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君 古林 張乃千 武艷
(吉林省腫瘤醫院 1乳腺外科,吉林 長春 130000;2病理科)
近年來,隨著乳腺癌篩查工作的廣泛開展及人們健康意識的逐步提升,小腫塊乳腺癌尤其是T1a~1b期乳腺癌的發病率在逐年增長,老年乳腺癌發病率也呈增長趨勢。有研究證實,腫瘤大小、腋窩淋巴結狀態、組織病理學特征都是影響乳腺癌預后的重要指標,小腫塊乳腺癌患者腫瘤大小與腋窩淋巴結轉移有關〔1〕。在臨床工作中,仍有不少T1a~1b期老年乳腺癌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提示腫瘤具有較強的侵襲性。本研究回顧性分析T1a~1b期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探討影響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因素。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吉林省腫瘤醫院診治年齡≥60歲且接受手術治療的T1a~1b期乳腺癌患者198例,對其臨床病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93例行乳腺單純切除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40例行乳腺癌保乳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5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10例行保乳術。患者均為女性,中位年齡65(60~75)歲。臨床病理資料包括:腫瘤直徑、腋窩淋巴結狀態、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狀態、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狀態、Ki-67狀態、分子分型及手術方式等。排除標準:①雙側乳腺癌、炎性乳腺癌;②接受乳腺癌新輔助治療;③既往有乳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病史。
1.2診斷標準
1.2.1病理診斷及免疫組化、分子分型 根據美國癌癥聯合會(AJCC)分期,腫瘤直徑以術后石蠟病理結果中浸潤灶大小,將其分為T1a(1 mm 1.2.2腋窩淋巴結狀態 按照常規蘇木素伊紅染色(HE)切片或免疫組化結果,根據乳腺腫瘤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2012版),腋窩淋巴結轉移陽性包括微轉移(0.2 mm<轉移灶≤2.0 mm)、宏轉移(轉移灶>2.0 mm),僅含有孤立腫瘤細胞(ITC)的淋巴結認為是腋窩淋巴結陰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 T1a~1b期老年乳腺癌患者腋窩淋巴結陽性26例(13.1%)。T1b組乳腺癌的腋窩淋巴結轉移率顯著高于T1a組(P=0.04),腋窩淋巴結轉移與病理類型、組織學分級、ER/PR、HER-2、Ki-67狀態及分子分型之間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T1a~1b期老年乳腺癌患者臨床病理特征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關系〔n(%)〕 腫瘤直徑和腋窩淋巴結狀態是乳腺癌重要的臨床預后指標〔3〕。乳腺癌患者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可使其生物學行為更具侵襲性,并使其發生遠處轉移的風險增高。本研究表明腫瘤直徑越大,腋窩淋巴結發生轉移的風險越高,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4,5〕。 腫瘤組織學分級通常表示腫瘤的生物學特征,其分級越高,分化程度越差,腫瘤越易發生轉移。有報道〔5〕認為組織學分級是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影響因素,但本研究未得出相似結論。既往研究顯示,在腋窩淋巴結轉移之前通常已發生脈管瘤栓,且脈管瘤栓是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重要影響因素〔6〕,本研究并未納入此指標,可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 一般認為,ER/PR陽性、HER-2陰性腫瘤細胞分化較好,Ki-67低表達腫瘤細胞增殖活性低,較ER/PR陰性、HER-2陽性、Ki-67高表達腫瘤細胞侵襲性弱,腋窩淋巴結發生轉移的風險也較低,然而,本研究中ER/PR、HER-2及Ki-67狀態與腋窩淋巴結轉移之間無明顯相關性,既往研究結論也存在較多爭議〔7~9〕。學者〔10,11〕認為Luminal型乳腺癌較易發生腋窩淋巴結轉移,三陰型乳腺癌較易發生血行轉移,但本研究未得出相同結論。因此,在T1a~1b期乳腺癌中,ER/PR、HER-2、Ki-67狀態及分子分型與腋窩淋巴結轉移的相關性值得進一步探索。 隨著乳腺癌手術方式的不斷演變,特別是對于術前評估腋窩陰性的患者,應當積極地推薦前哨淋巴結活檢術(SLNB),以避免腋窩淋巴結清掃術(ALND)引起的諸如上肢水腫等術后嚴重并發癥。雖然本研究表明T1a~1b期老年乳腺癌患者腫瘤越大,腋窩淋巴結轉移風險越高,但在臨床工作中,對于該類患者腋窩手術方式也應按實際情況處理,而且對于該類患者若選擇保乳術,前哨淋巴結1~2枚轉移,滿足ACOSOG Z0011〔12〕的5個標準,可不再進行ALND,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應進行大樣本臨床實驗,從而完整揭示小腫塊乳腺癌腋窩淋巴結轉移的本質,進而更好地指導臨床診治。2 結 果

3 討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