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河,毛儉娟
(江西省景德鎮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江西景德鎮 333000)
新生兒溶血癥是兒科常見疾病,是母體、胎兒血型不合所致的免疫性溶血[1]。若不及時開展治療和干預措施,極易導致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損傷,情況較嚴重者,甚至會誘發膽紅素腦病,嚴重威脅患兒的生命安全[2]。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1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早期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對治療新生兒溶血癥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1例新生兒溶血癥患兒,采用平衡序貫法分為對照組(n=29)和觀察組(n=32)。對照組男15例,女14例;日齡2~8 d,平均日齡(4.68±1.22)d;孕周36.5~41.5周,平均孕周(39.22±0.47)周;體質量2.1~4.1 kg,平均體質量(3.25±0.25)kg。觀察組男16例,女16例,日齡2~7 d,平均日齡(4.50±1.16)d;孕周36.5~41.0周,平均孕周(39.15±0.52)周;體質量2.1~4.0 kg,平均體質量(3.15±0.31)kg。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溶血癥診斷標準[3];臨床資料完整;血壓、心率、脈搏等各項生命體征平穩;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合并存在免疫性溶血;重要臟器功能異常;Rh血型不合者;由母體合并疾病導致的黃疸患兒;惡性腫瘤;出現嘔血、黑便癥狀者[4]。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完善臨床所有檢查后給予雙面光療(間歇性照射)治療,每天照射2次,每次照射時間6~8 h,直至患兒皮膚黃染癥狀消除后光療停止;同時,給予患兒口服復方苯巴比妥溴化鈉(吉林省中研藥業,國藥準字H22025189),每次2.5 mg/kg,每天1次,靜脈滴注人血白蛋白(華蘭生物工程重慶公司,國藥準字S20113010),每次1 g/kg,每天1次治療,連續治療3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山西康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產批字:S19994004)治療,每次800~1 000 mg/kg,每天1次。兩組均持續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顯效,對癥治療1~2 d后癥狀消失,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00μmol/L;有效,對癥治療2~3 d后癥狀緩解,血清總膽紅素水平<100μmol/L;無效,用藥3 d后黃疸癥狀無明顯變化,血清總膽紅素水平<50μmol/L。比較兩組黃疸出現時間、黃疸消失時間、光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及血紅蛋白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黃疸出現時間、黃疸消失時間、光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黃疸出現時間、黃疸消失時間、光療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黃疸出現時間、黃疸消失時間、光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jaundice appearance time,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phototherapy time,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表2 兩組黃疸出現時間、黃疸消失時間、光療時間、住院時間比較(±s,d)Table 2 Comparison of jaundice appearance time,jaundice disappearance time,phototherapy time,hospital sta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d)
組別觀察組(n=32)對照組(n=29)t值P值黃疸出現1.02±0.23 1.59±0.36 7.4401<0.05黃疸消失2.12±1.23 4.58±1.85 5.154 4<0.05光療時間2.02±1.12 4.25±1.52 8.401 5<0.05住院時間3.56±1.23 5.26±1.66 6.554 8<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24、48、72 h,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s,mmol/L)Table 3 Comparison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ol/L)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32 29治療前456.26±72.23 456.28±72.15 0.851 5>0.05治療后24 h 377.56±55.20 420.23±66.56 6.104 8<0.05治療后48 h 123.23±40.23 150.26±55.26 5.414 5<0.05治療后72 h 85.26±5.23 98.23±5.15 6.558 9<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血紅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glob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水平比較(±s,g/L)Table 4 Comparison of hemoglob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g/L)
組別觀察組(n=32)對照組(n=29)t值P值治療前103.23±8.56 105.23±10.15 0.524 4>0.05治療后138.56±22.36 128.41±12.11 8.564 5<0.05
黃疸是新生兒溶血患兒的主要表現,一般發生在出生后1 d左右,短時間內極易加重病情;同時,新生兒溶血癥還會導致患兒出現全身水腫、皮膚瘀斑等表現,若未在有效時間內實施對應處理,極易加重患兒臨床癥狀,危及患兒生命安全[5]。目前臨床治療溶血病癥多采用常規療法,包括光療治療、酶誘導劑處理等,但常規療法治療后雖可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但無法降低抗體水平、抑制貧血病癥進一步發生。
丙種球蛋白是一種人血液制品,抗細菌、抗病毒作用顯著,給藥方式為靜脈滴注,可在較短時間內有效提高患兒血液免疫球蛋白G抗體水平;同時,丙種球蛋白自身的抗體活性效應較強,使用后可有效與抗原特異性相互聯系,從而構成球蛋白。目前臨床經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實施治療,結合細胞后可有效產生脫敏效應,避免溶血產生的同時從根本降低血紅蛋白[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丙種球蛋白是典型的球蛋白,抗體活性較強,使用后可與相應抗原有效結合,而現階段臨床所常用的丙種球蛋白基本均是由健康人血漿中分離出來的,因此含有大量Ig G抗體,可有效提升機體免疫功能[7]。使用后可與紅細胞有效結合,引發脫敏從而阻止溶血繼續發生,進而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此外,丙種球蛋白可對機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進行抑制,因此,可對紅細胞的減少發揮延緩作用從而降低膽紅素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各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使用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后,可有效降低患兒機體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從而促使黃疸癥狀盡快消退,并控制患兒病情進展,此外,大劑量的丙種球蛋白,可阻止紅細胞(已致敏)裂解,從而降低膽紅素水平、改善黃疸癥狀[8]。
綜上所述,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新生兒溶血癥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提高血紅蛋白水平并降低膽紅素水平,改善患兒黃疸癥狀,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