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新
(遼寧省撫順市第五醫(yī)院,遼寧撫順 113000)
精神分裂癥是現(xiàn)階段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zhì)量、家庭及社會穩(wěn)定的一種精神系統(tǒng)疾病,目前,臨床治療該病首選藥物治療,如帕利哌酮緩釋片、阿立哌唑等,但關(guān)于不同用藥方案的療效仍存在一定爭議。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帕利哌酮緩釋片、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效果,旨在為為今后臨床針對該類患者制定用藥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5例。研究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22~58歲,平均年齡(42.12±0.91)歲。對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42.14±0.89)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1]中關(guān)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首次發(fā)作;年齡>18歲;就診時疾病處于急性期,陰性和陽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分≥60分;對本研究中涉及的相關(guān)抗精神病藥物耐受性良好;依從性高。排除標準:復(fù)發(fā)性精神分裂癥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zhì)性病變者;對藥物、酒精依賴者;合并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于本研究前3個月內(nèi)具有精神類藥物使用史者。
1.2 方法研究組給予帕利哌酮緩釋片(Janssen-Cilag International NV,國藥準字J20170011,規(guī)格:6 mg/s)治療,初始給藥劑量為每天頓服3 mg,之后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癥狀變化、不良反應(yīng)等)逐漸增加給藥劑量,增量幅度為每天3 mg。劑量滴定間隔>5 d,待每天給藥劑量增加至9~12 mg后維持治療,持續(xù)治療8周。對照給予阿立哌唑治療(浙江大冢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304,規(guī)格:5 mg/s),初始給藥劑量為每天頓服5~10 mg,之后每周增加5 mg,待給藥劑量達到每天10~30 mg后維持治療,持續(xù)治療8周。兩組治療期間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加用其他藥物,如苯海索(抗膽堿能藥物)、普萘洛爾(β受體阻滯劑)等,伴睡眠障礙者可加用苯二氮?類藥物(小劑量,給藥時長控制在2周內(nèi))治療,治療期間不應(yīng)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電休克、心理治療等措施。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效果:根據(jù)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前后PANSS量表評分變化情況評價療效,PANSS量表包括陽性癥狀分量表(shortened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陰性癥狀分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一般精神病理學分量表(general psychopathology scale,GPS)。SAPS包括情感交流障礙、情感遲鈍、抽象思維困難、社交退縮等,評分7~49分;SANS包括自罪感、緊張、抑郁、焦慮、注意障礙等,評分7~49分;GPS包括興奮、夸大、妄想、敵對、幻覺等,評分16~112分。PANSS量表總得分30~2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精神分裂癥癥狀越嚴重。療效判斷標準:痊愈,治療后,PANSS量表總分較治療前降低≥75%;顯效,患者PANSS量表總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降低50%~74%;有效,治療后,PANSS量表總分較治療前降低25%~49%;無效,治療后,PANSS量表總分較治療前降低<25%或增加。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00%;②實驗室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C)、血清催乳素(PRL)、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③不良反應(yīng):包括嗜睡、靜坐不能、口干、便秘、體位性低血壓、焦慮、肌強直/震顫。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治療前,兩組實驗室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前后,兩組FBG、HDL-C、LDL-C、T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TG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研究組PRL水平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實驗室指標比較(±s)
注:TG,甘油三酯;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C,總膽固醇;PRL,血清催乳素;FBG,空腹血糖。與對照組比較,aP<0.05;與治療前比較,bP<0.05
項目TG(mmol/L)HDL-C(mmol/L)LDL-C(mmol/L)TC(mmol/L)PRL(μg/L)FBG(mmol/L)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研究組(n=45)1.13±0.26 1.56±0.37b 1.40±0.40 1.42±0.41 2.10±0.71 2.06±0.73 3.95±0.67 4.01±0.64 25.36±4.51 70.35±10.52ab 4.25±0.66 4.26±0.65對照組(n=45)1.14±0.24 1.57±0.36b 1.42±0.40 1.40±0.42 2.09±0.70 2.08±0.74 3.97±0.66 4.00±0.63 26.01±4.48 26.13±4.93 4.24±0.67 4.23±0.66
2.3 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之一,也是導(dǎo)致患者殘疾、死亡的主要原因[2]。精神分裂癥患者發(fā)病后表現(xiàn)出幻覺妄想、感知覺障礙、意志行為障礙、認知缺陷等癥狀[3],若病情未獲得及時控制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帕利哌酮緩釋片屬于苯并異噁唑衍生物,是一種選擇性單胺能拮抗劑[4],臨床廣泛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帕利哌酮給藥后結(jié)合機體腎上腺素能對血清素發(fā)揮良好親和力,通過對多巴胺D2受體、5-羥色胺2A受體有效阻斷從而發(fā)揮抗精神病藥效[5]。阿立哌唑?qū)儆诜堑湫涂咕癫∷幬镏唬ㄟ^對突觸前、后膜5羥色胺(5-HT)功能達到抗精神病作用[6]。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治療后,研究組PRL水平高于治療前,且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為,由于多巴胺能通過促進分泌催乳素抑制因子減少催乳素分泌,5-羥色胺可促進分泌催乳素刺激因子增加催乳素分泌,因此,帕利哌酮給藥后影響機體催乳素水平[7];但阿立哌唑給藥后能部分激動多巴胺D2受體、5-羥色胺1A受體,同時,可有效拮抗5-羥色胺2A受體,與5-羥色胺2C、α1、H1等受體均具有親和力(中度),而與M受體基本無作用[8],提示阿立哌唑?qū)C體代謝水平影響較小。
有研究[9]認為,由于帕利哌酮屬于一種長效藥物,具有特殊的藥劑學及藥代動力學,給藥后能在機體內(nèi)迅速達到滿意血藥濃度并維持相應(yīng)水平,因而具有起效快、復(fù)發(fā)率低等特點[10];而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費用低于帕利哌酮,經(jīng)濟價值更高[11]。此外,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納入樣本量較少,未能從起效時間、經(jīng)濟性等方面綜合評價阿立哌唑及帕利哌酮,因此,還需在今后實際工作中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帕利哌酮、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較高,臨床醫(yī)生在實際工作中應(yīng)根據(jù)精神分裂癥患者經(jīng)濟、病情、原發(fā)疾病等實際情況綜合判斷后制定合理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