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方容 王敏
摘 要:2018年美國先后宣布對中興和華為采取制裁措施,隨后又將多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根本原因在于美國堅持“本國利益至上”,意圖維護其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屢次通過其國內法案和行政命令單邊制裁外國實體的行為實質上是美國內法的域外適用,其在國際法領域中的合法性存在爭論。中方及中方企業可從經濟、法律和發展策略等方面出發,運用清單體系、主權平等和阻斷立法等措施予以反制。
關鍵詞:域外適用;中美關系;國際法;主權平等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12
2018年3月8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金屬鋁產品加征額外關稅;4月3日,美公布根據“301調查”對中國向美國出口的產品加征關稅的清單(301調查是美國依據《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1301~1310節的內容,對其他被認為在與美貿易中具有“不合理”做法的國家進行調查報復的行為),約計1300種商品,總價值約500億美元;隨后不久,美商務部宣布制裁中國著名電信設備企業中興通訊,禁止美國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向中興出售技術、部件和軟件等有關商品;2019年5月16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被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相當于被列入了“貿易黑名單”,美國供貨商與之貿易需經政府部門許可),并在之后一年內接連擴大“實體清單”中的中國企業范圍,先后將60多家中國公司和學術機構列入“實體清單”。美對中大手筆的經濟制裁引發世界關注。事實上,美長期對中國采取“一手合作,一手限制”的兩面政策,試圖從經濟、科技和軍事等多領域遏制中國的發展,特朗普政府只是將美國措施由幕后轉移到了臺前。美國為什么對華進行所謂經濟制裁?美國的“制裁法案”是否合法?中方該如何應對?
1 美國對華經濟制裁的原因分析
數年來,美國利用其先進技術、資金和技能掌控著全球經濟秩序,看似公平的跨國合作模式實際上具有層級性——少數領先國家掌握先進技術,多數國家通過低水平人工勞動獲取利益。而這些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的多數國家能夠實質性地推動經濟發展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發展科技,進行創新,然而一旦美國感受到威脅,就會采取措施使其喪失與美爭奪利益的能力,一如日本半導體的隕落,美國先后數次針對華為采取制裁措施就是因為目前美國內沒有能夠與華為5G抗衡的通信設備制造商。無法使自己更好,那就讓對手更壞,這無疑是一場“零和博弈”。此外,種族歧視和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社會輿論,利用外部因素制造沖突轉移其尖銳的國內矛盾以緩和政府壓力也是美國的常用手段。歸根結底,美國采取多重手段攻擊中國的根本目的只有一個——維持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霸主地位,整合全球資源實現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源配置,謀取利益最大化,進而保持其全球影響力。
多重因素縱橫交疊,導致美國數次利用“實體清單”和行政命令制裁中國企業。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局限地從某一方面分析只能得到局限的結果,只有跳出既定框架從多方面對事件進行綜合分析才能觸及內核。
2 美國國內法域外適用的合法性質疑
(1)事件一 中興禁令事件。
2017年3月22日,美國司法部以中興違反《伊朗制裁禁令》向伊朗出口美國管制的源產品為由對中興提起訴訟,中興支付11.9億美元罰款與美國達成和解協議,針對中興的出口禁止令被附條件暫緩;2018年4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發布聲明,因中興未及時處罰曾參與出口管制事件的員工并在提交的函件中作假,激活出口禁止令。
(2)事件二 華為事件。
2019年5月16日,美國為了限制華為的生產研發,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致使其難以獲得有關源部件;2020年5月,美國商務部為了迫使臺積電停止向華為提供芯片,進一步扼制華為的發展宣布擬修改直接產品規則。此外,2018年加拿大警方逮捕在溫哥華等待轉機的華為高管孟晚舟,隨后,美國司法部以孟晚舟違反對伊朗的交易與出口管制禁令為由將其起訴,并通過官方途徑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引渡孟晚舟的請求。
以上事件涉及的“實體清單”和“制裁禁令”是美國諸多經濟制裁措施中的常用手段,其利用美國國內法案或行政命令為依據突破一國管轄權對特定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制裁,而制裁的實際運行以美國國內法的域外適用為基礎,此前已有學者就長臂管轄、域外適用、域外管轄的概念與區別展開論述,本文便不再贅述,而從域外適用的合法性著手討論。
域外適用是一國利用國內法審判與本國有關聯的涉外案件的過程。所謂“域外”一般指超越一國國境界線的地域,但也有學者將其理解為“法域”外,也就是法律適用的地域,以美國為例,美國各州有各自的法律,這些法律只能在制定州內發生效力,所以美國的一個州就是一個法域。實際上,地域與法域并不是相沖突的兩個概念,地域可以是由多個法域組成的,而且在以上兩個事件中,美國制裁的中國企業既不在美國境內,也不在美國各州的法域內,因而此處將“地域”和“法域”相等同也不會對案件分析產生實際影響。
“國內法域外適用本質是國家主權權力的擴張與延伸,其以域外管轄為基礎和前提,與管轄權行使具有密切關聯。”管轄權可以分為立法管轄權、司法管轄權和執法管轄權。立法管轄權是指一國制定國內法用以規范特定的人、物、行為的權力,如美國制定《伊朗制裁法案》便是立法管轄權的表現;司法管轄權是一國通過司法機關將其本國法律落實到人或事的權力。美國以孟晚舟違反了美國內法案為由申請引渡孟晚舟便是司法管轄權的體現;同理,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以及美國對中興提起訴訟同樣屬于司法管轄權。執法管轄權是一國主管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的權力。美國激活針對中興的禁止令的行為就是執法管轄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