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鷺
(遼寧省錦州市傳染病醫院,遼寧錦州 121000)
肺結核是由因結核分枝桿菌導致的一種肺部慢性病,會影響患者的臟腑器官。肺結核患者感染結核菌后,可能不會立即發病,但當其自身抵抗力下降或細胞介導變態反應提升時,才可能導致疾病發作[1]。咯血屬于臨床上呼吸系統疾病常見表現,其在肺結核患者中較常見,若患者24 h咯血量>500 mL或一次性咯血量>300 mL,則為大咯血,患者在咯血后會出現失血性休克、窒息等癥狀,從而極易使患者死亡[2]。因此,大咯血屬于嚴重致命性的呼吸道癥狀,對于肺結核咯血患者,常規保守療法效果不佳,但若采用傳統肺切除術治療,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在臨床對各種疾病治療中,介入療法被廣泛應用。對于肺結核咯血患者,采用多支血管栓塞治療,可提升止血成功率,但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從而影響治療效果[3]。因此,應深入分析與探討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的疾病復發危險性因素,并按照相關危險性因素采用合理的預防及控制方法,以改善患者預后。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相關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肺結核咯血患者32例,按照治療后復發情況分為研究組(復發,n=16)和對照組(未復發,n=16)。對照組男10例,女6例;年齡35~70歲,平均(52.5±5.8)歲;病程0.5~4年,平均(2.3±0.6)年。研究組男9例,女7例;年齡34~70歲,平均(52.0±6.0)歲;病程0.5~3.5年,平均(2.0±0.5)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肺結核診斷和治療指南》的診斷標準;通過肺結核病理學、CT、X線等診斷后確診為肺結核;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肺、心、腎、肝等重要臟器嚴重損傷者;伴有惡性腫瘤者;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依從性差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服用利福平(每天450 mg)、異煙肼(每天300 mg)、吡嗪酰胺(每天1 500 mg)、乙胺丁醇(每天750 mg),治療6個月。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術后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2~24 U垂體后葉素,治療3~5 d。介入療法:患者麻醉后,在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將5Fcobra的導管插入,3 mL/s注入45%的優維顯,開展支氣管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分辨患者的血管情況、出血位置。之后將導管前段固定于靶動脈中,使用1 mm×1 mm的明膠海綿顆粒,對靶動脈血管進行栓塞。復查靶動脈DSA成功情況,成功后將導管拔除,對穿刺點常規加壓并包扎。
1.3 觀察指標使用調查問卷表,調查復發有關因素,內容包括活動不當、肺結核類型、合并癥、支氣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從性、出血部位、文化程度、營養狀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對肺結核咯血患者采用栓塞術后復發危險性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復發單因素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活動不當、肺結核類型、高血壓、支氣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從性均為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術后復發單因素分析[n(%)]
2.3 術后復發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顯示,活動不當(OR=4.331)、肺結核類型(OR=1.323)、合并癥(OR=4.921)、支氣管炎(OR=3.375)、真菌感染(OR=5.810)、患者依從性(OR=6.431)是影響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肺結核屬于臨床中較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后會導致多種并發癥,其中大咯血較常見,該癥狀出現的原因為肺結核支擴、空洞,肺結核空洞會導致患者肺病變組織嚴重受損,一些組織會出現變形、增生等癥狀,使空洞中血管變形。但支氣管病變會破壞黏膜毛細血管,從而使患者引起咳血的癥狀。大部分肺結核咯血,是因支氣管肺毛細血管受到損傷,同時,再加上炎癥、結核等,提升患者的血管壁通透性,并破壞支氣管黏膜,進而使患者的病灶毛細血管出現出血癥狀[4]。
針對該癥狀應及時進行處理。傳統臨床上在治療肺結核大咯血時,一般采用內科保守療法,但治療效果不佳[5]。目前,介入栓塞已成為治療肺結核咯血的重要方法,但治療后復發率較高,約為18.4%。因此,對于肺結核咯血患者,識別、掌握實施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后引起疾病復發的危險性因素具有重要意義,可減少并發癥,緩解咯血[6-7]。
曾忠等[8]指出,肺結核主要是因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而導致的肺部疾病,該病有極高的傳染性、發病率。通常情況下,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較多并發癥,如咯血等,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從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往在治療該病時,一般采用抗感染、對患者貧血癥狀糾正、激活并補充凝血物質等方式進行治療,雖然這種治療方式可發揮較好的效果,但患者在治療后尚存在一定的死亡風險。目前,介入治療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通過股動脈穿刺支氣管動脈造影,實施介入栓塞術治療結核咯血,已成為有效的治療手段,其對幫助患者降低死亡率,確保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支氣管動脈造影能明確出血靶血管,采用栓塞治療法,能明顯提升止血成功率。采用動脈栓塞治療肺結核咯血,效果顯著。但因肺纖維化引起的肺體積變小、支氣管動脈變細,進而使栓塞術插管難度增加,從而對手術效果造成影響,因此,對于纖維空洞性肺結核患者,術后復發率仍較高。有研究[9-10]顯示,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依從性等為導致肺結核咯血復發的危險性因素。此外,動脈穿刺支氣管動脈造影,采用栓塞術對肺結核咯血進行治療,具有并發癥少、創傷小等特征,同時,可降低死亡率。
通常情況下,術后5~10 d易復發咳血,而引起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主要危險性因素包括患者依從性、肺結核類型等,針對這些相關的危險性因素進行探究,能幫助患者降低動脈栓塞術局限性和復發率。單因素分析顯示,活動不當、肺結核類型、高血壓、支氣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從性均為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顯示,活動不當(OR=4.331)、肺結核類型(OR=1.323)、合并癥(OR=4.921)、支氣管炎(OR=3.375)、真菌感染(OR=5.810)、患者依從性(OR=6.431)是影響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術后復發的危險因素(P<0.05)。分析原因為,患者由于受到知識水平、家庭因素、環境等影響,導致其針對肺結核咯血相關知識的掌握較少,從而影響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因此,應增強相關知識的指導,增強疾病的篩查,且針對困難家庭患者,可采用降低治療費用的方式,幫助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從而提升治療效果和降低復發率。此外,部分患者因受到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合并疾病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機體免疫力,易被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其不但會引起患者的血管內壁出血,組織壞死導致血栓、菌栓等癥狀,還會導致患者出現肺結核咯血手術后復發或大咯血等癥狀,從而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應重視疾病的控制,避免因自身疾病而導致術后復發情況出現[11]。同時,可從以下方面幫助患者降低復發率:①術后對患者開展心理疏導,從而幫助患者改善緊張、焦慮等情緒,并對合并癥患者實施降壓、控制血糖、抗感染等對癥治療;②術后引導患者正確呼吸,防止劇烈咳嗽,確保患者能有正確的疾病觀念,同時,有計劃控制患者活動量、活動度;③給予患者止血類藥物,同時,做好手術的準備工作。
綜上所述,采用支氣管動脈栓塞術治療肺結核咯血,活動不當、肺結核類型、合并癥、支氣管炎、真菌感染、患者依從性均為術后復發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