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添翼,李晨嫣,劉大軍*
(1.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腎內科,遼寧沈陽 110000;2.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遼寧沈陽 110000)
慢性腎衰竭(CRF)會影響新陳代謝產生的有害物質正常排出,易導致內環境紊亂,引起腸道菌群失調[1]。而腸道菌群失調可引起腸道黏膜功能受損,腸源性尿毒素可在血液中蓄積,并進入血液循環,進一步引起全身微炎癥反應[2]。微炎癥反應可持續損傷血管及多器官功能,同時,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形成惡性循環[3]。因此,CRF患者有腸道菌群微生態變化風險,并與炎癥相關因子密切相關。脂蛋白a(LPa)可作為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隨著研究深入,還發現LPa也屬于急性時相蛋白,可在機體存在炎癥時發生變化[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CRF患者LPa表達水平對腸道菌群微生態變化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103例CR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齡63~83歲,平均(69.41±5.36)歲;慢性腎臟病(CKD)病程5~9年,平均(7.32±1.24)年;原發腎病:高血壓腎損害34例,原發性腎小球疾病25例,糖尿病腎病41例,其他3例;CRF病程1~6個月,平均(3.84±0.35)個月。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CRF診斷標準[5];②行腎功能檢查,腎小球濾過率<60 mL/(min·1.73m2),且持續>3個月;③CKD分期3~5期;④患者意識清晰,可配合完成相關檢查;⑤未行透析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者;②合并感染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④合并胰腺炎、肝炎、膽囊炎等炎癥性疾病者;⑤入組前1個月接受過腸道菌群調節類藥物治療者。
1.3 方法
1.3.1 血清LPa表達水平檢測抽取患者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上海北海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LPa檢測試劑盒檢測血清LPa水平,正常范圍為0~300 mg/L。
1.3.2 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評估及分組收集患者中段新鮮糞便0.5 g,涂片,采用酒精燈固定,行革蘭染色后,于顯微鏡下觀察涂片視野下細菌數。根據有關標準及涂片結果評估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狀況,康白標準糞便鏡檢球∶桿菌比為3∶7,涂片檢查可見細菌總數在正常范圍內或有減少,各菌種數量及比例有明顯變化[6]。根據腸道菌群微生態情況將CRF患者分為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組和腸道菌群微生態未失調組。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資料及血清LPa表達水平,分析血清LPa表達水平對腸道菌群微生態變化的影響。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CRF患者血清LPa表達水平對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的影響,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情況103例CRF患者中發生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13例(12.62%)。
2.2 兩組臨床資料及血清LPa水平比較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組血清LPa水平高于腸道菌群微生態未失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及血清LPa水平比較
2.3 主要指標對CRF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的影響分析將納入的CRF患者資料作為協變量,將CRF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情況作為因變量(1=失調,0=未失調),初步做二元回歸分析后,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顯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過表達是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的影響因素(OR>1,P<0.05),見表2。

表2 CRF患者發生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的影響因素分析
正常人體腸道內有多個菌群,維持相對平衡狀態,專性厭氧菌對維持機體多種代謝過程有重要作用。而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調時,可影響機體代謝,進而導致腎臟、肝臟等多種器官受損。已有研究證實,在CKD患者中,腸道菌群微生態存在不同程度變化,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導致患者原發病情進展,并誘發CRF[7]。
目前,國內外有關CRF患者腸道菌群變化的研究報道較多,但有關CRF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風險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結果顯示,103例CRF患者中發生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13例,提示CRF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風險較高。而有文獻[8]指出,CRF患者腸道菌群變化與腎功能密切相關,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可使腸道屏障受嚴重損害,導致毒素進入體循環,從而增加患者腎功能損傷,引起臨床重視。分析原因為,糞便涂片操作較復雜,不利于重復檢查,還應探討相關指標,以及時反饋患者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風險。血清學檢查可反復操作,易于采集樣本,及時得到檢查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組血清LPa水平高于腸道菌群微生態未失調組(P<0.05),提示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可能與血清LPa水平過表達相關。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CRF患者血清LPa水平過表達是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的影響因素,表明CRF患者血清LPa水平過表達可增加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發生風險。分析原因為,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后,機體多種代謝過程難以順利進行,易形成代謝廢物,而CRF患者清除代謝廢物能力較差,造成代謝廢物蓄積,激活機體炎癥反應;此外,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后,腸道屏障功能減弱,腸源性尿毒素隨血液到達全身各器官,可形成不同程度刺激,進一步激活炎癥;而LPa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可在炎癥出現短時間內,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升高,而隨腸道菌群持續變化,機體炎癥持續加強,可出現LPa過表達的情況,提示炎癥程度重,病情重,故可反向導致腸道菌群微生態紊亂[9]。
綜上所述,CRF患者血清LPa水平與腸道菌群微生態變化相關,血清LPa過表達可增加腸道菌群微生態失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