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 左小明
摘 要:本文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際情況,參照國外大灣區產業發展的先進做法提出了改善對策,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的優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灣區;協同集聚;對策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02
1 提高對產業協同集聚的認識
“產業協同集聚”這幾個文字本身就具備科學的含義。所謂“集聚”,是指事物在特定空間范圍內聚集并有機組合,“集”指的是大量有關事物在地域空間中的集合現象,“聚”強調區域內的各種因素有機聚集,行為主體之間產生的物質、信息和社會各種流,進而聚集成復雜、多元的復合層次網絡體系。協作就是以協作的方式將區域中各種因素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以協調行為主體的個人績效,使區域系統的整體成績達到最佳水平。根據波特在區域產業經濟中的闡釋,產業協同集聚是指以某一或幾個特殊產業為中心,大量的產業相關聯系密切,以及有關支持機構實現了產業協同,在空間中形成了產業聚集,從而構成持續穩定的競爭優勢集合體。由于產業價值通過互聯網與中國制造集群的融合逐步鏈條化,進一步深化加速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流程中的滲透,重新構建生態環境及集群制造業,在設備、物料、產品和人的相互銜接過程中,不斷促進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主要產業協同集聚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總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產業梯度分布和高端制造積累都具備一定的產業協同集聚基礎。然而,盡管我國經歷了30多年的區域貿易合作交流,粵港澳三區兩地產業交流合作還沒有完全達到理想的發展狀態,產業鏈未能進一步有效整合與延伸,多層次、跨不同地區的區域產業交流合作關系協調發展機制仍存在諸多缺陷,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未來粵港澳灣區三地產業的深度集聚與產業協同創新發展。
2 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發展的近期對策
2.1 借鑒國際經驗,成立大灣區產業集聚協同治理機構
美國舊金山灣區是最早設立區域產業協同機構并取得成功的國際知名灣區,早期的舊金山灣區內,各城市產業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不斷。1945年企業贊助的舊金山灣區委員會(Bay Area Council)成立,極大地緩解了灣區城市之間的產業協調難題。隨著舊金山灣區經濟的快速發展,開敞空間不足、交通擁堵、基礎設施滯后、房價上升、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間需要協調的內容和共同應對的難題越來越繁雜,于是在灣區委員會的推動下,又建立了舊金山灣區政府協會。該政府協會是一個由舊金山灣區內9個郡縣和101個城市的地方政府自愿聯合組成的半官方組織,通過決策投票的方式促使灣區內政府在土地利用、環境治理、交通規劃等區域協調問題上采取一致行動。政府協會雖然沒有行政權力,但協會成員投票通過的議案具有法律效力,灣區內全體政府成員都必須共同遵守。2003年,為了進一步提升舊金山灣區在區域發展協同與政策協調方面的能力與效率,舊金山灣區政府協會和大都市區交通委員會又共同決定成立了聯合政策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對區域協調機構所制定的發展戰略、區域規劃、決策議案等進行評估與意見反饋。
東京灣區是世界首個人工規劃灣區,日本政府在1950年提出建設大東京都市圈的規劃設想后,就設置了首都建設委員會這一區域產業集聚協同治理機構,1956年進一步改組為首都圈整備委員會,成立了日本首相府直屬的政府機構,由建設大臣擔任委員長,專門負責東京灣區在交通、環境、產業一體化、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規劃建設統籌協調。另外,首都圈整備委員會下面還設置了都市圈整備局,具體負責東京灣都市圈的規劃建設與部門協調工作。紐約灣區的區域產業協調機構主要有1903年成立的紐約市發展委員會、1921年成立的跨州合作機構紐約新澤西港務局和紐約住房與區域規劃委員會、1967年成立的大都會運輸署等,著重從區域規劃制定、基礎設施統籌建設、交通運輸管理等方面進行跨區域協同治理。這些協調機構雖然都屬于非官方組織,但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專業水平,使得它們在紐約灣區擁有較高的區域協調聲望與能力,在促進紐約灣區協調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例如,紐約規劃委員會編制的四次紐約灣區區域規劃就在紐約灣區發展中就起到關鍵指導作用。
設立區域城市群建設協調中心,從世界三大灣區情況看,都是成功的先例,值得借鑒。通過區域功能的統籌布局,考慮設立協調委員會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將大灣區的政策進行協調規劃,使各區域之間能夠較好地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優化整體產業布局進行錯位發展,使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整體性與均衡性得以保證,盡量減少項目的重復建設或者惡性競爭,從而提高基建設施的使用效率、優化綜合性資源配置。對于未來發展,生態環保和綠色低碳將會更加被重視和強調,這樣布局會更加符合大灣區推行“一帶一路”倡議,能更有效地突破區域協調創新的體制屏障,從而促進大灣區各類創新要素的便利流動及優化配置,加快大灣區國際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從而實現大灣區重點地域和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和改革創新。國際三大灣區及我國長三角地區發展的經驗表明,如果僅在國家層面強調區域協調,可能在實施過程中某些具體要求難以落實到位,還應當配合建立具有極高權威和執行能力的地區協調機構,以保障整個大灣區的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通過對東京灣以及長三角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這種自上而下的綜合協調管理模式在區域共同發展中既能保障權威性又能體現執行力,是實現大灣區戰略部署和戰術層面貫徹落實的有效方式。
2.2 促進優勢產業進一步集聚,形成大灣區產業協同互補格局
尊重地區優勢和發展路徑依賴,仍然是促進大灣區產業集聚協同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構建產業集聚帶、城市體系和人口流動圈三者匹配的灣區經濟圈,對每個經濟圈配置一個多樣化城市和若干專業化城市,從而形成大灣區產業的集群和互補。從區域經濟理論研究和發展實踐來看,各地根據自身的資源稟賦條件與經濟基礎,發揮比較優勢、揚長避短,充分挖掘不同地域產業資源的獨特條件、現實或潛在優勢,且具備未來成長性的產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同匹配,不陷入“大而全小而全”的無序競爭,是促進大灣區產業協同集聚快速發展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