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平,熊立軍,吳鋼飛,漆蕾
(豐城市人民醫院影像科,江西宜春 331100)
目前,臨床對于小肝癌(SHCC)的定義尚無統一標準,但普遍認為單個癌結節直徑<3 cm或相鄰2個癌結節總直徑<2 cm即為SHCC[1]。SHCC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肝區疼痛、惡心嘔吐、進行性乏力等癥狀,目前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治療SHCC,如腹腔鏡手術通過手術切除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有效的診斷是治療的前提。影像學檢查是診斷SHCC的主要手段,如CT動脈三期掃描、CT血管造影(CTA)、穿刺活檢等,其中穿刺活檢由于SHCC病灶較小,行細針穿刺無法得到充足組織,同時,由于腫瘤細胞成分混雜,易導致取樣誤差,影響檢查效果。而CT動脈三期掃描是通過向患者注射造影劑,并控制延遲時間,以獲得各個分期掃描圖像,成像質量高,可清晰觀察病灶特征,但檢查<2 cm的SHCC易出現漏診[2]。CTA是將造影劑注入血管,并利用X線特性對患者病灶血供特點進行觀察,從而獲取血流信息,但對SHCC的診斷效果不佳[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T動脈三期掃描聯合CTA診斷SHCC的效能,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高度疑似SHCC患者,其中男37例,女29例;年齡34~76歲,平均年齡(55.83±6.95)歲;體重指數19~26 kg/m2,平均體重指數(22.47±1.34)kg/m2;甲胎蛋白(AFP)陽性52例(78.79%),陰性14例(21.21%)。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臨床表現為肝區疼痛、消瘦、黃疸等癥狀;依從性高。排除標準:確診肝臟疾病者;有造影劑禁忌證者;有CT禁忌證者;存在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CT動脈三期掃描及CTA檢查。CT動脈三期掃描:選用GE 16排Light Speed II計算機斷層成像系統,檢查前對患者行碘過敏測試,醫囑患者檢查前6 h禁食,患者取仰臥位,先行常規平掃,然后行動脈三期掃描,最后行門脈期掃描,必要時可延長掃描。檢查時醫囑患者深呼吸屏氣,避免呼吸偽影。掃描參數:管電流設為120 mA,管電壓為220 kV,準直器寬度為0.75 mm,2.8 mm床進動,圖像矩陣為512×512,螺距為1。增強掃描前為患者注射碘海醇注射液(揚子江藥業,生產批號:20050761,規格:50 mL)80 mL,速率控制為3 mL/s,掃描時動脈期25 s,靜脈期70 s,延遲期180 s。
CTA檢查:通過CT進行定位掃描,完成后為患者注射80 mL碘海醇,速率控制為3 mL/s,20 s后行CTA檢查。掃描參數:管電流為100 mA,管電壓為120 kV,層厚為10mm,掃描時間為2.8 s,掃描至病灶范圍時改為薄層5 mm掃描。成像后由2名≥5年工作經驗的影像科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如意見不一致則協商統一。
1.4 觀察指標以手術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CT動脈三期掃描、CTA檢查單獨及聯合檢測對SHCC的診斷效能。真陽性為A,假陰性為C,假陽性為B,真陰性為D,敏感度=A/(A+C)×100%,特異度=D/(B+D)×100%,準確度=(A+D)/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Kappa進行一致性檢驗,Kappa值≥0.74提示一致性好,Kappa值為0.4~0.74提示一致性一般,Kappa值<0.4提示一致性差,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理學檢查結果66例疑似SHCC患者中,經手術病理學檢查確診35例,占比53.03%。
2.2 CT動脈三期掃描、CTA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SHCC的效能比較CTA診斷SHCC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74.29%、64.52%、69.70%,Kappa值為0.389;CT動脈三期掃描診斷SHCC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71.43%,77.42%,74.24%,Kappa值為0.486;兩種方式聯合診斷SHCC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7.14%,83.87%,90.91%,Kappa值為0.847,見表1~3。

表1 CTA診斷SHCC結果

表2 CT動脈三期增強診斷SHCC結果

表3 CT動脈三期增強聯合CTA診斷SHCC結果
2.3 CT動脈三期增強、CTA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SHCC的效能比較聯合診斷的敏感度、準確度高于CTA及CT動脈三期掃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CT動脈三期增強、CTA單獨及聯合檢測診斷SHCC的效能比較(%)
SHCC誘發因素較多,主要由于肝臟慢性損傷導致,如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約70%原發性肝癌是在肝硬化基礎上發展而來的[4]。手術切除是治療SHCC的有效方式,目前腹腔鏡下進行手術具有術后恢復快、手術創傷小的優勢,但SHCC病灶較小,臨床診斷難度較高。
穿刺活檢是診斷肝癌的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檢查,檢查后可能存在切口感染等風險,影響患者后續治療,同時,穿刺活檢可能促進腫瘤轉移,存在穿刺道腫瘤種植及肝包膜下出血風險,因此,臨床對于較小的肝臟實質性腫塊,不提倡行穿刺活檢。而CT是診斷肝癌的主要影像學手段,具有掃描速度快等優勢,患者屏息20 s左右即可獲得全肝的掃描成像[5]。但SHCC體積較小,常規CT平掃僅可呈現較低的密度影,病灶檢出率較低[6]。而CT動脈三期掃描是以血流技術為基礎,通過向患者注射造影劑,并控制掃描時間,從而獲得準確的分期增強圖像,同時,還可避免因呼吸、胃腸蠕動所造成的偽影,繼而提升成像質量[7]。但部分SHCC患者在CT動脈三期掃描圖像中缺乏典型特征,部分病灶僅可在延遲期被檢出,且單一使用CT動脈三期掃描可能造成<2 cm的病灶被遺漏,這些均會導致漏診、誤診的發生[8]。而CTA是將CT增強、薄層、快速掃描等技術進行結合,并通過后期處理的方式,以顯示患者病變處血管細節,肝臟是一個雙向血供的器官,約80%的血液來源于門靜脈,約20%來自肝動脈,而SHCC供血的主要來源于肝動脈,因此,CTA對SHCC具有一定診斷價值[9]。
本研究結果顯示,CTA聯合CT動脈三期掃描診斷SHCC的敏感度、準確度高于單獨檢測(P<0.05),同時,一致性較高,表明CTA聯合CT動脈三期掃描對SHCC的診斷效能較高,能有效診斷SHCC。分析原因為,聯合檢測可明顯反映HCC病灶供血及強化特點,從而提升診斷效能,同時,造影劑經注射后隨血液進入腫瘤組織及肝實質供血組織,使動脈血管強化程度下降,強化富動脈供血組織,而SHCC主要由富動脈供血,兩種檢測方式聯合可互相彌補不足,更好地顯示病灶血流情況,繼而提升診斷效能[10]。同時,臨床還可通過三維重建技術,更好的顯示肝總動脈情況,可有效反映腫瘤給血動脈分布范圍,對于臨床診療SHCC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CT動脈三期掃描結合CTA診斷SHCC的效能較高,可作為早期診斷SHCC的首選方法,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