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抒音
摘 要:研究分析重大工程項目在技術創新方面呈現的復雜性及其產生的相關問題。通過對重大工程項目如珠港澳大橋,泰州大橋等相關文獻的研究,提出“二元作用”組織模式下,建立信息界面,通過權威網站將專利及高新技術創新數據向行業內部及潛在客戶發布,建立品牌效益,使創新企業通過核心產品建設,抵消新技術短期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并協同培育供貨商,使大型工程擁有穩定,能承接精準定制模式的供貨商群體。同時供貨商脫離單打獨斗的創新孤島模式。使技術創新過程始終處于與業主,多元主體間緊密聯合的狀態,產生集成效益,溢出效益,跨行業與交叉學科的共同促進。實現良性的創新生態循環系統,以此完成重大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技術創新激勵;重大工程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76
0 引言
重大基礎設施工程投資規模巨大,對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等具有深遠影響深遠的大型公共工程,因此對于技術創新的需求也不同于一般企業技術創新。重大工程技術創新主體間相互嵌入,不同生命周期階段呈現主體間的動態變化。因此,與一般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相比,重大工程創的體現具有一次性、獨特性、多接口與多主體等特點,因此面對一個非線性、動態集成的施工建設過程,并且在預制件由于無法依照通用標準生產,需采用定制化生產等特點時。無論是管理創新還是技術創新都是確保完成工程建設的必要條件,特別是考慮到一些新的需求如:在裝配現場的特殊環境下需要突破現有的技術障礙來完成超大尺寸部件的精準裝配、在工廠化建造的過程中需要發展新的工藝技術、需要采用新材料并構建新的組織知識。目前由于對供應商的激勵機制不足,供應商創新動力不足或僅停留在一般企業創新層面。目前針對重大工程項目建立創新生態環境就顯得尤為必要。此外,由于大型工程的獨特性對于預制件供應商的產能、技術性能、產品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項目工程呈現一次性特點,因此制造商投入的設備,人力培訓等成本在當其工程結束后無法收回導致供應商對項目的參與意愿不足。關于如何幫助供應商規避風險、實現技術突破和提高參與意愿等問題,進行了如下探討。
1 各主體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來源
科技創新動力這一概念由美籍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得提出,它的創新理論當時在世界引起了轟動。后來美國的經濟學家通過研究證實其理論,發現越在經濟下行壓力巨大企業間競爭越加劇,創新動力越明顯,但重大工程的技術創新又不同于普通企業的技術創新,通常情況下重大工程的技術難題是世界性難題。有趨勢從企業內部創新上升至行業革命,甚至最終成為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通常情況下,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同時并伴隨著臨時性的市場需求空白。因此相對比之下其動力來源,在于實現工程目標本身,其次才是在市場中的收益考量。這明顯與企業實現短經濟周期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相違背。在二元作用即政府-市場的主導模式下完成重大工程項目的技術創新,依托政策優勢實現重大工程建設目標是動力來源。但隨著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經濟戰略的制定,二元作用將釋放更多勢能。市場藍海,新型盈利模式都為企業帶來創新技術的動能。同時隨著新業態的發展,多業態融合的趨勢下,創新型技術與產品在新平臺中將獲取新的市場勢能。
2 二元作用下信息接口外延帶來新盈利模式
信息接口又稱網絡界面,重大工程的技術創新內容、進度、技術突破可及時在政府監管的權威網絡平臺進行信息跟進與發布,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高級科學技術的知識性輸出產生的經濟效益提供激勵與數據收集。樹立創新型企業與研發機構的品牌效益,創新生態位與生態勢演化中的動態優勢。生態位專一的創新主體,通過重大工程創新生態系統的培育和演化,創新動力與能力不僅得以提升,同時行業內出于低生態勢的主體對彎道超車機遇的識別,將投入更多創要素在新領域中。雖然新技術的出現可能面臨暫時性市場需求的匱乏,但是以技術能力升級帶來的技術創新生態指標的權威發布,為參與大型工程合作商在產業鏈其他環節與多元化發展中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一項重大的技術突破對于產業鏈升級,價值鏈躍遷,擴大核心產品市場占有率都具有重要意義。
3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的戰略模式
3.1 培育有創新能力的供貨商
以港珠澳大橋工程為例,沉管結構施工首先洽談的世界知名公司。開價1.5億歐元,且只提供咨詢,不提供設備與安裝服務。最后使用自主研發技術以較低成本按時完工,因此中國重大工程應該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專門供應商,以應對突發事件及降低不確定性因素對施工過程與質量的影響。相應的培育模型強調了信任,提出信任是激勵機制,可以促進制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合作,使其將人、財、物投入創新中來,提升產品性能,基于重大工程的特點對培育過程中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等提出重大工程供應商培育的概念模型,模型指出應依據供應商競爭力以及對未來市場預期對供應商進行選擇,供應商中標之后,應對供應商進行支持。除在研發資金與技術方面給予補貼,也可以采納提高采買量,提供人員交流培訓等方式。
3.2 供貨商的溢出效益將形成創新能力升級
隨著在市場競爭中供應商逐漸擁有穩定發展的技術研發能力,對未來市場產生積極預期之后,供應商將在數據積累分析的基礎上針對特定客戶進行專門性的精準技術攻關,并且可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發揮技術的溢出效益。技術溢出是供給側改革下,中國產業升級由高精尖技術主導開拓國際市場,為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占領行業領先地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由企業單獨作為一個獨立主體來實現孤島式創新,在數據上體現出缺乏優勢,因此多元,多主體的技術與信息交流將對技術創新產生促進作用。
4 創新技術生態系統的培育
通常情況下,專注基于工程項目的企業不僅通過現有的工程項目維持利潤,還會關注創新性的工程項目,開發新技術,以適應市場變化與更多相關機構保持動態開放的信息交流。隨著技術挑戰日益顯著和新興技術不斷涌現,重大工程對于與新技術融合的需要增加。例如ICT技術促進工程智能化建造、建筑新材料創新、機器人技術在工廠化建造的實踐、智能化建造、跨行業跨群落的新技術涌現與多主體融入創新生態網絡中,例如,政府部門、設計方、承包方、監理方、大學科研機構、航空航天企業、新材料裝備制造商等。最終通過彼此間的知識與技術的交互實現不同創新主體的共同進化。
5 結論
隨著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逆向技術溢出與知識交互將為創新主體帶來新的發展機遇與經濟增長點,為建立創新生態循環提供有利條件。同時將一元主體研發變成多元化主體使知識技術交叉迭代,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為產生領先行業的技術突破創造有利條件,最終使構建大型創新性工程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Brockmann C,Brezinski H,Erbe A.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Megaproject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and Management,2016,142(11):04016059.
[2]Chen H Q,Su Q K,Zeng S X,et al.Avoiding the Innovation Island in Infrastructure Mega-project[J].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18,5(1):109-124.
[3]王明對.創新主體的知識轉換與共享機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9,(7):962-963.
[4]李蕊.國家戰略工程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4:1-7.
[5]樂云,李永奎.“政府-市場”二元作用下我國重大工程組織模式及基本演進規律[J].管理世界,2019,(4):909-911.
[6]孔德成,江燕.網絡的界面管理研究[J].中國軟科學增刊(下),2013,(10):386-387.
[7]Wang B,Hsieh C H.Measuring the Value of Patents with Fuzzy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king:Insight into the Practices of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5,(92):26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