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 鄧紫琪,陳曉清,李雯雅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但珠三角地區的老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養老壓力也越來越大,江三角地區將很快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著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的老齡化率顯著上升。結合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狀況,可將人口老齡化水平分為三個梯度:7%至10%被認為是低人口老齡化階段。10%至12%的中度人口老齡化階段,超過12%,則被認為是高度人口老齡化階段。九個城市中有三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中,廣州市2015年的老齡化率為7.9%,處于低人口老齡化階段。具體程度見圖1。

圖1 調研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
1.社區內部的養老模式
即傳統觀念下普遍接受的居家養老模式。家里、社區為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所,長者可在充滿人情溫度的環境中安享晚年,享受與子女的天倫之樂,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社會整體的養老壓力,同時也能提升家庭代際間溝通的幸福感。但面對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以及越來越重的生活工作壓力,年輕人難以同時顧及到老年人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居家養老模式在養老模式中占的比重將有所降低
2.養老機構的養老模式
以養老院為基點,進行醫養結合模式研究。珠三角地區的養老模式在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改革發展后,逐漸使得以養老院為中心的養老機構走入大家眼中,成為老年人選擇養老地點時必不可少的方案之一;近年來,養老院的養老環境不斷發展、不斷改善,有更多的老年人選擇了以養老院為基點的養老模式。當前珠三角地區養老機構提供養老床位、建設醫養結合一條龍服務模式的能力大幅提升,傳統養老院模式單一、專業人員不足、資金短缺的問題都在逐漸發展壯大的以養老院為中心的養老機構中得到解決。具體表示見圖2。

圖2 醫養結合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的醫養結合模式主要是以醫療數據信息為支撐,將線上和線下的醫療養老信息進行一體化融合。該模式致力于依托互聯網平臺,在養老服務行業引入“醫養結合”理念,進一步擴展當代老年人的醫療養老服務空間,同時以大數據為依托深化個性化服務內容,為老年人群體構建出集醫療、養老為一體的信息化服務模式。
通過雙線結合的方式,老年群體可以享受遠程專家會診、居家養老服務、特殊醫療監護等服務,通過一體化的信息服務從整體上提升了當代老年人醫療養老服務的舒適性與便捷性,因地制宜加快推進智慧養老模式建設。
主要針對東莞、惠州、江門、廣州四個地區中的各個社區、養老院、鄉鎮中的中老年人群。
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于2016年發布的《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中明確指出“重點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增加護養型、醫護型養老床位,提高養老服務的有效供給。”
目前,我國的醫療衛生工作主要由對口衛生健康部門管理,養老事項歸民政部門管理,相關財政事項需要對應的各級財政部門提供支持,但由于不同的老年群體所需的醫養政策不同,各部門在政策落實和實行方面很難做到步調一致,在醫療社保和養老服務的管理中經常會出現多頭管理的現象,在服務協調管理上出現明顯的多頭領導現象,使得監管困難,這就造成了一些醫療養老機構的具體化信息不完善、服務受限等問題。雖然一些地區的信息化覆蓋度已經得到了提升,但由于相關機構人力和技術的限制,使得醫療養老信息系統沒有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再加之部門和部門之間信息不對稱,一些關鍵的數據無法實現及時共享,導致了一些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被浪費。
醫養結合定位一般在中高層次,針對的是養老金充足、有一定社會地位或贍養人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群體,潛在消費群體有限。
第一,我國目前還屬于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老年群體基本失去創收能力,可支配收入減少,能消費中高層次養老機構的家庭基數并不大。
第二,老年人群收入來源除儲蓄養老金、贍養費外,另一部分是社會養老保險金。而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金僅能支付其基本生活支出。智慧醫療產業目前還處于發展階段,智能助老設備、可穿戴設備價格較高,開展醫養結合的這一老年人群消費群體接受能力有限。
1.思想觀念
傳統觀念下“養兒防老”思想根深蒂固,老年人群體普遍對居家養老模式最為接受,對購買社會養老服務還不太能接受,認知度普遍較低,抱有懷疑的態度。
2.人文因素
機構養老作為“醫養結合”的具體體現之一,其自身在珠三角地區發展歷史較短,機構體系不夠完善,并且公立養老機構費用高、床位不足,還有以往大眾媒體的負面報道,這都對醫養結合新模式在珠三角地區的推進帶來一定難度。
3.技術因素
在互聯網大背景時代下,“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存在著數據信息統計缺乏統一規范標準的弊端,在社會中存在各式各樣的養老機構,且其各部門數據使用標準不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剝離了醫療和養老二者之間應緊密結合的關系。應醫養結合實踐中,容易出現基礎信息重復錄入且錄入混亂的現象,會加大各單位的工作量,無法保證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高效開展。大數據時代下,信息資源實現共享過泛容易造成監管困難,而技術上的漏洞會加大老年人基礎信息泄漏的風險,從而使得在大數據時代下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遇上障礙。
應當進一步強化相關的醫保體制建設,完善醫養結合定點機構的設立,從多層面優化醫療和養老服務。例如可以采用“公建民營”的模式,為進一步優化養老環境、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提供政策化的支撐。在推進數字化醫養結合改革的同時,相關部門應當協同社會企業其中包括一些慈善機構、福利組織、愛心企業等,加強醫養結合的監督體制建設,真正讓當代的老年人能夠享受“互聯網+”的數字化服務、體驗智慧養老和智慧醫療的便利,從各個生活層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數。在強化醫養結合建設體制的過程中,各部門要注重相關養老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將醫養結合的工作績效納入到相關部門的日常績效考核中去,將醫養結合的相關工作具體化、常態化,進行有效的工作任務細化部署,抓好相關部門的工作落實情況。在強化監督體制的同時,要鼓勵各行各業進行績效評價,保證數字化“醫養結合”模式的有效。具體內容見圖3。

圖3 醫保體制建設
1.一、二線城市及新一線城市
惠州:政府通過體制機制改革、面向社會運營等方式,提出建設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惠州市惠城區中的老舊小區已有試點。此舉在于通過提供一系列集休閑、娛樂、學習生活于一體的綜合性長者服務設施,讓社區長者在家門前享受現代化的養老服務。再者,一二線城市聚集著大量的高收入群體,其養老市場更具挖掘潛力,養老群體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更高,“長者公寓”“長者之家”“健康之家”等健康養老住宅也將成為一二線城市養老文化產業的趨勢所向。
東莞:作為新一線城市,東莞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再加上政府的惠民經濟政策吸引大量外來人口涌入,東莞的GDP和多個省會城市不相上下,“五?!崩先巳后w亦逐漸減少,養老產業迎來光明。早前東莞市政府印發了《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通知,更是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打下了一支強心針。為滿足當地戶籍老人有償托養服務等個性化需求,政府通過完善公立養老機構收費標準、將物業服務融入養老服務、多方措施激勵養老護理員苦練技能等形式全面推進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民營企業看準養老產業的發展苗頭,推出“平安鈴”等智慧養老系統項目,著力聯手醫院和其他養老機構,為實現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模式添磚加瓦。
2.三四線城市
江門作為全國第一大僑鄉,具備優越的自然資源和毗鄰港澳的地理位置,2017年市政府關于養老機構落實“醫養結合”工作安排中,提到江門市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環境優勢,開發鄉村休閑養老模式項目,鼓勵和引導旅游業加入鄉村養老產業,為新時代下珠三角地區甚至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增加的養老需求增添新活力新動力。
3.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打造養老產業鏈
提高養老服務質量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強醫療人才隊伍建設,從提升“醫養結合”軟實力開始,打造新一流優質隊伍??梢陨鐓^工作人員為基點,吸收專業人才,通過一級醫院等定點機構對引進的人才隊伍進行專業化培訓,實現對在職人員定向培訓、定向考核,從而提升人才隊伍質量。在智慧醫療模式下,各個社區、養老院要不斷提高機構硬實力,結合不斷提升的軟實力,從而不斷滿足“醫養結合”發展模式的需要。另外一方面,針對傳統養老機構中護理人員存在的學歷低、素質不高等問題,各個機構應予以重視,通過完善的考核培訓機制提升其服務質量與素質水平、提高養老服務質量,打造養老產業鏈,促進“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