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楠
(遼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理療中心,遼寧遼陽 111000)
偏頭痛是常見的具有反復發作特點的偏側頭部疼痛性疾病,其病情特征是一側或兩側呈現搏動性劇烈頭痛,多發生于偏側頭部,且存在惡心、嘔吐、害怕聲和光刺激等癥狀,還可能伴有神經及精神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體健康[1]。該病病程越久越難治愈,針灸治療偏頭痛效果明顯,且近年來,有研究[2-3]表明,在針灸的治療基礎上聯合川芎茶調散,療效顯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對偏頭痛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及頭痛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偏頭痛患者88例,采用盲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1.24±5.26)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4±2.26)年。對照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0.69±5.1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4±2.14)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偏頭痛的診斷標準[4],且經腦電圖、CT、TVD等臨床檢查確診;病程≥1年;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依從性高。排除標準:嚴重癲癇、頸椎病、腦血管病、腦外傷等疾病引起的偏頭痛者;嚴重器質性損傷者;感染或出血者;過敏體質;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針灸治療:取太陽、合谷、率谷、風池、內關、頭維、太沖、百會等穴位,若患者有惡心嘔吐癥狀,則加內關穴。針灸使用G-6805型電針儀通過針刺相應穴位治療,得氣后將電針儀電極與針柄相連,采用連續波,電流設置為50 mA,電流強度以患者耐受能力為準,治療30 min,連續治療30 d。
1.3.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藥方組成:蜈蚣2條,天麻、川穹各25 g,地龍24 g,半夏19 g,防風、當歸、白芷、羌活、柴胡、菊花各15g,全蟲、膽星、僵蠶各10 g,細辛3 g。使用煎藥機濃煎,每天1劑,取400 mL藥液,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治療30 d。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患者頭痛及伴隨癥狀基本或全部消失為痊愈;患者頭痛及伴隨癥狀有明顯改善,或頭痛時間較之前減少≥2/3為顯效;患者頭痛及伴隨癥狀有所緩解,或頭痛時間較之前減少<2/3為有效;患者頭痛及伴隨癥狀和頭痛時間較之前無明顯變化甚至有加重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腦動脈血流速度:采用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兩組治療前、治療30 d后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和大腦后動脈(PCA)血流速度。③頭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5]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30 d后頭痛程度,其中0分計為無頭痛,1~3分計為輕度頭痛,4~6分計為中度頭痛,7~10分計為重度頭痛,分數與患者頭痛程度呈反相關。④并發癥發生率:包括劇烈頭痛、嘔吐、背冷等。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治療前,兩組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0 d后,兩組ACA、MCA和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s)

表2 兩組腦動脈血流速度比較(±s,cm/s)Table 2 Comparison of cerebral artery blood flow veloc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m/s)
注:ACA,大腦前動脈;MCA,大腦中動脈;PCA,大腦后動脈。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治療前治療30 d后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ACA 64.36±7.33 66.56±10.04 1.174 0.244 59.64±6.78a 53.54±5.93a 4.492 0.000 MCA 87.13±19.37 85.56±18.98 0.384 0.702 70.18±13.06a 59.44±11.75a 4.055 0.000 PCA 54.77±15.35 55.33±16.03 0.167 0.868 49.08±9.37a 41.90±8.64a 3.737 0.000
2.3 兩組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30 d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治療前7.62±1.22 7.59±1.02 0.125 0.901治療30 d后5.40±1.15 3.33±0.98 9.088 0.000 t值8.783 19.977 P值0.000 0.000
2.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劇烈頭痛3例,嘔吐4例,背冷5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7.27%(12/44);觀察組出現嘔吐1例,背冷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55%(2/4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94,P=0.004)。
偏頭痛是由于神經血管功能紊亂引起血管擴張或血小板聚集功能亢進的一種具有進行性加重特點的血管功能障礙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該病的致病因素尚不明確,可能與環境因素、精神因素、遺傳或內分泌代謝等相關。西藥治療雖能短暫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長期療效不佳,且不良反應較多[6]。近年來,隨著中醫的逐步發展,在偏頭痛臨床治療中,中醫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療效也得到了廣大臨床醫生的肯定[7]。
中醫將偏頭痛歸屬于“腦風”“少陽頭痛”等范疇,其發病原因主要與肝、脾、腎有關,風邪侵襲、七情疲乏、阻遏清陽、腎精不足、脈絡阻塞、氣血循環不通、血虛失養等導致發病,因此活血、疏通經絡是治療該病的關鍵[8]。針灸是治療偏頭痛患者的常用方法,其強調個體化治療,對其微循環具有改善作用,可合理調節腦血流,提高腦血氧飽和度,改善機體血液流變性,最終達到止痛效果[9]。偏頭痛患者具有血管功能障礙,可通過測量其大腦動脈血流速度評價其病情嚴重情況。此外,偏頭痛發作常伴有惡心嘔吐、劇烈頭痛和背冷等癥狀。中川芎茶調散中川穹具有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等作用;羌活、細辛、白芷、防風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天麻、僵蠶、地龍、蜈蚣、全蟲可搜風通絡止痛;柴胡、菊花具有解郁疏肝等作用;膽星、半夏具有通絡、止痛、化痰等功效;諸藥合用,共奏化痰、止痛、通絡、祛風、活血等功效[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30 d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ACA、MCA和PCA血流速度及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針灸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頭痛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原因為,針灸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能更好的提高治療效果,降低頭痛程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控制腦血流量,恢復腦血管功能,較單純的應用針灸效果更佳。但本研究因納入樣本量較少,且未對患者進行長期隨訪,導致結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仍需進行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研究結果的真實性。
綜上所述,針灸聯合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患者腦動脈血流速度、頭痛程度及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