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銘 牟曉麗
摘 要:社會在不斷進步,我國的高校在實際發展時也存在部分問題,比如辦學條件不夠均衡、辦學實力有待加強、產教融合程度不足、校企師資流動性有待提升等,這些問題與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存在互相背離的情況。我國高校是現代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中端技術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一定要加大與企業的合作,積極融入區域經濟圈的建設工作當中,促進地方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企業與學校各方的實際優勢,促進校企融合,為地方經濟發展貢獻自己力量。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地方經濟;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09
隨著我國高等事業的不斷發展,高校也從原有的起步階段逐漸過渡到了內涵充實階段,對整個社會經濟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辦好特色社會主義高等院校,可促進我國產業進一步升級,加速經濟轉型的同時,也能為我國的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本文通過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具體路徑。
1 校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對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1.1 校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是高校發展的內在要求
校企主導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產業發展與高校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比如規模、標準以及結構不相匹配。我國要想實現工業化,就必須重視高校教育,使其能夠與當下的產業發展互相融合。高校教育最初始的目標就是促進社會就業,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這種目標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方向也互相吻合。當下,我國經濟已從世界初加工廠逐漸轉向了中國精品制造,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我國也急需一大批高素質的綜合型技能人才,也需借助產教融合、校企結合的方式,吸引更多人才參與到高校教育體系當中。
1.2 校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可為學校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模式能夠增進產業發展與學校育人的距離,企業能為學生提供可以實習的場地,還能引導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的整個過程;學校也可以把教學內容積極融合到項目的實際生產以及研究過程當中,結合具體的教學標準、項目標準以及要求,完成各項任務,達到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的目標,提升學生創業能力與動手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創新意識,促進教師教學實踐與理論的進一步改革。借助真實的企業項目,幫助教師群體解決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技術問題,提升教學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借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讓企業的技術人員能夠參與到學生培訓工作當中,創建更加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1.3 校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有利于企業提升經營效益,發展地方經濟
企業可以通過創建校企主導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為學校育人方向提供參考建議;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提升企業綜合能力。高校為企業提供的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綜合人才,更是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優秀人才,促進企業發展的同時也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經濟效益,促進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2 企合作模式下產教融合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
2.1 創新體制機制
2019年10月,我國發改委、教育部共同制定了《試點建設培育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工作方案》,該方案要求我國各地政府要在執行國家文件的層面上,根據地方經濟的實際發展特點,完善對應的產教融合體系。突破傳統的高校、政府以及企業之間存在的機制障礙,促進企業與高校的產教融合,通過具體的文件,促進企業以及高校的進一步合作,促進產教融合與地方經濟的同步穩定發展。
2.2 加強校企師資雙向流動
首先,企業一定要為高校的育人體系提供充足的設備、資金、實訓基地以及技術人員保障,使高校學生能夠毫無顧慮享受到充足的交流補助、實行基地等機會。其次,企業還要為高校的一線教師提供能夠參與理論培訓以及前往一線崗位鍛煉的實際工作機會。最后,高校要積極向企業提供對應的技術支撐,積極參與業務培訓以及科研指導工作當中;企業同時也要給予學生優先參與校外實習機會,讓畢業生能夠享受到企業制定的專場招聘權利。
2.3 進一步加大教學和生產融合力度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技術與勞動本身也被列入了教育行列當中。高校一定要積極依托當地的產業群以及經濟發展情況,結合各企業的實際生產狀況,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崗位需求,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使高校的教學計劃以及培養目標制定,能夠更加符合企業的發展現狀。在開展理論教學時,一定要做到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為高校學生提供能夠外出實習以及時頂崗的實習機會,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養成更加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更快適應企業的工作情況以及崗位,進一步實現學生實習與學校、企業的零距離對接,真正達到產教融合的最終目標,充分整合各自優勢,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2.4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建設
我國高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一定要符合地方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而高校服務地方行業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就是專業,如果沒有與當地產業互相匹配的專業以及專業群,那么高校也無法真正承擔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職能。因此,不管是校企合作還是產教融合,最終的目標就是要為地方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只有培養與行業、產業以及地方經濟發展互相吻合的實踐型人才,才能真正實現企業與高校共同發展的最終目標,使雙方能夠合作共贏,獲得長遠發展。鑒于此,高校在設置專業以及人才培養方案時,一定要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前期調研,根據最終的調研結果對自身的專業進行合理調整,使其能夠符合產業發展,創建與產業發展互相吻合的專業以及與之匹配的專業群。其次,高校也要積極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具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人才做什么以及所對應的崗位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標準以及人才培養計劃,積極在課堂上引入企業資源,使企業的生產過程能夠與教學過程互相融合,使學生能夠更加勝任企業的各個崗位。最后,高校要根據企業的實際要求,對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提升就業競爭力。總的來說,高校在培養人才時,不能直接把企業的標準當作是傳統的教學標準,而是要結合高等教育的實際規律以及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在融合企業發展需求與學校教育需求的基礎之上,創建符合技能性人才發展規律的教學體系,使高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得到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