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賓
(羅甸縣中醫院B 超科,貴州黔南州 550199)
當前,臨床上多以介入治療方式釋放患者膝關節腔積液,使膝關節腔積液患者膝關節狀態能夠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因此具有一定實施意義和開展價值[1]。為有效保障介入治療穿刺準確性,借助超聲可視性引導介入穿刺,能夠顯著提升介入治療一次穿刺成功率,增進患者膝關節腔積液導出效率,降低患者治療期間痛苦感受,具有較高應用價值。本研究就超聲引導下膝關節腔積液介入治療的臨床價值開展對比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羅甸縣中醫院收治的經臨床確診的80 例患膝關節腔積液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可視組,各40 例。常規組男性21 例,女性19 例;年齡37~62 歲,平均年齡(47.02±2.48)歲;病程10~24個月,平均病程(15.44±1.56)個月。可視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齡34~65 歲,平均年齡(46.13±3.37)歲;病程9~26 個月,平均病 程(15.68±1.8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羅甸縣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曉研究內容,自愿簽署告知書。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測,患者均符合《成人膝關節滑膜炎診斷與療效評價專家共識》[2]及《骨病中西醫診療學》[3]中對膝關節腔積液診斷標準并確診;②近30 d 內膝關節存持續或反復疼痛情況;③晨僵在0.5 h 左右;④有明顯骨摩擦音;⑤經臨床影像學檢測,膝關節處存明顯積液情況;⑥患者個人資料采集完整,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障礙者;②患者存在溝通、交流障礙;③對本次研究用藥有過敏史者。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取盲穿介入治療:患者入科室后,對患者膝關節進行充分消毒,由可熟練操作盲穿介入治療的醫生憑手感對膝關節腔積液患者實施盲穿介入治療,依據患者疾病情況,選用潑尼松龍(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0824,規格:5 mL∶125 mg),以盲穿關節腔內注射方式進行給藥,單次注射劑量10~40 mg。曲安奈德(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04,規格:1 mL∶40 mg),盲穿關節腔內注射方式給藥,單次注射劑量2.5~5.0 mg 注入患者膝關節腔當中。操作完畢后取出介入針頭,采用醫用消毒敷料對患者治療位置進行加蓋,并施以一定壓力,捆扎時間2 h,于治療后減少患者運動量,1 次/周,治療3 次為1 療程。可視組患者采取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由同一醫生進行手術操作,采用超聲檢測設備對患者膝關節積腔積液位置進行超聲掃描,選定介入治療實施位置,同時獲取患者膝關節相關數據指標,觀察患者膝關節有無其他病變,檢測完成后,對患者治療位置做充分消毒殺菌,以超聲輔助介入針刺入患者膝關節腔,對預定范圍內的關節積液進行抽取,獲取積液后立即送至檢驗科室做檢驗處理,積液抽取完畢后,排空針管中液體,給予患者膝關節腔注射用潑尼松龍、曲安奈德等,在超聲掃描下確定膝關節滑膜囊位置,刺入針尖,將潑尼松龍緩慢推注滑膜囊內,單次劑量10~40 mg,曲安奈德也以超聲進行引導,針尖刺入滑膜囊內緩慢推注給藥,單次劑量2.5~5.0 mg,緩釋患者膝關節腔疾病癥狀,治療后處理方式和注意事項兩組患者一致。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于治療后匯總有效治療(標準: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無明顯運動障礙,晨僵消失或得到顯著緩解)和無效治療(標準:疾病癥狀未見改善)患者例數,計算組間占比。統計組間操作準確性,匯總一次穿刺成功和多次穿刺成功患者例數,計算組間百分比數值。采用疼痛評估量表、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4-5]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開展評估,疼痛評估量表總分10 分,得分高者疼痛明顯;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總分100 分,得分高者膝關節功能越良好。對治療前后關節腔積液、滑膜厚度采用超聲進行檢測,對比兩組治療實施效果。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數據以()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操作準確性比較 可視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操作準確性均高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操作準確性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可視組和常規組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可視組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評分均較常規組患者良好,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和膝關節功能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關節腔積液和滑膜厚度比較 治療前,可視組和常規組患者關節腔積液和滑膜厚度對比無明顯差異(P >0.05);治療后,可視組數據均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關節腔積液、滑膜厚度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關節腔積液、滑膜厚度比較()
膝關節腔積液是滑膜炎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之一,以患者膝關節腔內液體量增多所致積液形成,發病期間可導致患者膝關節失能,存在明顯疼痛感受,對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及日常活動范圍存在較大影響,因此需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方式對患者疾病情況進行緩釋和改善,控制疾病進展。
膝關節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關節內部包裹著軟組織、血管、神經等諸多組織物,如治療期間未能對病變組織做到準確處置,極易對患者預后膝關節功能、下肢運動功能等產生較大影響。以往對膝關節腔積液患者采取介入治療,多實施盲穿方式,憑借醫生操作手感及臨床經驗為患者完成治療,雖然能夠有效緩釋患者癥狀,但于操作期間,常見膝關節組織損傷、穿刺失敗情況發生,對患者治療耐受度和心理狀態均會產生較大影響[6]。借助超聲可視性特點,以超聲引導介入治療,可以顯著降低盲穿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通過可視探查,可對患者膝關節腔積液情況、病情發展、治療實施方法等做到有效調整,從而使介入治療操作準確性和治療有效性均得到顯著提高,因此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7]。
本次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能夠對膝關節腔積液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可視組采用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后,患者治療有效率和操作準確性均高于常規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疼痛評估量表、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評估得分及關節腔積液、滑膜厚度等臨床指標,治療前兩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可視組指標數據均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這與張艷波[8]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由此可見,超聲引導下膝關節腔積液介入治療方式對患者疾病能夠起到良好治療作用,應用效果較常規組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膝關節腔積液介入治療于臨床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和治療效果,且治療后能夠使患者膝關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緩解其疼痛感受,值得在臨床上使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