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衛平 張志軍 封倩 李瓊
(鄭州人民醫院神經科,河南 鄭州 450000)
缺血性腦卒中在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發病率,且致殘及致死風險較高,且即使患者經規范治療后出院,仍會遺留不同程度神經功能損害癥狀,嚴重者可喪失生活自理能力〔1~3〕。近些年,受不良生活習慣、人口老齡化形勢加劇等諸多因素影響,缺血性腦卒中發病率持續增高,已成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鹽酸氟西汀為臨床常用5-羥色胺(HT)再攝取抑制劑,在抑郁及焦慮等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近些年其在改善認知功能方面的應用價值得到普遍重視〔4~6〕。缺血性腦卒中在中醫中屬“中風”等范疇,是主癥為語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猝然昏仆的病癥類型,中醫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病機較為復雜,總病機在于氣血逆亂,陰陽失調,通常為虛、瘀、氣、痰、火、風夾雜所致〔7~9〕。三七通舒膠囊為臨床常用中藥,其主要成分為三七三醇皂苷,可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減輕腦功能障礙、改善微循環、減小腦部血管阻力,在缺血性腦血管病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11〕。本研究探討鹽酸氟西汀聯合三七通舒膠囊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分及血清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1水平變化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人民醫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缺血性腦卒中老年患者94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7)與研究組(n=47)。對照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61~83歲,平均(72.08±8.93)歲;病變位置:小腦3例,腦干9例,基底節區19例,腦葉16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初中及高中20例,大專及以上8例。研究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60~85歲,平均(71.87±9.05)歲;病變位置:小腦2例,腦干11例,基底節區17例,腦葉17例;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21例,初中及高中19例,大專及以上7例。兩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且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納入標準 ①經CT等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年齡≥60歲;③患者或家屬知曉本研究用藥方案,簽署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①存在腦出血者;②并發內臟器官嚴重病變者;③并發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④并發全身性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⑤納入研究前2個月內接受抗血小板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物治療者;⑥對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或過敏體質者。
1.4方法 入院后給予兩組常規治療,包括改善側支循環、清除自由基、改善腦部循環、抗血小板聚集等,在此基礎上兩組分別采取不同用藥方案。
1.4.1對照組 采取鹽酸氟西汀(山西仟源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985)治療,服用20 mg/次,1次/d。
1.4.2研究組 采取鹽酸氟西汀+三七通舒膠囊(成都華神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藥廠,國藥準字Z20030109),鹽酸氟西汀用量、用法同對照組;三七通舒膠囊口服0.2 g/次,3次/d。兩組均治療4 w。
1.5觀察指標 ①統計兩組入院時及療程結束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BI)及NIHSS,其中NIHSS分值越低神經功能恢復越好;BI量表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越好;并依據NIHSS分值變化情況評估兩組臨床療效,基本治愈:NIHSS分值降低≥90%;顯效:NIHSS分值降低46%~89%;有效:NIHSS分值降低18%~45%;無效:NIHSS分值降低不足18%;總有效率=(基本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2〕。②抽取兩組治療前后4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取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IGF-1及CGRP水平,試劑盒購于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③入院時及療程結束后抽取兩組血液樣本4 ml,以SOUTH990型全自動血液黏度動態分析儀(重慶南方數控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測定血液流變學指標〔紅細胞聚集指數(RF)、血細胞比容(HCT)、全血黏度、血漿黏度〕。④療程結束后統計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1.6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秩和檢驗。
2.1NIHSS及BI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分值及BI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I分值較治療前增高,NIHSS分值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BI分值較對照組高,NIHSS分值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I及NIHSS分值、血清IGF-1、CGRP水平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分,n=47)
2.2血清IGF-1及CGRP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CGRP及IGF-1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血清IGF-1及CGRP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增高,且研究組較對照組顯著高(P<0.05)。見表1。
2.3血液流變學 治療前兩組RF、HCT、全血黏度、血漿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RF、HCT、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臨床療效 研究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基本治愈22 vs 13例、顯效18 vs 15例、有效4 vs 8例、無效3 vs 11例;Z=2.585,P=0.01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總有效率(93.62%)顯著高于對照組(76.60%;χ2=5.371,P=0.021)。
2.5不良反應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2.77%;頭暈3例、嘔吐1例、惡心2例)與對照組(8.51%;頭暈1例、嘔吐2例、惡心1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缺血性腦卒中在腦血管疾病總發病率中占有極大比例,主要為腦動脈硬化等致使腦動脈管腔徹底閉塞或狹窄,引發腦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進而引發腦組織缺氧缺血性損傷,并致使機體生成自由基、內皮素等一系列內源性損傷物質,對神經元損傷及壞死等產生進一步影響〔13~15〕。因此,缺血性腦卒中確診后應立即給予對應干預措施,避免病情進展加劇腦組織損傷,影響臨床療效及預后效果。
鹽酸氟西汀為臨床西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藥物,其主要是對機體中樞神經系統對5-HT重吸收予以有效抑制,并刺激單一神經遞質血清素而發揮藥效,在多種腦部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6,17〕。相關研究指出,大腦中神經遞質在認知、運動及情感調節中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腦部發生損傷后,會對神經遞質傳輸路徑產生阻礙作用,致使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生運動、認知等功能障礙〔18~20〕。而鹽酸氟西汀可誘導新突觸形成及傳遞,且該藥物主要成分中5-HT可提高脊椎神經興奮程度,增加機體中5-HT2受體數目,進而改善患者認知等功能。
我國中醫對缺血性腦卒中認知較早,東漢醫家張仲景首次于《傷寒雜病論》中提出“中風”這一病名,而在疾病病機病因方面,于《黃帝內經》中已認識到該疾病和血瘀及氣虛等具有密切相關性〔21~23〕,因此治療應主張化瘀活血等,利于改善腦部微循環障礙、損傷、炎癥等,使血供恢復,腦脈通暢。三七通舒膠囊主要成分三七三醇皂苷提取于中藥三七,其性甘、微苦,歸胃、肝經,有補虛強壯、活血定痛、止血化瘀等功效,且有祛瘀生新、行血不傷新、止血不留瘀等特征。三七可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漿黏度,抗血小板聚集,保護神經細胞。相關研究證實,三七通舒膠囊可松弛血管平滑肌,擴張外周血管,增強紅細胞柔韌性,且能改善腦缺血引發的腦代謝異常及功能障礙,促使患者神經功能恢復〔24〕。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三七通舒膠囊有保護神經功能及擴張血管雙重功效,可緩解血管痙攣,減小血管阻力,進而增加腦局部血流灌注,改善臨床療效〔25,26〕。三七通舒膠囊還可增加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含量,促使側支循環建立,提高層黏連蛋白表達水平,對神經產生一定保護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三七通舒膠囊與鹽酸氟西汀聯合用藥方案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可更有效降低血液黏度,促使神經功能恢復,提高臨床療效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IGF-1屬非選擇性神經生長因子,一般由肝臟生成,神經細胞也可分泌一定量IGF-1,腦組織內分布大量其受體,可對神經血管產生保護作用。研究指出,IGF-1可增加腦中β淀粉樣蛋白清除量,改善認知功能,抑制神經細胞凋亡〔27~29〕。同時,IGF-1還可減少活性氧生成量,提高血管內皮細胞穩定性,保護微循環,促使血管生成,且在髓鞘形成、軸突生長、神經干細胞分化等神經系統發育及損傷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CGRP在腦組織和其他器官中分布極為廣泛,為重要擴血管活性物質,其血清含量增高利于改善腦血管病變發生后腦部缺血程度〔30~32〕。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間無明顯差異,表明該聯合治療方案不僅治療效果顯著,且具有安全性。
綜上所述,采用鹽酸氟西汀聯合三七通舒膠囊對老年缺血性腦卒中予以治療效果顯著,可恢復患者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血液流變性及血清CGRP、IGF-1含量,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