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磊,李 濤
(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創傷骨科,北京 100122)
四肢創傷骨折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多為意外因素造成患者四肢骨結構發生完全或部分斷裂。大多數四肢創傷骨折患者在經過治療后能夠痊愈,但是部分患者可能會受到損傷程度、骨折范圍、手術治療方式、術后活動不當等原因影響,從而出現骨折不愈合的情況,即骨不連[1]。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在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且顯現出一定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通過對68 例經不同方法治療的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進行研究,進一步分析帶鎖髓內釘內固定療法的臨床效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0 月骨科收治的68 例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 組和研究組,各34 例。對照組男性20 例,女性14 例;年齡19~65 歲,平均年齡(47.8±4.7)歲;骨折部位:脛腓骨10 例,股骨14 例,肱骨10 例;骨不連類型:無菌型3 例,營養不良型5 例,萎縮型13 例,肥大型7例,模型假關節型6 例。研究組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齡19~68 歲,平均年齡(48.5±4.2)歲;骨折部位:脛腓骨9 例,股骨14 例,肱骨11 例;骨不連類型:無菌型3 例,營養不良型6 例,萎縮型12 例,肥大型8 例,模型假關節型5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由北京朝陽急診搶救中心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符合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診斷標準[2]且經臨床確診。排除標準:①由于病理性骨折造成的骨不連情況;②有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禁忌證;③在接受治療前6 個月內有手術史;④伴嚴重器質性病變;⑤伴精神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加壓鋼板固定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麻醉完成后進行消毒鋪巾,在患者 的患肢骨折處作一10~15 cm 的切口;切開皮膚后逐步剝離闊筋膜、股外側肌,將病變部位完全暴露;根據骨不連范圍,將大小適中的加壓鋼板置入病變側,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完成皮質骨螺釘的放置;進行常規加壓螺旋與植骨;逐層將切口閉合,采取常規引流措施,并給予術后抗感染治療等常規處理。研究組患者進行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常規麻醉完成后,進行消毒鋪巾;在患者患肢側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充分暴露骨不連部位;剝離病灶骨膜,剝離完成后,進行骨不連端修復,先將硬化的骨質清除干凈,再借助擴髓器進行擴髓處理,從大轉子頂點進針,在骨不連端置入髂骨塊復位;固定安裝鎖定髓內釘,完成內固定術;規范縫合切口,采取常規引流措施,并給予術后常規抗感染治療等處理措施。
1.3 觀察指標 ①骨折愈合優良率[3]: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6 個月的持續跟蹤隨訪。6 個月后,患者的骨折完全愈合,無活動障礙,骨折處的壓痛感消失且經檢查骨折線消失即為“優”;患者的骨折基本愈合,活動時基本無障礙,骨折處的壓痛感消失,但通過檢查仍舊可以看到模糊的骨折線即為“良”;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較低,活動時存在輕微障礙或疼痛感,但基本無壓痛感,通過檢查可見骨折處明顯的骨折線即為“差”。骨折愈合優良率=(優+良)例數/總例數×100%。②治療效果各項指標:觀察并記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③并發癥發生率:觀察并記錄患者并發癥,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切口感染、關節僵硬,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④二次骨折發生率:觀察并記錄患者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部位發生二次骨折的情況,二次骨折發生率=二次骨折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研究數據均經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或χ2校正,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70.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優良率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各項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5.29%;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8%。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二次骨折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4 例患者發生了二次骨折的情況,發生率為11.76%;研究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34 例患者均未發生二次骨折的情況,發生率為0.00%。研究組患者二次骨折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250,P <0.05)。
骨不連指骨折患者在經治療后6~9 個月之內患處仍未愈合,并經影像學檢查持續3 個月骨折無愈合進展的情況。研究表明,在骨折患者的治療中,通過在術 中牢固固定,降低手術治療對骨膜的損傷,提高術后抗感染治療等手段能夠有效降低骨不連發生率,從而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4]。
目前,臨床中針對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內固定法和外固定法,而內固定法的治療效果優于外固定法。運用內固定法治療骨不連時,由于選用的材料與方法不同,最終所呈現的治療效果也有較大的差異。其中,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內固定法治療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加壓鋼板固定術治療,一種是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5]。前者主要是通過對骨折端加壓,來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壓鋼板固定術操作簡便,能夠加快骨折患者康復。但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傷,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還有可能對骨折處血運造成一定破壞,再加上對骨折外端植入鋼板,需要較強的應力,極大地增加了患者術后感染、關節僵硬等不良癥狀的發生率,使骨折愈合 的速度降低[6-7]。而運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時,由于帶鎖髓內釘具有較高的力學強度和穩固性,適用范圍廣泛,治療安全性高[8]。從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的治療角度來講,主要優勢在于:首先,該療法能夠加快患者病情恢復,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并且固定髓腔,可以有效促進骨折位置組織再生,加快骨折愈合的速度,改善預后,使患者患肢穩定性增強,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其次,該療法可以有效減輕手術對骨折部位周邊組織的破壞程度,通過力學傳導,還可以有效克服鋼板應力遮擋的缺陷[9]。此外,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還可以避免關節粘連、肌肉纖維化等不良情況的出現,刺激骨痂生長,降低對骨膜的損傷程度,使骨骼能夠更好地愈合[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骨折優良率、治療效果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其并發癥發生率、二次骨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表明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對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能夠使患者骨折愈合情況顯著提升,優化治療過程中的各項指標,同時也可以減少患者并發癥和二次骨折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治療中,采用帶鎖髓內釘內固定療法治療效果較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