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英,黃麗君,鄒芳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傷一科,江西南昌 340006)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是老年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遷延不愈的骨關節疾病,是四肢長骨中最常見的炎癥之一。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骨性關節炎已成為世界第四大殘疾疾病[1]。當炎癥發生時,將損傷關節軟骨、滑膜囊、軟骨下骨等組織,導致膝關節局部疼痛、發熱、腫脹直至關節變性僵直,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目前,該病治療方法較多,西醫治療以非甾體類藥物口服、關節腔內注射、手術及術后康復鍛煉為主[3],但非甾體類口服藥物常導致胃腸蠕動功能障礙,對胃腸造成巨大的負擔,損傷腸胃功能[4];同時,關節腔內注射和手術治療均屬于創傷性治療,具有醫療費用高、易復發、不良反應多等特點[5]。因此,探究一種療效可靠的骨性關節炎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耳穴壓豆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KOA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治療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齡(49.12±8.42)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齡(48.21±8.0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KOA診斷標準根據《骨關節炎診治指南》[6]:①患者1個月內常發生膝關節不同程度疼痛;②輔助檢查的X線片發現膝關節有一定程度的骨贅形成;③抽取的關節液可見黏稠、透亮,且血常規中WBC<2 000個/mL;④年齡≥40歲;⑤晨僵≤40 min;⑥關節活動時有關節骨擦感、關節骨彈響聲。符合①②③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即可診斷為KOA。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①符合KOA診斷標準;②患者年齡40~65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礎疾病;②存在梅毒、淋病等傳染性疾病;③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基礎疾病合并癥;④精神異常;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
1.4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規護理,講解KOA相關知識,包括臨床特征、病因病機、預防措施、指導用藥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國藥集團致君(深圳)坪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09)]治療,每次0.1 g,每天1次。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耳穴壓豆配合中藥熱奄包治療,①依據辨證選穴,取膝關節、肝、腎、內分泌、腎上腺、神門,將準備好的耳穴貼貼于上述穴位,并用手按壓以刺激耳穴,每天1次,每次約5 min;②中藥熱奄包治療:熱奄包方劑采用丁蘇桂熱敷劑,組方為蘇木30 g、陳艾葉15 g、白芥子15 g、麻黃10 g、丁香6 g、腫節風30 g、千年健30 g、制川烏10 g、肉桂10 g、透骨草10 g、細辛10 g、絡石藤15 g、皂刺10 g、漢防己10 g、全蟲6 g。本研究對中藥熱奄包外敷的方法和時間進行了改良,既往中藥熱奄包治療是將中藥研磨成藥粉碎粒裝入布袋里,用微波爐高火加熱至65~70℃,取出后用一次性治療巾包裹,在病變部位快速來回印熨或滾動,每次30 min;本研究將純中藥飲片不研磨成藥粉,而是直接分裝入4個布袋,經過蒸煮40 min,使藥效充分地吸出,4個布袋敷于膝關節前、后、內、外側,外層使用一次性中單將其包裹,控制熱量散失,熱力均勻、充分布散整個膝關節,每次60 min,每天1次。
1.5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WOMAC評分。①臨床療效,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治愈:膝關節腫脹疼痛消失,關節功能正常;顯效:膝關節腫痛明顯減輕,日常生活功能顯著改善;有效:膝關節腫痛日漸緩解,日常活動生活功能有所改善;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未見減輕,癥狀、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治愈)/總例數×100%。②WOMAC評分,包括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和社會功能,共24個問題,每個問題0~4分,分數越高表明程度越嚴重。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VA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2個月,兩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組別治療組(n=40)對照組(n=40)t值P值治療前6.41±1.40 5.76±1.23 1.65>0.05治療后1個月3.11±0.98 4.65±0.86-2.36<0.05治療后2個月1.50±0.61 2.57±0.98-2.11<0.05 t值6.31 3.62 P值<0.05<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度、社會功能WOMA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2個月,兩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度、社會功能WOMAC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WOMA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WOMAC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0)治療組(n=40)t值P值關節疼痛治療前6.0±2.1 5.5±1.3-3.24>0.05治療后1個月4.1±1.4 3.6±1.2 2.86<0.05治療后2個月2.4±0.9 1.7±0.7 3.26<0.05關節僵硬治療前4.9±1.5 4.6±1.2-0.26>0.05治療后1個月2.9±1.3 2.1±1.1 3.53<0.05治療后2個月1.7±0.7 1.2±0.8 2.14<0.05社會功能治療前13.0±1.8 13.8±2.1 1.43>0.05治療后1個月8.1±2.1 6.2±2.5 2.50<0.05治療后2個月5.1±2.1 3.2±2.5 3.00<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中醫學中稱為“膝痹”,多因素體虛弱,復感風寒濕邪導致經脈痹阻,氣血不行,筋骨失于儒養,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或因長期勞損外傷導致氣滯血瘀、經脈痹阻,脈絡不通;或老年久病,肝腎虧虛,筋脈失養而成。因此,在臨床診治中關鍵以祛風濕、補肝腎、通經絡為主。
有研究表明,將王不留行仔置于醫用膠布貼于上述耳穴,并用手按壓王不留行仔刺激耳穴來達到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顯著[8-9]。本研究依據辨證選穴,取膝關節、肝、腎、內分泌、腎上腺、神門等。其中肝有補腎養肝,活血益氣之功;腎為先天之本,腎主骨生髓,腎精充足則促進精血化生,故而腰膝強勁有為;2個穴位貼敷的使用達到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之目的;膝關節的選用可改善膝關節局部血液運行,疏通膝關節局部氣血;神門有鎮痛作用;腎上腺、內分泌可消炎、改善膝關節水腫等以達到緩解疼痛的作用。研究表明,通過耳穴貼壓可明顯提高患者疼痛閾值,改善神經活動功能,具有一定的鎮痛效應[10]。
研究認為熱奄包具有雙重效果,一方面,高溫能促使皮膚黏膜充血擴張;另一方面,還能促使關節組織內順利滲透藥物有效成分,該藥能促使局部血液和淋巴液循環速度加快,使經脈瘀滯減輕,降低骨內壓力,緩解關節腫脹和疼痛癥狀,改善關節功能[11-13]。方中丁香、蘇木、肉桂為君,活血祛瘀、溫中補陽;輔以腫節風、制川烏、透骨草、絡石藤、防己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千年健祛風濕,白芥子散結通絡止痛,全蝎息風鎮痙、通絡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溫經通絡,祛瘀止痛之功效[14]。
耳穴壓豆可確定最敏感的耳穴,操作較簡便,同時,王不留行留行等材料易獲得,護理人員能快速學會及操作,且該治療方式花費較低,安全性高,患者及家屬易接受。中藥熱奄包的藥物通過熱力擴散作用從病灶部位直接進入體內,避免了藥物經過肝臟的首過效應和對胃腸道功能的不良刺激。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度、社會功能WOMAC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1、2個月,兩組關節疼痛、關節僵硬度、社會功能WOMAC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耳穴壓豆聯合中藥熱奄包,可減輕患者痛苦,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耳穴壓豆聯合中藥熱奄包治療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療效顯著,可明顯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社會功能,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