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章 徐明燈

摘要:目的:探討“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在骨科中的應用。方法:從我院骨科實習學生中隨機選88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進行傳統教學,觀察組應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比較兩組教學效果。結果:觀察組學生考核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骨科實習帶教中應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及效果,值得推廣。
關鍵詞:“互聯網+”;混合式教學;骨科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平臺推進了教育改革,為傳統醫學教學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骨科為醫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對臨床實習生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線上與線下教學有機結合,利于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豐富的知識與技能[1]。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1年1月在我院骨科實習的學生88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男14例,女30例;年齡21~24歲,平均(22.13±0.67)歲。觀察組男15例,女29例;年齡22~24歲,平均(22.09±0.7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傳統教學,由帶教教師在教室內為學生集中講解骨科專業知識。觀察組應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1)線上教學,于課程開始1周前,教師按照知識內容制作微課及短視頻,時長控制在15~20 min,包含多個知識點的片段剪輯、拼接,并以動畫演示,讓學生生動、形象地認識相關知識,如骨折損傷機制、治療方式等。教師提前將資源發布于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下載學習。(2)線下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線上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懂的地方進行匯報,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解決,鼓勵學生積極討論與交流。(3)教師根據學生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做好總結與歸納。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學生進行課程測試考核,包括理論填空題、病例分析題。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學生考核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骨科教學為臨床醫學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長期以來的教學方式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過于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難以提高學生對骨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無法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是一種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平臺打破學生的學習時空限制,同時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靈活轉變為生動的視頻、動畫,利于學生理解與掌握,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學生考核分數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骨科實習帶教中應用“互聯網+”混合式教學,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及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剛,章樂成,嚴超,等.微信聯合百度網盤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創傷骨科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9,16(36):103-105.