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征,韓波祥
(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神經外二科,山東濟南 250200)
基底核區是腦出血最為常見的發生部位,約占腦出血發生率的70%[1]。目前,針對中等量(出血量≥30 mL)基底核區腦出血患者,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然而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存在創傷大、術后并發癥多等問題[2]。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也在腦出血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本研究選擇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收治的94 例基底核區腦出血患者進行對照研究,旨在完善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案,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收治的94 例基底核區腦出血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7例。對照組男性26 例,女性21 例;年齡45~78 歲,平均年齡(56.5±5.3)歲;腦出血量為32~55 mL,平均腦出血量(41.3±5.8)mL;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3]為4~10 分,平均GCS 評分(7.2±1.6)分。研究組男性25 例,女性22 例;年齡44~78 歲,平均年齡(56.3±5.5)歲;腦出血量為32~55 mL,平均腦出血量(41.5±5.4)mL;GCS 評分為4~10 分,平均GCS 評分(7.0±1.3)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濟南市章丘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4]中關于基底核區腦出血的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證實;②首次發病;③發病至手術治療前的時間<24 h;④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中的外科手術指征[4],即中等量出血,發病后意識障礙輕微并緩慢加深,或到院意識中度障礙者。排除標準:①丘腦、小腦、腦干等其他部位出血;②外傷性腦出血;③術前已形成腦疝;④伴動靜脈畸形、動脈瘤;⑤伴惡性腫瘤;⑥伴全身或局部細菌性、病毒性感染;⑦伴嚴重臟器功能障礙。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根據術前CT 影像定位最大腦血腫部位并在頭皮做好標記,在標記點作一4 cm 切口;皮膚分離后充分暴露出顱骨,用電鉆在顱骨鉆孔;以咬骨鉗將骨孔擴張為3 cm×4 cm 的骨窗;剪開腦硬膜,通過吸引器清除顱內血腫,開放硬腦膜便于減壓;使用肝素與生理鹽水沖洗顱腔,縫合硬腦膜與頭皮。研究組患者接受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協助患者取仰臥位,行穿刺點局麻;根據術前CT 影像定位最大腦血腫部位,將最大血腫部位的中心點設為靶點,并據此在立體定向儀上調節參數;用電鉆驅動一次性穿刺粉碎針穿刺顱骨,到達硬腦膜后撤出電鉆,將針芯緩慢插入血腫腔內,針芯取出并連接引流管,將血腫緩慢吸出;經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武漢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42021792,規格:10 萬U)2 萬 U與生理鹽水2 mL 混合液,夾閉引流管并連接引流管,2 h 后打開引流管,每間隔12 h 注入尿激酶1 次,直至引流液清澈,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術后情況,觀察指標包括術后引流量與住院時間;②評價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個月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的變化。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進行評估,評分范圍為0~42 分,分值越高說明神經功能損傷越重。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估量表[6]評價,評分范圍為0~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③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顱內感染、腦脊液漏、遲發性出血,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發生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情況對比()
2.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個月NIHSS 與ADL 評分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與ADL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 >0.05);術后1 個月,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降低,ADL 評分均升高,且研究組患者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個月NIHSS 與ADL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1 個月NIHSS 與ADL 評分對比(,分)
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例(%)]
基底核區腦出血形成的血腫能夠壓迫周圍腦組織,損傷基底節區神經,升高顱內壓,繼而引起偏癱、失語等后遺癥,甚至導致死亡[7]。目前,臨床針對少量基底核區腦出血患者普遍采取保守治療,而對于出血量≥30 mL 的患者則主張通過外科手術清除血腫,以解除血腫對腦組織的壓迫,降低顱內壓,保障患者預后與生命安全。
開顱血腫清除術是治療基底核區腦出血的傳統術式,其通過切開患者頭皮并在顱骨上開放小骨窗的方式以清除顱內血腫,繼而快速降低顱內壓[8]。部分研究發現,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作為開放式手術,不僅操作復雜且創傷較大,給患者預后帶來諸多不利影響[9-10]。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完善,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也在臨床腦外科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術式在CT 引導下進行精準的血腫定位,之后穿刺進入血腫腔抽吸并引流血腫,一方面能夠有效避免傳統開顱手術操作中過度牽拉所致的繼發性腦組織損傷[11],另一方面,術者可以對引流管深度與位置進行調節,減少穿刺置管次數,降低反復置管所致的顱內感染風險。此外,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通常在局麻條件下開展手術,創口小,適用于無法耐受全麻手術的高齡與體弱患者[12]。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能夠快速引流顱內血凝塊、未凝固血液及局部聚集的炎癥滲出與腦脊液,緩解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且術中聯合尿激酶能夠溶解血凝塊并促使其排出,進一步縮小血腫體積[13]。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引流量與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P <0.05)。這說明相較于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安全性佳等優勢。術后1 個月研究組患者NIHSS 評分較對照組降低(P <0.05),ADL 評分較對照組升高(P <0.05)。本研究結果說明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對于患者術后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該術式并非在直視下進行操作,所以無法同時開展去骨瓣減壓術與深部止血操作,且存在穿刺道出血風險,臨床操作應嚴格掌握手術禁忌證與適應證[14]。
綜上所述,立體定向微創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基底核區腦出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與日常生活能力,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