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國,趙明華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 250014)
骨折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者需通過手術復位以及夾板、繃帶固定治療,受骨骼特殊生理結構、軟組織損傷、固定復位處理不當和骨折斷端血供不足、感染等因素的影響,術后易出現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的現象,不僅延長了住院時間,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還增加了并發癥發生風險[1-3]。目前,臨床主要通過交鎖髓內釘固定植骨術治療嚴重的骨折不愈合[4],而補腎活血類中藥具有促進骨折愈合的作用,可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折術后不愈合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補元復骨湯加減治療骨折不愈合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骨折術后不愈合患者50例,隨機分為固定組和中藥組,每組25例。固定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齡(48.14±5.63)歲;橈骨干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4例,脛骨干骨折11例,股骨干骨折7例。中藥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齡(48.72±5.25)歲;橈骨干骨折2例,肱骨干骨折2例,脛骨干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9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符合骨折不愈合的相關診斷標準[6],術后6個月后通過影像學檢查發現骨折間隙繼續存在,伴有斷端硬化、萎縮;簽署知情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存在精神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肝腎功能不全或嚴重感染;依從性差。
1.2 方法
1.2.1 固定組完成凝血功能檢查等術前常規檢查,通過X線檢查明確骨折愈合情況,并根據患肢股脛骨正側位片確定髓腔長度和最狹窄處,進而選擇合適型號的交鎖髓內釘;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利用支撐物抬高大腿遠端,使踝和膝髖關節分別處于中立位和90°屈曲位;對術區進行常規消毒、鋪單后行硬膜外阻滯麻醉;逐層打開原手術切口,使骨折端充分暴露,將原有固定物取出,并徹底清除骨折端已形成的纖維瘢痕、肉芽組織和硬化骨質,以創面不發生滲血為度;在骨折部位做一4~5 cm的縱向切口,使骨折斷端的骨結節充分暴露,并劈開韌帶,用彎柄開口器在骨平面與韌帶止點處鉆入髓腔;牽引復位后從鉆孔插入導針導向器,引導帶橄欖頭導針插入髓腔遠端,并用擴髓鉆擴張髓腔,進而在骨折近端和遠端各植入2~4枚相應型號的交鎖髓內釘;在C臂X光儀器引導下利用經皮復位鉗使植入位置滿意,并利用阻擋釘技術確定主釘的牢固性;鉗取患者自身髂骨,根據骨折斷端缺損情況裁剪成合適大小的骨塊,并將其植入骨折斷端,對齊收緊后在遠端瞄準器的引導下用螺帽固定釘尾,在手術部位放置引流管后逐層縫合手術切口。術后抬高患肢,用夾板和彈力繃帶固定,并進行常規抗凝、抗感染治療,配合關節功能康復訓練,促進康復,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3]。
1.2.2 中藥組在固定組的基礎上,術后3~14 d采用補元復骨湯治療,組方:紅花1.5 g,肉蓯蓉、獨活、沒藥、枸杞子、杜仲、山茱萸各3 g,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各9g,當歸尾15 g,血虛者酌加阿膠、雞血藤;血瘀者酌加乳香;氣虛者酌加牛膝、黃芪、黨參;氣陰兩虛者酌加玉竹、黃芪;熱盛者酌加梔子、赤芍;虛寒者者酌加桂枝、淫羊藿;并發感染者酌加蒲公英、金銀花;嚴重疼痛者酌加延胡索、骨碎補;失眠者酌加夜交藤、酸棗仁,諸藥在冷水中浸泡20 min,然后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熬30 min,直至剩余150 mL藥汁,濾除藥渣,再用同樣方法煎取150 mL藥汁,將二者混合,每天1劑,分早晚2次溫服。術后2~4周在主方的基礎上酌加川續斷、醋煅自然銅(先煎)各10 g;在此基礎上酌加牛膝和淫羊藿。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比較兩組療效指標、愈合指標、骨代謝指標和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指標包括住院時間、骨密度T值、踝關節評分、膝關節評分、視覺模擬疼痛評分、中醫證候積分。愈合指標包括骨痂生長評分和骨折愈合時間。骨代謝指標包括堿性磷酸酶、骨鈣素、骨形態發生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不良反應包括骨折端供血不足、局部壓痛、感染、內固定失效、畸形。骨密度以T值評估,采用雙關能X線吸收法測定。踝關節功能和膝關節功能分別根據Kofoed評分標準和AKS評分標準評估,滿分均為100分,且評分均與關節功能呈正相關[7]。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量表評估,滿分為10分,評分與疼痛程度呈正相關[8]。臨床癥狀參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分別用0分、1分、2分、3分代表其無、輕、中、重4種狀態,采用舌象、脈象、關節刺痛、頭暈耳鳴等中醫癥狀的總積分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9]。骨痂生長情況參照Fernade-esteve評分標準和《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從骨折斷端邊緣形態、邊緣形態、密度和形成量4個方面評估[10]。骨折愈合判定標準[11]:X線檢查提示骨折線模糊、骨痂生長且無異常活動、縱向叩擊痛和壓痛,但仍存在下肢功能障礙者判定為臨床愈合;符合臨床愈合標準且X線檢查提示骨小梁通過骨折線者判定為骨性愈合[4]。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指標比較中藥組住院時間短于固定組,踝關節評分、膝關節評分均高于固定組,骨密度T值、視覺模擬疼痛評分、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兩組療效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兩組療效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固定組比較,aP<0.05
組別固定組中藥組例數25 25住院時間(d)29.65±2.25 22.30±1.85a骨密度T值-3.70±0.89-2.91±1.37a踝關節評分(分)70.15±7.74 80.12±7.85a膝關節評分(分)73.96±6.21 81.10±5.44a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分)5.00±0.47 3.87±0.34a中醫證候積分(分)4.30±1.23 2.75±0.64a
2.2 兩組愈合指標比較中藥組骨痂生長(骨折斷端邊緣形態、邊緣形態、密度、形成量)評分高于固定組,骨折愈合(骨性愈合、臨床愈合)時間短于固定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愈合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愈合指標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healing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固定組中藥組例數25 25骨痂生長評分(分)骨折斷端邊緣形態2.30±0.69 3.44±0.84a邊緣形態2.58±0.54 3.41±0.85a密度2.83±0.61 3.66±0.78a形成量2.64±0.50 3.50±0.87a骨折愈合時間(周)骨性愈合34.20±7.40 28.80±5.80a臨床愈合25.85±1.55 20.60±1.05a
2.3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中藥組括堿性磷酸酶、骨鈣素、骨形態發生蛋白、胰島素樣生長因子水平均低于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骨代謝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bone metabolism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與固定組比較,aP<0.05
組別固定組中藥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μg/L)80.23±12.27 71.23±11.58a例數25 25堿性磷酸酶(U/L)123.75±16.96 101.25±14.63a骨鈣素(μg/L)4.38±0.76 3.06±0.75a骨形態發生蛋白(pg/mL)115.26±18.31 92.28±13.28a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中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固定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中藥組療效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固定組(P<0.05),說明補元復骨湯加減能有效提高交鎖髓內釘固定植骨術的臨床療效,分析原因為補元復骨湯針對術后前、中、后期瘀、腫、痛、虛等病理基礎的變化分別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堅骨壯筋為治療原則,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藥方,可緩解臨床癥狀,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治療后,中藥組愈合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固定組(P<0.05),說明補元復骨湯加減可有效促進骨折愈合,分析原因為,補元復骨湯中的獨活、紅花、沒藥和歸尾等中藥均有活血化瘀之效,可加快骨折局部血液循環,保證其營養供給,促使骨痂生長,加快骨折愈合。治療后,中藥組骨代謝指標水平均明顯優于固定組(P<0.05),說明補元復骨湯加減有利于改善骨代謝,分析原因為,腎主骨,骨代謝與腎功能密切相關,補元復骨湯中的菟絲子、枸杞子、補骨脂、山茱萸、杜仲和熟地黃等中藥均有補腎填精之效,可通過增強腎功能改善骨代謝。中藥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固定組(P<0.05),說明補元復骨湯加減能有效提高交鎖髓內釘固定植骨術的安全性,分析原因為,補元復骨湯的主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之效,可加強骨折斷端血供,緩解疼痛,避免畸形;同時,對癥扶正祛邪,堅骨壯筋,可預防感染,加強內固定。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骨折不愈合的過程中,在交鎖髓內釘固定植骨術的基礎之上采用補元復骨湯加減治療,能有效控制病情,緩解疼痛,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增加骨密度,改善骨代謝,進而縮短住院時間,并減少不良反應,具有高效、安全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