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宇
摘 要: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封閉式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形態轉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積極建設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開放型經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近年來,我國開放型經濟呈現出“乏力”現象,本文試從金融、貿易保護主義、產業結構調整及環境污染等方面,就如何突破困局,使我國的開放型經濟發展得又好又快,做些探討。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困局;對策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2.013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貨幣、房地產和債務等三大泡沫。近年來,經過更新發展理念、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前兩者正逐步得到有效的解決,亟待解決的是債務泡沫。我國社會福利體系還不夠完善,利率高于利潤率,需求不足,國企體制改革艱難,民企借貸難,各類債務持續累加;國際方面,國際貨幣的主導權被美國掌控,處于劣勢的我國又欠缺相關經驗和專業人才,僅預期加息就讓我國的外匯流失了三分之一,國際投機性資本過多強行植入本土有可能會成為引發我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我國的金融面臨嚴峻挑戰。
改革開放給我們注入了強大活力,我國經濟開始走向開放型,逐漸融入全球化浪潮中,至2018年,我國貿易規模已經躍居世界第一。然而,在對外貿易中,我國出口增長長期高于進口增長,一直處于順差地位,貿易順差過大,必然會與其他貿易國產生摩擦,不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穩定發展。近年來已陸續出現了一系列貿易壁壘的事件,比如,二甘醇門事件、美國采用“337條款”與特別“301條款”、韓國對我國過于苛刻的進口限制和當前的中美貿易糾紛等。開放型經濟的發展適應全球化的趨勢,世界貿易必須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原則,任何國家都不能只想著出口而限制進口,人為設置貿易壁壘,只會造成損人不利己、兩敗俱傷的惡果。貿易保護主義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在短期內能保護國內產業,增強產品競爭力,營造出經濟繁榮的假象,但長此以往,不僅會嚴重阻礙世界貿易的繁榮發展,還如同把自己關進黑屋子,固步自封,最終只會是害人害己。
1 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困局
總體來說,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高速發展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對內,體制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長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和結構性矛盾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改革攻堅面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較大,沿海、沿邊地區開放程度較高,發展較快,內陸地區相對滯后,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不同步等;對外,國際形勢紛繁復雜,受經濟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緩慢,“逆全球化”有所抬頭,貿易保護主義和糾紛時有發生。
自工業革命以來,制造業在各主要國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了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把制造業特別是重工業放在突出位置,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很大;然而在改革開放前期,我國把引進外資的70%投入制造業中,在戰略上出現了偏差,而且多為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走的是粗放型發展之路;新時代,如何創新驅動,發展智能制造和先進裝備,成為我們發展現代制造業的重點和難點。因而,設定合理規劃引進外資,適時調整我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勢在必行。為進一步擴大開放,我們鼓勵世界貿易交往,同時更加注重平衡,讓各產業能夠在協調發展中帶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但與跨國公司的利益追求目標存在矛盾與沖突,雙方都會站在各自立場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18年3月6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在全國人大新聞中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外資已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我國新增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3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外資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接近50%,工業產值的25%以及稅收的20%,貢獻了10%以上的就業機會。在發展開放型經濟的背景下,外資給我們帶來了資金和技術,能夠促進經濟發展,但也隨之產生了不正當競爭、削弱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產業同構現象突出、惡化生態環境等問題,需要我們合理防范和應對。
2 針對性破題之策
2.1 金融對策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更多的是用熔斷政策去收尾。金融危機發生后,監管人員花費大量精力打擊投機,查處腐敗,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應轉變監管思維,強化對廣大投資者的金融知識培訓,提高市場的準入門檻,減少因盲目跟風而投資帶來的損失,從投資者本身去提高我們金融投資的安全性??刂平鹑谘苌ぞ叩母軛U化程度。因金融和房地產都是高利潤高回報產業,往往會吸引眾多投機客,以至泡沫愈來愈多,政府需要找到制衡點去控制房地產泡沫,可以利用國家對土地擁有的所有權,在與地產商談判土地使用權時,考慮保留一定的股份,壓制蓄意抬價行為,防止過高房價破壞社會穩定和經濟秩序,降低金融風險和減少損害。
從本質上講,要有效防范金融危機,縮小貧富差距、擴大需求等核心問題才是根本所在。我國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工薪階層,據西南財大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的《中國工薪階層信貸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工薪家庭年均收入為15.4萬元,再具體些,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我國相對發達的東部和一線城市,工薪階層的年均工資性收入均值為5.7萬元。以目前城市生活水平,一個月5000元的收入,除日常用度外,所剩不多,談何刺激消費?沒有良好的消費基礎,談何發展?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可以是任何國家的金融產品、市場和機構等,因此,增進民生福祉、縮小貧富差距至關重要。在深化金融改革時,我們需要堅定態度,從理順各類關系,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遏制官商勾結,打擊腐敗,嚴懲偷稅漏稅行為等方面入手,與時俱進地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不斷進行創新,賦予新時代的內涵,更有效地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