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茜
微型課作為陜西省教學能手的賽課類型,已有七年之久。選手們在備賽磨課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剛剛進入正題,時間就到了;課堂上“抓了芝麻漏了西瓜”;只在細節上挖掘,缺乏整體觀;不同體裁的文章,只局限于一個模板,而忽略了各種文體的獨特性……尤其是現代詩的教學,只停留在表面的語言表達上,忽視了作者真實情感的抒發、文本的寫作背景等一系列問題,這樣的微型課自然大打折扣,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因此,對于現代詩微型課的教學,我們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醒悟,逐步揭開“現代詩”神秘的面紗。
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叩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它的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因此,對于現代詩的微型課教學設計,我們可以從“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四個方面嘗試。
一、激發學生展開想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詩歌教學分學段提出了不同的閱讀要求,其中包括: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可見,在小學階段的三個學段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已成為詩歌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現代詩分布在各個年段,以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形式呈現。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詩歌主題單元,內容有《短詩三首》《綠》《白樺》《在天晴了的時候》,這些現代詩或短或長,或情感細膩,或想象豐富,或語言獨特,或意韻深遠。我們首先要指導學生讀準確,讀通順,讀出節奏,想象畫面,體會詩歌的韻味。
例如,冰心所作短詩《繁星(七一)》描寫了詩人對童年的回憶,明月、藤蘿、母親三種意象,童年的幸福、對母親的依戀在詩人的敘述中緩緩地流淌出來。“月明的園中,藤蘿的葉下,母親的膝上”描繪了一幅優美寧靜的月夜圖,“上、下、中”三個方位詞營造出了層次鮮明的空間感,進而形成鮮明的畫面。學生自由讀、分句讀、配樂讀等反復朗讀,想象詩的圖畫美,感受詩的情感美和音樂美,體會到詩人對童年的美好的回憶、對母親的眷戀。學生在朗讀中想象:寧靜的月夜,皓月當空,灑下皎潔的清輝,寂靜的園中只有夏蟲的鳴叫。微風輕拂過樹梢,藤蘿的枝葉在竊竊私語。還是孩童的我,躺在母親的膝上,聽母親喃喃的細語,講述悠遠的故事……
二、品味語言的精妙之處
學習現代詩,學生要細細品味語言,揣摩形象可感、意味豐厚、韻味獨特的語言,體會詩歌的韻味。品味現代詩語言可以從關注作者的遣詞造句、語言風格兩方面著手,體會語言在表達感情、表現主題方面的精妙之處。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也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
例如,《白樺》一詩中,“在朦朧的寂靜中,玉立著這棵白樺,在燦燦的金暉里,閃著晶亮的雪花”,這一小節彰顯了白樺的動靜之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句,讀出自己獨特的感悟:詩歌從不同角度描寫白樺的美,既具有色彩的變化,又富動態的美感。白樺那么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作者愛白樺,也愛自己的家鄉、祖國和自然。在體味中,學生感受到這就是現代詩,字里行間抒發著作者情感,在品味語言中共同感受葉賽寧與他窗前的這棵美麗的白樺樹之間的深厚感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感受詩歌語言的特點。例如,比較艾青的《綠》和宗璞的《西湖漫筆》中“綠”的異同之處。艾青筆下的“綠”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宗璞筆下的“綠”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感受?結合“閱讀鏈接”,讓學生說一說。相同之處:都寫出了綠色豐富和范圍廣的特點,表達了對“綠”的喜愛之情。不同之處:一篇是詩歌,一篇是散文。《西湖漫筆》的景象比較寫實,而《綠》更多是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三、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一首詩都有其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個人背景,學習現代詩,我們要追根溯源,知人論世,即對詩歌創作的社會背景和作者個人經歷詳細了解,才能更加全面具體地理解詩歌,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
詩人獨特的情感和創作背景各不相同,要深入地閱讀理解,與文本情感產生共鳴,既要依托文本自身,又需要借助有關的背景資料。能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才能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要求學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所以,在學習課文之前,可以讓學生收集作者艾青的相關資料和《綠》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深入體會詩歌蘊含的情感。在學習完課文之后,可以鼓勵學生課外收集艾青的其他詩歌,這時的收集資料就是摘抄自己喜歡的現代詩,查找資料的目的和要求都很明確。
在《綠》的微型課設計環節,學生通過搜集資料了解到作者艾青和寫作背景:1979年2月,艾青率領的全國詩人訪問團,在天涯海角拾貝,在長途汽車里講笑話,他的《盆景》《綠》《天涯海角》《希望》等就是這時期寫的。《綠》不只是在描寫一個具體的意向,詩人喚起了我們的聯想,在我們的眼前仿佛是綠色的原野,綠色的山林,綠色的草原,綠色的海洋,綠色的天空,綠色的心情,綠色的希望。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和追求。學生討論“綠”的內涵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還交流、總結自己查閱資料的方法和途徑,可從書籍、網絡、實地調查、請教他人等多種途徑獲得,再把資料做成卡片,夾在書中,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也進行了落實。
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現代詩是現當代文學史上一朵璀璨的奇葩,無數詩人通過無盡的景象和意象,帶給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詩歌主題單元,雖然現代詩在教材中并非第一次出現,但以往都是單篇課文的形式,此次以單元整組編排的形式呈現,旨在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歌世界,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的情感。課本編排從單元導讀頁、詩篇、課后題、活動提示到閱讀鏈接,再到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最后到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均是從想象、積累、誦讀、創編、仿寫方面的綜合性能力的培養。
創編詩集、舉辦朗誦會等學習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積累,讓日常的實踐活動與詩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些韻律和諧、語言優美、哲理深刻、感情充沛的現代詩與兒童純真的心靈碰撞出美麗的火花,在他們心中種下詩歌的種子,讓學生愿意朗讀詩歌、收集詩歌、創作詩歌,為擁有一個詩意的童年、詩意的人生開啟大門。
例如,教學葉賽寧的《白樺》時,可以借由此文讓學生去了解更多的現代詩歌,從而實施“1+X”的閱讀教學模式,實現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又如,學完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時候》,要求學生抄寫戴望舒的其他詩歌,學會創作詩歌,寫寫自己看到過的雨后天晴的景象,和同學一起交流、分享,然后在班級里舉辦一次詩歌誦讀會。
總之,現代詩歌語文微型課,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時間短,任務重,整體觀見細微處之呈現,同時也要注意適當取舍,合理分配時間,凸顯重難點。我們需要堅守學生立場,鏈接學生生活,課堂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倡導“教師站在學生的后面”。既要基于學情,又要從文本出發,考慮到學生既有的生活體驗和理解能力展開教學,才能引領學生體味現代詩歌獨特的魅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第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