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蓮華
(漳州正興醫院婦產科,福建漳州 363600)
子宮腺肌癥是臨床的常見疾病,患者的主要疾病特征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繼發性痛經進行性加重等,屬于一種良性病變,病因為具有生長功能的相關子宮內膜間質及腺體侵入至子宮肌層[1-2],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因此,有效治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臨床治療子宮腺肌癥患者時,主要根據具體的生育要求、年齡和疾病癥狀等,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全子宮切除術是子宮腺肌癥徹底治愈的唯一方法,而對于存在生育要求的患者,則主要選擇子宮肌腺癥病灶剔除術治療,該方法治療效果顯著,但術后易出現疾病復發及宮腔粘連的情況[3-4]。GnRHa(促性腺激素釋放素激動劑)屬于非手術治療方法,其在子宮腺肌癥患者術后輔助治療中應用廣泛,能促進患者機體內雌激素水平降低,緩解患者的疼痛程度[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Gn-RHa在子宮腺肌癥病灶剔除術后的有效性及對復發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子宮腺肌癥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實驗組年齡22~49歲,平均(34.02±1.98)歲;病灶直徑2.1~9.2 cm,平均(5.17±1.08)cm。對照組年齡21~50歲,平均(33.97±1.56)歲;病灶直徑2.1~9.3 cm,平均(5.20±1.12)cm;病灶位于后壁30例,病灶位于前壁11例,病灶位于宮底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子宮腺肌癥診斷標準,且接受手術治療;存在正常排卵周期,月經規律;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盆腔炎病史、卵巢管、卵巢手術史者;存在肝腎心、內分泌、軀體等重大疾病者;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疾病者;依從性低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子宮腺肌癥病灶剔除術治療,術前在患者的子宮肌層處,注射1 mL垂體后葉素注射液,保持患者平臥位或膀胱截石位,實施四孔腹腔穿刺,進行人工氣腹的建立,置入腹腔鏡,探查病灶情況,于子宮突出最高處,通過電鉤將病灶切開,徹底清除子宮腺肌病灶,術中做好相關的止血處理干預,以可吸收縫線(2-0)連續縫合子宮內切口,術中處理患者盆腔粘連、巧克力囊腫等合并癥,術后常規放置引流管,同時,給予患者抗生素、縮宮素等干預,實施止血、補液處理。
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GnRHa治療,術后第1次月經來潮后的第3~7天,腹部注射3.75 mg GnRHa,每次間隔時間為28 d,根據患者術后具體恢復情況,確定治療時間。兩組均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術后1年疾病復發率。效果評價標準:顯效,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80%,痛經癥狀明顯改善;有效,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0%~80%,患者痛經癥狀緩解;無效,VA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20%,痛經癥狀未改善,或出現加重的情況。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比較兩組治療前、治療后8個月月經量、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水平。痛經程度采用VAS評分,分值0~10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和疾病復發率比較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00%,高于對照組的74.00%(P<0.05),見表1。實驗組疾病復發率為16.00%(8/50),低于對照組的40.00%(20/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43,P=0.008)。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痛經程度、月經量、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比較水平治療后,兩組痛經程度評分、月經量、子宮體積均低于治療前,血紅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痛經程度評分、月經量、子宮體積均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痛經程度、月經量、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比較(±s)

表2 兩組痛經程度、月經量、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比較(±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0 50痛經程度(分)治療前5.47±1.22 5.50±1.16 0.126 0.900治療后1.02±0.25 1.87±1.33 4.441 0.001月經量(mL)治療前285.39±32.74 286.95±35.17 0.230 0.819治療后98.56±14.12 113.25±15.08 5.028 0.001子宮體積(cm3)治療前201.14±25.76 202.99±13.82 0.448 0.656治療后102.26±13.65 147.59±12.83 17.110 0.001血紅蛋白水平(g/L)治療前105.12±12.37 104.79±11.45 0.138 0.890治療后127.56±10.62 114.41±12.50 5.669 0.001
子宮是一種空腔器官,其不存在黏膜下層,而黏膜下層能保持腺體向宮腔方向生長,阻止其向肌層內生長[6]。子宮腺肌癥是一種子宮內膜受到子宮肌層侵入的疾病,在周期性激素的影響下,可出現病灶反復出血的情況,導致周圍肌纖維結締組織出現增生的情況,患者子宮增大[7]。子宮腺肌癥患者疾病的發生,與遺傳因素、病毒感染、雌激素水平過高、子宮損傷等有關[8]。子宮腺肌癥患者的宮腔內環境發生改變,影響受精、卵泡發育、胚胎發育等,增加患者不孕率[9],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強化患者的有效治療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疾病復發率明顯低于(P<0.05);治療后,兩組痛經程度評分、月經量、子宮體積均低于治療前,血紅蛋白水平高于治療前,且實驗組痛經程度評分、月經量、子宮體積均低于對照組,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子宮腺肌癥患者病灶剔除術后接受GnRHa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疾病復發率,改善病情。分析原因為,子宮腺肌癥患者病灶不存在包膜包裹的情況,病灶與周圍相關組織間邊界不清晰,因此,實施病灶剔除術治療,難以完全清除病灶組織,進而增加疾病的復發率[10-11]。GnRHa是一種十肽類化合物(人工合成),能與GnRHa受體間高效結合,以發揮負反饋調節作用,抑制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分泌的作用,使患者機體內的雌激素水平長時間處于較低的狀態,促進子宮縮小,優化患者盆腔環境,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復發,減輕痛經[12-13]。
綜上所述,GnRHa應用于子宮腺肌癥病灶剔除術后治療價值較高,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控制疾病復發率、痛經程度及月經量,縮小子宮體積,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