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江蘇科技大學對外合作處 江蘇鎮江 212003)

書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
作者:陳強,鮑悅華,常旭華
出版單位: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0月
定價:79.00元
ISBN:9787302480402
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持續推進,在深化落實高校人才培養責任的同時,也明確了高校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歷史使命,加快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實現高校科研成果向經濟效益的快速轉化,使高校教育教學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之間能夠進一步融合。《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圍繞“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處于何種水平”、“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與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這3個問題,通過對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現狀分析,以及對主要科技發達國家相關經驗和做法的比較借鑒,深化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能力、模式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出了通過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思路。該書共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對研究背景與具體內容進行了系統性論述;第二章重點介紹了現階段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面臨的相關問題;第三章以世界主要國家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為研究對象,為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借鑒;第四章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與能力進行深入剖析;第五章從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模式入手,分析不同轉化模式的具體方法;第六章對我國“產學研”協同創新下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分析;第七章全面總結了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水平、過程與能力、模式等,并為其發展提出了諸多要求。
高校是我國基礎科研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關鍵一環,在傳統科研理念的影響下,高校科研主要圍繞基礎理論的可行性進行創新與驗證。但是,在科研成果的轉化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這導致國家科研資金投入未能在經濟效益上有所體現;同時,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樣能夠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對高校科研工作的開展具有促進作用。因此,加快以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核心的“產學研”理念滲透,使高校科研成果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強大引擎。
首先,改革高校科研審批制度,將科研轉化納入高校科研審批體系。高校科研工作應當堅持理論服務于社會實踐的基本原則,在進行基礎科研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其潛在的社會經濟價值,并能夠制定完整的科研成果轉化路徑,將科研轉化納入高校科研審批體系,能夠有效地解決基礎科學研究的弱勢,并在高校科研體系范圍內滲透“產學研”一體化思想,實現以高校為主導的科研產業協同發展模式。《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協同創新》中第二章指出現階段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通過完善的科研審批制度,能夠有效預防科研成果轉化中供應方、需求方、轉化管理方、參與方等相關問題的出現,使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效率、質量保持在較高水平。例如,針對某科研項目的審批,高校方面應建立專家評審委員會,該委員會不僅包括學術專家,也包括經濟、政策、市場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同時,審批對象除科研團隊外,參與整個科研成果轉化的企業等均要通過審批;否則,科研項目則無法立項。
其次,創新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參與下的“產學研”利益結構體系。對于高校來說,其主要任務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然而,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工作,以高校為主體的科研成果轉化不僅浪費了高校科研資源;同時,由于缺乏市場化的專業人才與經驗,導致科研成果轉化面臨著諸多困難。針對這一問題,可創新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參與下的“產學研”利益結構體系,將企業、政府、社會組織等相關部門進行有機整合,使其在“產學研”中的各個環節中發揮其優勢,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順利轉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中第五章介紹多種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除高校直接轉化外,還可以通過間接轉化與協同轉化兩種方式來實現。例如,高校科研成果以專利入股的方式與企業進行合作,或者是建立多方聯合成果轉化,由職能部門提供政策支持,高校負責解決轉化過程中的技術問題,企業負責成果轉化后的生產、銷售等環節。如此,則能夠使高校從繁重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中脫身,并投入到新的科研項目中,實現“產學研”體系各環節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基于“產學研”理念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與實踐改變了以理論研究為核心的傳統科研管理機制,使科研投入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產學研”背景下的科研成果轉化機制對科研課題審核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于引導我國科研轉型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