射中,A3 反射是較為重要的一個反射:在膀胱逼尿產生急收縮時,會導膀胱壓力明顯上升,從而使盆底肌肉Ⅱ類肌纖維發生反射性地收縮,這就會反過來導致膀胱逼尿急收縮受到反射性抑制,此時膀胱會容納較多尿液,導致機體會對盆底Ⅱ類肌纖維形成反射性放松,可有效預防Ⅱ類肌纖維疲勞、I類肌纖維遭受嚴重壓力,此類反射可稱為A3 反射[10]。當患者因咳嗽、大笑等導致腹壓增加時,機體往往會使尿道括約肌Ⅱ類肌纖維反射性收縮,由此導致尿道動態壓力明顯上升,并明顯高于膀胱壓力,以避免腹壓增加導致膀胱壓力上升而造成尿液流出的情況發生。在分娩中,胎兒過大,陰道撕裂,多次分娩等而導致其韌帶松弛,極易引發尿失禁。而且陰道分娩容易使會陰撕裂,導致肛提肌受損,且分娩過程中的牽拉、壓迫等往往也會導致盆底神經受到影響,致使盆底肌、尿道括約肌明顯受損,Ⅱ類肌纖維肌力明顯降低,進而導致A3 反射失常,容易因腹壓增加而發生漏尿癥狀[11]。在生物反饋電刺激基礎上,對患者實施常規Kegel 訓練,可對其I 類、II 類肌纖維進行訓練,可使其腹部、大腿肌肉得到有效收縮[12]。為了提高訓練難度,采用巴氏球實施強化訓練,可避免患者腹部、大腿肌肉發生明顯協同收縮,使盆底肌肉功能訓練更顯著,并明顯增強患者盆底肌肌力,改善漏尿[13]。
綜上所述,在生物反饋電刺激基礎上加入強化盆底功能訓練治療產后壓力性尿失禁,具有明顯效果,可改善患者電測肌電值,減少漏尿量,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