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雅君,閆立華,陳海軍,李玲玲,胡曉東
(1.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麻醉一科,河北滄州 061000;2.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河北滄州 061000;3.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婦一科,河北滄州 061000;4.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河北滄州 061000)
惡心嘔吐是全身麻醉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1],也是圍術期的嚴重不良反應,會明顯影響患者就醫的滿意度。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術后快速康復理念的提出,惡心嘔吐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暈動癥是惡心嘔吐的獨立風險因素[2],而近期研究發現前庭功能與暈動癥密切相關[3],因此,前庭功能異常也可能是惡心嘔吐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究周圍前庭功能與婦科腔鏡手術惡心嘔吐的關系,旨在給予患者針對性的治療,以降低惡心嘔吐的發生率,降低住院費用,提高舒適度,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接受全身麻醉婦科腔鏡手術的患者122例,根據前庭溫度試驗結果分為前庭功能異常組(n=60)和前庭功能正常組(對照組,n=62)。
納入標準:年齡18~65歲;ASA為Ⅰ級或Ⅱ級;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術前24 h內使用過抗組胺類藥物、抗膽堿藥物;存在暈車史以及惡心嘔吐史;有其他明確導致內耳損傷病因,如噪音損傷、耳毒性藥物使用、梅尼埃病、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炎耳科檢查存在外、中耳疾病;眼科檢查存在眼底病變;嚴重的肝、腎、心臟、神經系統疾病以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合并嚴重的胃腸道疾病;術前或術中發生大出血或循環不穩定;BMI>30 kg/m2;術中喉罩通氣不良。
1.2 方法
1.2.1 前庭功能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術前檢查,并由專業的耳鼻喉醫師進行前庭功能檢查[4-5],根據檢查結果分為前庭功能異常組(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和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和前庭功能正常組(對照組)。前庭溫度試驗為通過溫度刺激半規管誘發和觀察前庭反應的檢查方法,外耳道接受冷或熱空氣刺激后,溫度的改變使半規管內淋巴液產生對流,終頂隨之發生偏斜而刺激壺腹嵴發生眼震。檢查方法:患者仰臥在30°床上,采用30°和44°氣流分別注入左右耳各60 s,兩次不同溫度實驗間隔應>5 min,記錄最大慢性動眼速度(SPV)和雙側不對稱比值(CP),CP指標>15%評定為一側半規管輕癱,雙耳SPV均值<6°/s評定為雙側半規管輕癱。
1.2.2 麻醉方法患者入室后開放外周靜脈,常規監測NIBP、ECG、SpO2和BIS。面罩吸氧3~5 min后開始麻醉誘導,依托咪酯0.2~0.3 mg/kg,舒芬太尼0.6μg/kg,順阿曲庫銨0.15~0.2 mg/kg,麻醉深度滿意后行喉罩置入,VT 8~10 mL/kg,RR 12~15次/min。麻醉維持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連續泵入,根據BIS調整劑量,必要時追加舒芬太尼和順阿曲庫銨。手術開始患者頭低腳高30°~40°,術中依據4-2-1原則、術中出血和尿量補充液體量,必要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循環的穩定。皮膚縫合前采用0.5%羅哌卡因+1%利多卡因行切口浸入麻醉,停止輸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患者頭部抬高平臥位,待患者意識和呼吸恢復良好后拔除喉罩,送PACU。術前和術中不給予任何的止吐藥物。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圍術期臨床資料及術后0~2、0~24 h內惡心嘔吐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Prism 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臨床資料比較根據前庭功能檢查結果,前庭功能異常患者60例,其中單側前庭功能異常患者47(78.3%)例,雙側前庭功能異常患者13(21.6%)例;前庭功能正常者(對照組)62例。兩組圍術期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兩組惡心嘔吐發生情況比較術后0~2 h,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45.00%(27/60),高于對照組的25.81%(16/6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2,P=0.03);術后0~24 h,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51.67%(31/60),高于對照組的45.16%(28/62),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1,P=0.47)。
2.3 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與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情況比較術后0~2 h,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61.53%(8/13),高于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的34.04%(16/47),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3,P=0.17);術后0~24 h,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為69.23%(9/13),高于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的46.81%(22/47),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05,P=0.15)。
全身麻醉術后惡心嘔吐通常是指術后24 h內發生的惡心和/或嘔吐,是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術后并發癥[6],甚至許多患者感覺惡心嘔吐比疼痛更難以忍受。惡心嘔吐除導致患者不適,還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傷口裂開、心血管疾病、食管破裂、吸入性肺炎等嚴重并發癥,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7-8]。
目前,關于惡心嘔吐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研究[2]表明,女性、術后使用阿片類藥物、有惡心嘔吐史或暈動癥是惡心嘔吐的獨立風險因素。暈動癥的發病器官包括前庭器官、前庭耳蝸神經和前庭腦干核等[9]。有研究[10]發現,電刺前庭器官,部分暈動癥患者可引發惡心。惡心嘔吐的神經病理研究[11]發現,可分為胃腸迷走神經傳入纖維、前庭輸入、后區(AP)和前腦4條神經通路,可直接投射至后腦的孤束核激活嘔吐中樞。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0~2 h,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0~24 h,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0~2 h,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0~24 h,雙側前庭功能異常組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單側前庭功能異常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雙側前庭功能樣本量有限有關,需擴大數據,更進一步探討。
前庭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大腦中樞,位于腦干,另一部分是外周前庭器官,位于耳部。前庭系統密切監測頭部位置和速度的變化以維持身體的平衡和正確的姿勢,頭部的運動以及頭部相對于重力的傾斜信號均由內耳前庭器官傳入[12]。研究[3]發現切除內耳迷路的狗對催吐劑反應明顯減少甚至消失。婦科腔鏡手術長時間頭低腳高位,手術結束后頭部快速恢復平臥位,患者體位的變化對于前庭器官的刺激,可能是前庭功能異常者術后0~2 h惡心嘔吐發病率高的原因。有研究[3]表明,前庭神經和自主神經存在生理關系,任何頭部和身體方向的改變均可通過腦干自主神經的下行效應、孤束核和頭側腹外側延髓網狀系統對自主神經系統產生影響而導致惡心嘔吐。前庭系統的發育緩慢而持久,胚胎1個月開始發育,8~14歲開始逐漸提高,女孩在12~13歲,男孩在13~14歲達到最高水平,是兒童惡心嘔吐發病高的原因[13],還待進一步探究證實。影響惡心嘔吐的因素較多,其中吸入麻醉藥可增加惡心嘔吐的發生率[14],對前庭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15],因而,臨床常采用靜脈麻醉。阿片類藥物也會增加術后惡心嘔吐的風險[16]。本研究中,患者全部行切開浸潤麻醉(羅哌卡因+利多卡因),非甾體類藥物酮咯酸氨丁三醇注射液作為補充鎮痛劑,結果顯示切開浸潤效果良好。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對惡心嘔吐的診斷和評估缺乏客觀指標;樣本量偏小,導致某些變量的樣本量有限,影響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術后0~2 h惡心嘔吐的發生可能與前庭功能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