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
(廣州市文化館,廣東 廣州510000)
文化館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機構,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社會風尚、傳播先進文化、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載體。高質量發展是文化館事業前進的方向,是文化館行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實現文化館發展的轉型升級,關鍵要素有很多,但其中人才隊伍無疑是重中之重。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文化館專業人才隊伍,是推動事業發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全國共有文化館3000余個,從業人員5萬余人,2019年服務人次超過7億人。隨著文化館高質量發展變革的深入,不斷提升人才隊伍專業水平,探索人才培育長效機制,優化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已成為文化館行業發展的迫切要求。
隨著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力度的加大,近年來文化館行業發展迅速,人才隊伍的規范化與專業化程度不斷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文化館行業以推動全民藝術普及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要目標,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均等化、品質化,其人才隊伍建設從整體上看,年輕化、多元化、專業化趨勢明顯。
一是隨著十余年來事業單位公開招考的持續推行,新鮮血液不斷加入,隊伍趨向年輕化,學歷越來越“向上”。
二是由于大部制改革和行業發展資源共享趨勢,文化館行業與其他行業的合作、交往日漸密切,不少來自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院團、高校乃至旅游行業的人才進入了文化館的隊伍,給文化館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新理念、新做法。
三是文化館人才來源更為多元化,除了傳統的事業單位編制人員外,外聘人員、勞務派遣人員、政府雇員、外包服務駐場人員等等,都成為文化館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是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特別是對公共文化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這也促使了文化館人在新挑戰、新壓力面前不斷提高水平、增強本領,整體隊伍素質不斷迭代提升。
雖然文化館行業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穩步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是隊伍結構不盡合理,對于部分大中型館來說,藝術類人才占多數,高素質管理人才、科技人才、運營人才、研究人才相對較少;但對于部分小型館來說,普通事務型人才比較多,高水平的藝術人才、管理人才都很缺乏。
二是專業化程度普遍不高,文化館的主要專業是群眾文化,但是這門專業缺少足夠的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支撐,因此進入文化館工作的人員,無論是應屆畢業生還是社會人員,都需要一個轉專業的過程,但是目前大多數文化館都缺少機制健全的群文崗位入職培訓、專業培訓,從業人員從原有專業向群文專業轉換普遍較慢。
三是發展后勁不足,由于體制機制等原因,如管理理念和職稱評價體系落后帶來的從業人員瓶頸期、天花板問題,缺乏高端人才引進機制等,讓人才隊伍后續提升乏力。
四是發展不均衡,各地文化館之間人才隊伍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文化館已經步入了發展快車道,按照自身需求有目標、有規劃地進行人才引進和調配;但有的文化館則仍缺乏人才招募和引進的主動權,隊伍發展受各種桎梏而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
通過SWOT分析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以及在此情況下文化館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在內部優勢方面,文化館作為國家一類公益事業單位,大多從20世紀50年代(甚至更早)就已建立,常年開展面向基層群眾的文化藝術普及工作,職業傳統和工作性質讓從業人員普遍擁有較強的職業自豪感、歸屬感和事業心;相對穩定的環境、比較和諧的文化工作氛圍,也保持了隊伍的穩定性、增強了團隊凝聚力。
在內部劣勢方面,體制機制帶來的“能進難出”“能上難下”“干多干少差不多”“多做多錯、少做少錯”“職稱評價體系落后”“評上職稱聘不上”等問題也影響了從業人員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同時缺乏高端人才的引進機制,也給人才交流帶來了問題。
在外部機遇方面,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保障法》《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法規文件相繼出臺,為文化館的發展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日增,社會對文化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給文化館的隊伍建設帶來了更多壓力與動力。
在行業建設方面,自2014年中國文化館協會成立后,各專業委員會相繼成立并發揮作用,文化館行業的凝聚力日漸增強,行業理論體系逐步建立。
在外部挑戰方面,社會力量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公共文化建設中,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日漸多元化,許多優質的社會機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開展公益演出、公益培訓、公益展覽等服務。與此同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博物館、圖書館的服務也逐漸多元化,博物館舉辦培訓、體驗、研學等活動,圖書館舉辦講座、小型展演等活動都已成為常態。可以說,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競爭性”越來越強,文化館傳統的服務區域已出現越來越多的“對手”。與此同時,群眾對文化需求越來越趨向高品質和個性化,文化館的常規服務已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文化館從業人員面臨不進則退的情況。

表1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文化館人才隊伍建設的SWOT矩陣表
在優化內部管理方面,繼續保持文化館人的行業自豪感,增強文化館人才隊伍提升的內在動力和緊迫性,以充分調動專業人員積極性為目標,優化管理意識解決僵化層級式管理帶來的弊端,以“項目管理制”“績效考核制”等方式給予專業技術人員更多平臺空間、支持鼓勵。
在優化培訓機制方面,根據群文專業的特點和需求,建立入職培訓、崗位培訓、理論培訓、項目培訓等一整套的培訓體系,做到專業培訓常態化;在培訓內容上,除了繼續開展群文藝術類培訓外,還因根據形勢發展要求,加強群文理論培訓、數字化培訓、現代化管理培訓、危機應對培訓等。
按照國家的要求,目前各地文化館已紛紛進行了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建立了理事會。建議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發揮理事會的自主權,對文化館內部中層及以下人員的晉升、聘用、流動、招募予以更多權限,激活內部人員活力。
目前多數群眾文化專業的職稱評價標準,都是10年前甚至更早時期制定的,主要圍繞“藝術獲獎”“大型活動”等來進行評價,與新時期文化館行業所秉承的全民藝術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等職責無法完全匹配,也與行業倡導的資源下沉、數字化提升、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等目標有較大差異,更容易帶來“唯獎項論”等不良傾向,已不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利于引進、提拔行業發展所需人才,建議加快優化和更新步伐,盡快進行相關職稱評價標準的改革。
在編制內,應鼓勵文化館行業與圖書館、博物館行業間的人員流動,為文化館行業增加新鮮血液;
在編制外,應鼓勵文化館積極開展社會化合作,讓文化藝術相關、數字化相關、現代管理相關的企業和其他機構人員以項目合作、服務外包等方式進入文化館,推動文化館人員結構的優化。
文化館的行業組織可以開展面向人才隊伍的調查研究,提出人才隊伍發展的規劃性建議。各地文化館可根據實際情況,將人才隊伍的招募、階梯性發展納入本館的計劃、中長期規劃,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地進行人才隊伍的引進、培養。
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文化館面臨越來越多挑戰,文化館人應清醒認識到“安穩”日子早已過去。現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競爭激勵,文化館所開展的服務并非不能被博物館、圖書館所替代,也并非不能被社會機構所替代。如果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文化館的社會認可度會不斷降低,這是整個行業的危機。對個人而言,作為文化館工作人員,如果不能盡快提高專業水平、增強專業能力,將無法跟上時代的腳步,難以更好地實現個人價值。
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給文化館的人才隊伍建設帶來了新任務、新壓力,也提供了新機遇和新空間。文化館應把握時代所賦予的機遇與挑戰,清晰認識自身優勢與劣勢。在內部機制上,持續優化人才管理、培訓機制,把握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契機,增強內部活力;在行業推動上,開展行業職稱評價體系的優化和變革,加強行業間人才流動;在長期發展上,制定人才隊伍建設規劃,不斷增強緊迫感與危機意識,讓高質量的人才隊伍成為行業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