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茂文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腸道疾病,與飲食、生活習慣等關系密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和學習。那么,應該如何應對它呢?
1什么是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指胃腸黏膜炎性缺損,病變穿透黏膜肌層或達更深層次。通常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我國患病率南方高于北方,城市高于農村;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高發季節。疾病將影響病人日常飲食,嚴重時可能導致營養不良。
2消化性潰瘍會出現什么癥狀
(1)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潰瘍多數表現為中上腹反復發作的節律性疼痛。其中,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在空腹狀態下痛感更為明顯,餐后疼痛反而有所減輕;而胃潰瘍患者則正好相反,在進食后(通常進食30 min左右)出現疼痛加重情況,空腹時則痛感會有所減輕。
(2)其他常見癥狀。消化性潰瘍病人除了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癥狀外,還會伴有反酸、唾液分泌增多、燒心、惡心、嘔吐等癥狀,很多病人會以為自己飲食不當所致,其實已經出現病理性變化,需要及時就醫治療。
(3)夜間發作。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可能存在夜間疼痛,從而影響病人正常休息。長期這樣會影響病人體力和生活質量,甚至白天也出現乏力等問題。
3消化性潰瘍誘因有哪些
(1)幽門螺旋桿菌(Hp)。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重要致病因素,對于十二指腸潰瘍而言,Hp的感染率超過90%,而胃潰瘍患者中也有60%~90%患者與Hp感染有關。
(2)胃酸與胃蛋白酶。胃酸與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是形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之一,鹽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胃蛋白酶激活依賴胃酸分泌。當消化道黏膜的防御修復功能降低時,胃酸就會對其產生破壞,消化性潰瘍也就隨之產生。
(3)黏膜的防御與修復異常。消化道黏膜受到食物刺激,或者病人情志不暢,都會對消化道黏膜造成損傷,使得其防御和修復處于異常狀態,進而無法發揮良好的調節作用。
(4)藥物。藥物刺激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又一主要因素,很多病人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其中阿司匹林和布洛芬最為常見;此外糖皮質激素、氯吡格雷等也會刺激胃腸道,導致其功能失衡,進而增加消化性潰瘍發生率。
(5)遺傳易感性。很多人存在消化性潰瘍發病的家族史,具有遺傳易感性,進而此類人群中消化性潰瘍發病率更高。
(6)其他。還有很多會引起消化性潰瘍的因素,其中大量飲酒、長期吸煙、應激性刺激等均會增加患病風險。
4消化性潰瘍如何診斷
胃鏡是確診消化性潰瘍的主要手段,Hp檢測也是常規檢測項目。當然,X線、鋇餐檢查也可根據需要選用。
5消化性潰瘍怎么治療
消化性潰瘍多采取藥物治療,包括如下方案:
(1)抑制胃酸分泌。對于輕癥患者,給予H2受體拮抗劑,雷尼替丁應用較為廣泛;也還可以使用質子泵抑制劑(PPI)類藥物,如:奧美拉唑。
(2)Hp根除。多用枸櫞酸鉍鉀、PPI和兩種抗生素組成的聯合給藥方案,因抗生素容易耐藥,建議在消化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3)保護消化道黏膜。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配合胃黏膜保護劑,硫糖鋁、鋁碳酸鎂、瑞巴派特等藥物可以選用,以起到保護消化道黏膜的效果。
6消化性潰瘍生活指導
(1)心情愉悅。消化性潰瘍的發病與飲食、情志等關系密切,可通過調整日常生活方式,促使疾病早日康復。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不要暴飲暴食,三餐規律,也不要進食過冷或者過熱的食物。平時保持心情舒暢,若出現情緒低落,可聆聽音樂、運動、使用香氛,避免情緒波動。
(2)重視營養。消化性潰瘍病人會出現微量元素降低的問題,其中缺鋅情況較為常見。而一旦缺鋅,會影響機體免疫力,影響潰瘍愈合,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日常生活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可多食茄子、香菇、山藥、西蘭花和貝類等食物。
(3)飲食要忌口。消化性潰瘍病人應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同時,不要進食過酸的蔬果、辛辣刺激和油炸食物,過冷、過甜和過咸食物也要注意。韭菜、豆芽和芹菜等蔬菜膳食纖維含量較高,多食會加重胃腸負擔,要節制食用。食用甘薯、紅薯等會產氣的食物也要慎重,以免導致胃腸脹氣。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疾病,發生源于多種因素,除正規治療外,應及時調整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有利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